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October 2009

  • 師傅~~~!

    聲明:本文不是要取笑或怪責「受害者」(blame the victim),而是想指出涉及宗教的刑事罪行的灰色地帶。

    今天萬聖節,看到這段新聞(信「陽具吸陰氣」少女遭誘姦 驅魔人與女友涉案),不期然想起海洋公園哈佬喂的廣告,裡面一個成日扮驚和大叫「師傅~~~!」的少女,加上在陳振聰案做過專家證人的司徒法正扮見到鬼。

    這宗案件裡面的「師傅」被控「以虛假藉口促使他人作非法性行為」。好奇心驅使下,我嘗試找關於這條罪的資料,愈看愈摸不著頭腦...

    根據《刑事罪行條例》,「以虛假藉口促使他人作非法的性行為」中的“藉口”(pretence)或“申述”(representation) 怎樣才成立?

    一宗比較有名的案例是「V太太」案,裡面的證據顯示被告和他的情人真的設局引受害者到家中,然後落藥,還以錄音要脅受害者。可是那些所謂的神棍誘使女事主跟他們性交作法,如果「施法」的一方也真心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那麼是否屬於「以虛假藉口促使他人作非法的性行為」?這一點我沒有心機再研究了,如果大家有什麼資料,請留言賜教。

    案中控方找來道教的代表作證人,那只能證明被告不屬於主流教派而已。寫到這裡,想起達文西密碼裡面的虛構基督教神秘教派,裡面的人也是以性交作為宗教儀式。事實上,香港也曾經出現提倡以性交來體現愛的自稱基督教教派。

    其實人們常常會覺得一些以宗教名義所做的事很荒謬,聽起來多奇怪的事也有人做,合理與否,只是信與不信的問題(例如聖靈治病,不同的宗派有很不同的看法,不過在教外人眼中,那可能也很荒謬)。最近兩宗性交作法案件的事主本來也相信那是行得通的,不過後來不信便報警罷了。

    案中那位師傅,跟事主性交,說不定真的驅了鬼,可惜這一點不能在堂上證明。正如我們怎知道司徒法正在廣告中叫少女「睇吓果度」和「快D走」,是否真的見到鬼。

    一邊寫,還是一邊想起那少女叫「師傅~~~!」(同樣的叫法,在司徒法正參與的電影《怪談》也出現過...)

  • 這就是階級!(論直資學校)

    看到《09施政報告》標題為「社會流動」的一段

    88. 青少年迷失方向,除了個人因素外,亦與社會大環境有關。香港在六七十年代充滿社會流動機會,只要努力,總有出頭天。今天經濟發展日益成熟,社會流動機會亦趨於制度化,學歷成為個人能否進身中產的關鍵,這對不少青少年造成沉重壓力,在正規教育或公開考試遇到挫折的一羣,更加感到無奈和鬱悶。我理解香港青少年的壓力與無奈,香港社會競爭激烈,由學前教育開始,不少父母已細心為子女安排,希望子女通過教育向上流動。這種競爭的壓力,由小學開始持續到中學及大學。 一個十六七歲的青少年能否考入大學或入讀所選擇的學系,似乎決定了他往後三四十年要走的路,他們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讀完這段,便想起以下一段新聞:

    愈來愈多傳統名校轉為直資,結果是一般中下階層望而卻步--卻步未必因為成績不夠好,而是沒有了一個統一機制讓教育水平不高、社經網絡欠缺的家長參與,那些面試和那些學校的氣氛把他們都嚇退了,於是乎名校的學生的階級成分變得愈來愈單一。當然你會說名校會提供將學金、學費減免給最優秀的基層學生,可是相對於以前統一派位,來自非中產、非富裕階層的Band 1學生是多了還是少了?大家心照。

    直資政策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他們的學費不菲,不在於他們的階級成分愈來愈單一,不在於他們把中下階層屏除在外,而在於他們是受政府資助(即是所有納稅人),但收生可以不跟官津學校一起玩,於是變成圍威喂的階級會所。你有本事攪一間私校,不收政府一毛錢,我話知你收邊個個仔個女。但你收了政府錢,就學機會卻不是向全個社會開放,這就是問題。

    「由學前教育開始,不少父母已細心為子女安排,希望子女通過教育向上流動。」所謂的「不少父母」,咪就係中上階層、能夠有辦法和能力把子女送入直資名校的父母。至於中下階層的父母和學子,才是真的「感到無奈和鬱悶」的一群。

    所謂的社會流動出現障礙,這就是一個好例子。

    甚麼是階級?這就是階級!

  • 貪慕虛榮、碌架床


    小時候租房住,一家四口睡在一張碌架床上,我和老豆睡在上格,細妹和媽媽睡下格,房間太小,只有八十平方呎,只放得下一張碌架床、兩個櫃、一部電視和一個雪櫃。至於廚房和廁所,則是跟包租婆一家和另一戶租客的一家共8人(連我的一家, 即是12人)共用。

    某一天,一個房屋署的人員上來探訪,後來便收到通知,終於可以上樓(獲分配公屋)了。那是個天大的喜訊,因為那個時候市區一間房租金是千多元,但爸爸的收入只有二千,公屋的租金平宜得多,是一千元以下,而且面積大很多倍,足足有三百多平方呎,而且還有自己的廚房和廁所。對於要跟人共用廁所,一家四口睡在一張碌架床的小孩子來說,那簡直是豪宅。它的唯一缺點是很遠,在葵涌。

    當我聽到爸媽正在計劃買傢俱的時候,知道不用一家四口一張床,我跟媽說:「我想有一張木造的碌架床。」

    因為我們睡的是鐵造的那種碌架床,感覺頗很舊很老套。我在電視和同學家中見過那種貼上了防火板的木製碌架床,很喜歡,所以才說想擁有一張。

    媽媽語重心長地回答一句:「做人唔可以咁貪慕虛榮。」

    那一刻我感到很內疚,覺得自己變質了... 於是乎,往後幾年我也不敢要求父母買什麼。


    後來家中真的多了一張木造的碌架床,畢竟以前那張太大了。那張碌架床不是貼防火板那種,而是塗了光油那種,算是實而不華。卒之那張床一直用到我讀中六,才換了另一張。

    我睡上層,細妹睡下層,我們睡前會聽電台節目(最喜歡聽郭啟華和軟硬),有時會聊天,有時會扮睡偷聽爸媽的談話(當中有9成時間是媽媽日常大小事情「提供意見」,好長氣的),就是這樣,過了差不多二十年,後來我升大學,到我畢業便輪到細妹升大學,碌架床的時代才告結束。

    寫這一篇不是要扮那些老人家說什麼香港故事,只是一點點回憶而已。我是第三代尾香港人,我做到了小時候家人說的「好好讀書,然後入HKU」,唸大學時便見證金融風暴,現在仍在職場慢車道上慢慢行。不過有一點是肯定想說的,就是小時候由八十平方呎房間搬入公屋的那種喜悅,還有不用跟老豆一起訓上格床的喜悅。

  • 與xanga創辦人聊天

    有一天收到xanga創辦人之一Dan Huddle的email說他來了香港,希望與一些xanga的使用者聊聊天。當日在Starbucks一起聊天的,還有另外兩位bloggers(不知他們是否打算開名,所以不提他們的username)。

    有機會跟Dan聊天,感覺身負重任,要為各位相熟的大哥反映意見。我反映過的意見如下:

    hkblog無疑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這裡有無限的青少年,人流很旺,在這裡成千上萬的留言可以看到不同的青少年的想法,舉個例子,一篇反社民連的所謂「每日一問」,看留言便會發現社民連在有很多年輕支持者。可是,hkblog的文章水平很參差,希望編輯在揀文方面可以多加注意。

    另外,我也反映過有不少用戶對hkblog隨意使用他們的文章感到反感。這個時候Dan提起曾經send忿怒訊息給他的tommy兄!

    作為一個Windows Mobile用戶,我跟他說過WM版的IE和Opera都打不到xanga,Opera只能看不能打。而打到xanga的只有Skyfire,可是只打到英文。我說流動上網市場有潛力,例如愈來愈多在手機上Facebook和Twitter,Dan說這個值得研究,沒理由只有iPhone可以打xanga而WM不行。當Dan提起正在研究如何令用戶可以在xanga和不同的Blog平台(yahoo和sina)同步發表文章,大家都一致讚好,因為在座的全都有在sina和yahoo開blog。

    說完意見,我問了Dan很多大家可能想知的問題,如下:

    有沒有看hkblog的文章?

    有一部份會看。由他的員工翻譯給他看。早陣子倫爺介紹澳洲牛奶公司,他看了便去幫襯。

    xanga這個名字怎樣來的?

    本來他們幾位創辦人想用kanja這個名,不過因為domain name有人用了,所以想改做zanga,不過這因為是個姓氏,所以也有人登記了,而xanga就沒有人登記。

    xanga是怎樣攪出來的?

    六七年前,當blogging還未流行的時候,多數人的個人網站還是用geocities和tripod,他和另外幾個創辦人想寫個網站給這些用戶使用,給他們記錄他們的書、電影和音樂喜好(即是那"currently reading/listening/watching"的功能),後來blogging普及起來,於是xanga便成了一個blogging平台。

    很多年輕model和歌手都有xanga,是你們找他們還是他們自己開戶的?

    全都是他們自己開戶的。他們很多是未紅的時候已開始用xanga,有些後來紅了便用新的username開戶,跟著他提到angelababy。

    未來有什麼計劃?

    xanga可能會在香港開office,hkblog會有新的功能和分類,至於mobile版也會做(iPhone已有)。

    對於Twitter和Facebook的流行,你點睇?

    其實他身邊的人(包括在xanga工作的人)都沒有用Twitter。至於Facebook,真的是最近的王者,他提過幾次Happy Farm,說很多人玩到上晒癮。

    另外,我們還談過香港的網絡文化、blogosphere、流行文化、政治生態(尤其是網民的政治光譜)、教育、青少年次文化、傳媒生態等,還有中國的網絡政治和blogosphere。這些大家應該沒什麼興趣,所以不詳述了。

    那是個愉快的晚上,大家談得愉快。最後Dan送了xanga T恤給我們每一個人,在這裡再說句多謝了。

  • 「埋舟」社會


    有朋友要求我介紹一下什麼是「埋舟」。

    埋舟可以說是「玩捉」的進化版。首先大家會指定某位於場地(通常是遊樂場)當眼位置的東西為「舟」,在追逐過程中被追的摸到「舟」便算勝利。

    開始的時候負責捉人的要閉上眼睛倒數,其他人便四散。倒數完畢,負責捉人的便要守著「舟」,而其他人便要用計分散他的注意力,務求令大家能「埋到舟」。

    其實玩埋舟的竅門很簡單,就是合作--大家有默契,同時間從四方八面衝向那個舟,守著舟的人總不可能同時捉到所有人,有時候他會捉到一兩個「烈士」,那麼那一兩個烈士便成全了大夥兒了。有時候守著舟的人被分了神,可能一個也捉不到便被全部人埋了舟。

    你可能會問,那麼我賴死不埋舟,便不會被捉到喇。大佬呀,細路仔玩捉都係要刺激啫,你賴死唔玩便會被其他小朋友杯葛喇,況且很多時候大家會加一條規則,規定如果沒有人被捉,最後埋舟的人也當是輸了。

    香港其實是個「埋舟」社會。香港的上一代由內地逃難來香港,就是一場大型埋舟遊戲;十幾年前的移民潮,也是埋舟;香港人趕著買樓上車,也是一場埋舟遊戲...

    小時候在遊樂場玩,一大班不認識的小朋友很自然會埋班,玩「捉」(兵捉賊)、「埋舟」、「紅綠燈」、「狐狸先生幾多點」等遊戲。這些遊戲當中,最受歡迎的是「捉」,可能是因為規則最簡單,爭拗最少(交易成本最低),而且最刺激。

    最近問學生他們小時候有沒有跑到遊樂場玩捉,原來很多也沒有,問同事有沒有放小朋友去玩捉,原來也很少。其實到遊樂場玩集體遊戲,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從中可以學到協商、談判、合作、爭取認同、尊重規則、社交、處理紛爭等,這個溫室外的環境,就是個好的社教化場所,某程度上讓他們感受一下香港這個「埋舟社會」。

    後記 :

    感謝方大的留言補充-

    根據《港人生活望後鏡》作者的說法,香港本來是沒「兵捉賊」的,這是北方的遊戲。香港跟華南其他地方一樣流行「水鬼抓替身」,顧名思義,所以「埋舟」代表安全達陣。

    oscaryue89提到近代有類似埋舟的遊戲,叫做「鯊魚」,呢個名當我講「埋舟」的時候,也有一個學生說「係咪即係鯊魚?」。根據oscaryue89,「鯊魚」玩法如下:

    即捉人個個要不斷捉,而同時埋"舟"個D玩家唔可以所有人同時上"舟"
    起碼一個下海繼續比佢捉,繼續捉到為止。

  • 生活軼事 (09年10月底)

    本年的大project差不多完成。這個大project花的時間和心機可不少,過了星期二就煞科,可以專注日常的教學工作。

    本來打算把家中的不同設備進行無線化,例如wifi、耳筒、keyboard、mouse等。最近wifi的連線質素愈來愈差,而用Cat.5線則沒有問題。看資料說附近住戶的wifi訊號可能會干擾,於是我買了新的router和adapter,那是聲稱能較少被干擾,可是結果還是不太理想。最後,我還是要把三部電腦用Cat.5線連接router...

    上星期有機會跟xanga的創辦人之一Dan傾計,遲一點寫詳細一些。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看完了,這是一本好書,未看的請快點買來看。

    最近正在看《中國猛博》、《格物致知》和《香港法概論》,當中《香港法概論》是少有的全面而淺易地解說香港法律的書,十分適合中學通識科使用,建議各中學圖書館添購。

    有一次上堂講解「抵壘政策」的時候,我說就好似玩「埋舟*」咁,才發現原來沒有人知什麼叫「埋舟」,後來跟另一個同事提起,她也不知道什麼是「埋舟」。我開始懷疑埋洲只是一部份人在童年時玩過的遊戲。

    *: 謝方大指正,已由「洲」改為「舟」。

  • 三師會之「殺必死」現象

    (1/4)

    (2/4)

    (3/4)

    (4/4)

    延伸閱讀 -

    「殺必死」解釋 - 檢討TVB的黃子華公式 (lunyeah)

    節目重溫:

    (1)


    三師會主頁@mysinablog

    (2)

    (3)
    RSS feed
    RSS Feed

    (4)

    click to 三師會@Facebook

     

  • 貼出來一定被罵的文

    對不起。當大家議論香港的貧富懸殊、M型社會、慳電膽風波、高鐵、買樓、總辭的時候,我竟然貼這種文,那是看到朋友轉載的。

    事局不可為,社會燥動,人心不穩,我唯一能夠做的,是卑微地過自己的生活。

    要罵即管罵,文,老子還是一定要貼。

     

    *******

    男人向女人求婚時,他說,謝謝女人給他機會去愛她。遇上這個女人之前,他有過許多段關係,有些他看重,有些好兒戲,無論是何種關係,他都愛得不好,也處理不好。

    與這個女人結識後,一切都順利,他也覺得她很適合他,他總能以平穩而充滿活力的心態去與她相處。

    更奇妙的是,他一邊享受這段關係,一邊想起從前他對其他女人做過的錯事,他對她們的忽視、不忠、待薄、懶散…… 以前,他縱然有錯,但都無甚麼感覺,如今,想起自己傷害過那些女人,他覺得難受。沐浴在豐足的愛情中後,他醒覺了從前的錯,真想對舊有的女人說句對不起。有些錯,要在多年後,遇上某些機遇和時刻,才忽然的真心知錯。

    今日的愛人是個多麼特別的女人,她的出現,給他一個認真正確地去愛的機會,他愛得好足夠,對她的愛護和付出,讓他自感清洗了從前的罪孽。從前不懂得愛,今日懂得了。

    深雪 (原文連結)
     
  • LED照明才是未來的王道

    (唔收錢系列 - 14)

    本來家中有一箋Panasonic那種俾學生讀書用,聲稱冇咁易疲勞同近視的枱燈(3M既同類產品叫「博視燈」),成二百幾蚊,不算平。
     
    最近買了一箋LED枱燈,就是圖中那一箋,百幾蚊,出嚟既光度同上述的枱燈差不多,不過體積和重量都小得多。此外,它最強的地方是因為LED耗電量低,入四粒AA電便可用兩三晚。另外,它可以用6V火牛,又或者6V的USB線攞電。

    於是乎這個LED枱燈便正式取代Panasonic的燈。

    我直覺覺得這會是將來的王道,為什麼?因為平日在街上常常見到小販賣LED電筒,二三十蚊貨仔,比我之前買百幾蚊一支的燈泡電筒還要光亮和耐用。那個百幾蚊的枱燈也不比貴價的光管枱燈弱。
     
    我查過資料,說以同樣的光度(lx)計算,LED比慳電膽慳電,而且耐用很多倍,很多做環保節能的公司已經建議客戶改用LED照明,港鐵車站、運輸署的交通燈也正在轉用LED。這不是將來的王道是什麼?
     
    不過,LED不是完全沒有缺點--就是未普及,大廠都未開始進行量產,很多電器行還未有發售可以安裝在一般家用燈飾的LED燈泡。就算有,LED燈泡仍然頗為昂貴。目前比較普及的,還是教為低檔次的枱燈和電筒等。
     
    根據簡單的經濟學邏輯,將來LED市場愈來愈大,愈來愈多大廠加入生產行列,LED照明器材如燈泡、光管等應該會愈來愈平。
     
    我不是工程專家,有什麼說的不對的請各位指正。

    SSL26537-1
    從keyboard的大小可見枱燈的體積不算大

    SSL26538-1
    28個LED燈泡,可以開著不同數目的燈泡來選擇不同的光度 

     

    產品資料:

    價格:約一百六十元

    用電:AA電4枚/6V火牛/6V USB線

    銷售地點:東方188商場(相信鴨鴨寮街肯定有更多款式)

     

  • 香港!香港!


    這陣子,不知為什麼會想起這首陳美齡的《香港香港》,這歌名令我想起《南京!南京!》-- 一個大城市的死亡。

    曾幾何時,我們有很多首這樣的歌。我知道那是美好的八十年代,那是經濟起飛的年代,那是一去不返的年代。但是,十幾年前,沒有人會想得到香港會像現在的樣子。

    主權移交十二年,這十二年間,大眾傳媒和教育體系在精神上「去香港化」如火如荼,政府和商賈巨富圍威喂,面對北方,政治上的姿態比援交更援交。對社會資源權力分配尤關重要的政制改革,玩舖勁變玩手指,在這個權力高度集中的制度下,行政主導的構想因為政府認受性欠奉而裹足不前,大部份具爭議性但重要的建設和法案也因認受性不足問題而議而不決。

    看著這個曾蔭權,想起他對著中央的援交般的樣子,想起他放軟手腳的施政,想起他親家的燈泡,想起他如何「代表」香港人認同六四屠殺,好想嘔。

    對啊,普選解決不了民生問題。但如果我們有更大的政治參與權,我們就算輸,也輸得條氣順一些,況且,有認受性的政府,肯定不會像現在的畏首畏尾,無心無力。

    我們愛這個地方,才會希望有更多的參與。這有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