沛兄撰文慨嘆香港的民間知識份子爭取的所謂公民社會,「只是屬於他們的」公民社會,只屬小資情調。引發沛兄慨嘆的,其實是他觀察到香港博客社群對罷工事件的冷淡。
沛兄口中的這類人,是「受過或正在接受大學教育的人,共同特徵是喜歡在網上敲文字寫網誌,都喜歡龍應台,或是梁文道,有些思想,在賺錢工作之餘不甘心自己只坑在腥銅臭中,對香港有點火,對社會上的事項比較敏感,支持泛民,支持普選,有自己的政見和立場。」沛兄稱他們為「民間知識份子」。
本來民間知識份子是指龍應台、梁文道、馬家輝等入屋又大聲的知識份子,沛兄把這個概念轉化,用作形容一個七.一遊行和web 2.0興起之後出現的階級*(1)。我大膽說句,敝Blog左邊連結了的九成人屬於這個階級。
就我的觀察,博客群中,關注罷工事件的不算多。沛兄的看法是罷工不符合小資情趣,所謂公民社會其實不是真正的公民社會,而是虛偽、小資的公民社會。
在博客森林遊歷數年,我可以說沛兄口中的這個民間知識份子階級其實有不同的面向,他們大致上相似的,是文化和政治上左傾,經濟上左中右階有。於是我們會見到大部份博客會支持泛民、普選、文物保育、環保等等,但最低工資、工會、社會福利等經濟議題上則有較大分歧,實際上,這個階級在經濟上是中間偏右的。
我們可以說,這個民間知識份子階級,其實很「布波」(布爾喬亞加波希米亞,即是中產又注重文化內涵)。用沛兄的說法,他們很「小資」。
這種經濟上中間偏右的社群,不少是飲自由經濟主義奶水大的,包括中學經公和經濟科、大學的入門級經濟課程、蘋果、壹週、信報、張五常著作、財經書籍、香港成功故事系列書籍、政府宣傳、社會階梯理論等等。
除了飲自由經濟主義奶水,香港人還有一種恐左DNA*(2),這種DNA由上一代逃避共產黨來港開始形成,經歷六七暴動、冷戰恐懼、八的二次方、南韓八十年代的工潮、戴卓爾夫人對付工會、中國開放改革等事件,一點一點累積。恐左DNA,已沈澱在這一代的思想之中,所以他們對工運,尤其是對社會秩序有影響的那種,有很大的戒心,即使不是有戒心,也會認定工運注定敵不過市場力量。
建立公民社會是不是一定包括關心工運?相信沒有人可以把勞動階層從這裡抹走。謀求更大的社會福祉,更是那些所謂知識份子的關注課題。不過,如何做得到,則左中右各有自己的一套計劃。
也許,所謂公民社會,一開始便注定是有階級性的。
後補注解(包括回應大家的留言):
*(1) : 以階級分析理論來說,這裡用「階級」一詞未必最適合,「社群」一字可能比較適合。
*(2) : 「恐左」DNA不單是對中共的恐懼,還包括對經濟左翼思想不是懷疑,就是有很強的無力感。本文的民間知識份子階級中的中間至右翼,就是承繼了這種香港人普遍思想。
延伸閱讀:
巧合地梁文道在8月26日的文章<香港良民考之一、二>,談論香港人在保育問題和工潮中的一些迷思。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