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09施政報告》標題為「社會流動」的一段:
88. 青少年迷失方向,除了個人因素外,亦與社會大環境有關。香港在六七十年代充滿社會流動機會,只要努力,總有出頭天。今天經濟發展日益成熟,社會流動機會亦趨於制度化,學歷成為個人能否進身中產的關鍵,這對不少青少年造成沉重壓力,在正規教育或公開考試遇到挫折的一羣,更加感到無奈和鬱悶。我理解香港青少年的壓力與無奈,香港社會競爭激烈,由學前教育開始,不少父母已細心為子女安排,希望子女通過教育向上流動。這種競爭的壓力,由小學開始持續到中學及大學。 一個十六七歲的青少年能否考入大學或入讀所選擇的學系,似乎決定了他往後三四十年要走的路,他們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讀完這段,便想起以下一段新聞:
愈來愈多傳統名校轉為直資,結果是一般中下階層望而卻步--卻步未必因為成績不夠好,而是沒有了一個統一機制讓教育水平不高、社經網絡欠缺的家長參與,那些面試和那些學校的氣氛把他們都嚇退了,於是乎名校的學生的階級成分變得愈來愈單一。當然你會說名校會提供將學金、學費減免給最優秀的基層學生,可是相對於以前統一派位,來自非中產、非富裕階層的Band 1學生是多了還是少了?大家心照。
直資政策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他們的學費不菲,不在於他們的階級成分愈來愈單一,不在於他們把中下階層屏除在外,而在於他們是受政府資助(即是所有納稅人),但收生可以不跟官津學校一起玩,於是變成圍威喂的階級會所。你有本事攪一間私校,不收政府一毛錢,我話知你收邊個個仔個女。但你收了政府錢,就學機會卻不是向全個社會開放,這就是問題。
「由學前教育開始,不少父母已細心為子女安排,希望子女通過教育向上流動。」所謂的「不少父母」,咪就係中上階層、能夠有辦法和能力把子女送入直資名校的父母。至於中下階層的父母和學子,才是真的「感到無奈和鬱悶」的一群。
所謂的社會流動出現障礙,這就是一個好例子。
甚麼是階級?這就是階級!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