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30, 2009

  • 這就是階級!(論直資學校)

    看到《09施政報告》標題為「社會流動」的一段

    88. 青少年迷失方向,除了個人因素外,亦與社會大環境有關。香港在六七十年代充滿社會流動機會,只要努力,總有出頭天。今天經濟發展日益成熟,社會流動機會亦趨於制度化,學歷成為個人能否進身中產的關鍵,這對不少青少年造成沉重壓力,在正規教育或公開考試遇到挫折的一羣,更加感到無奈和鬱悶。我理解香港青少年的壓力與無奈,香港社會競爭激烈,由學前教育開始,不少父母已細心為子女安排,希望子女通過教育向上流動。這種競爭的壓力,由小學開始持續到中學及大學。 一個十六七歲的青少年能否考入大學或入讀所選擇的學系,似乎決定了他往後三四十年要走的路,他們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讀完這段,便想起以下一段新聞:

    愈來愈多傳統名校轉為直資,結果是一般中下階層望而卻步--卻步未必因為成績不夠好,而是沒有了一個統一機制讓教育水平不高、社經網絡欠缺的家長參與,那些面試和那些學校的氣氛把他們都嚇退了,於是乎名校的學生的階級成分變得愈來愈單一。當然你會說名校會提供將學金、學費減免給最優秀的基層學生,可是相對於以前統一派位,來自非中產、非富裕階層的Band 1學生是多了還是少了?大家心照。

    直資政策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他們的學費不菲,不在於他們的階級成分愈來愈單一,不在於他們把中下階層屏除在外,而在於他們是受政府資助(即是所有納稅人),但收生可以不跟官津學校一起玩,於是變成圍威喂的階級會所。你有本事攪一間私校,不收政府一毛錢,我話知你收邊個個仔個女。但你收了政府錢,就學機會卻不是向全個社會開放,這就是問題。

    「由學前教育開始,不少父母已細心為子女安排,希望子女通過教育向上流動。」所謂的「不少父母」,咪就係中上階層、能夠有辦法和能力把子女送入直資名校的父母。至於中下階層的父母和學子,才是真的「感到無奈和鬱悶」的一群。

    所謂的社會流動出現障礙,這就是一個好例子。

    甚麼是階級?這就是階級!

Comments (27)

  • Privatization of schools in the US was successful because most of the malfunctioned schools were public schools. Once they have been privatised, they performed much better and more efficaciously. However, in Hong Kong, most Direct-Debit Schools are those who have been reputed historically. In the past, students of all kind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could get access to these school. But nearly only students with good SES can get into these DDS. Is this just? I doubt!

  • 我不是香港人, 所以我不明白直資是甚麼東西, 可否詳細解釋一下?

  • alma mater现在的有钱仔也越来越多了,哈哈。
    对于本级同学(回归后第一届hkcee)的普遍家庭背景我大致了解一点。很无奈的说,名次/学业表现,和家里经济环境还是比较"正比/ + correlation"的。律政司长的case,几十年前老黄历,个别案例而已。
    ***
    10年前,icq里一同龄paul con,(没见过,random chat的),在她的opendiary抱怨一男生(一般活动认识的朋友) 在雨天无意撞倒了她,令她跌得全身瘀伤,她说那男生答应付医疗费,最后却赖账了。

    我icq问她怎么回事,她说她去做了检查 -- 当然是她学校的医院 -- 还包括脑扫描,看有没有脑震荡什么的,一共花了三千多港币诊金,那男的就赖了,说以为她看看跌打,就准备赔两三百块而已。她说那男的太不守信用,blah blah

    电脑前的我苦笑,就回她两个字:阶级
    她当然也不明白我说什么。

  • 中國人的階級分化有一個危險,就是上流階層一方便剝削中下階層,一方面亦不知道自己對其的傷害和他們的苦況,就像bigbrother1984所言,或許有一日,上流社會會發出「何不食肉糜」的危險言論。

    聽柏楊說(現在也不是這樣子了),外國人不會讓富家子弟如此幸福,會讓他們捱一捱,以免他們變成溫室植物和麻目不仁。俱往矣!

  • 小弟不知為何反而想起了HKU的SJC....

  • @newhist - 香港的“精英”阶层哪天不问“何不食肉糜”,田少北俊被问去不去超市,他说去,去时代citysuper。梁爱诗搭巴士,朝着八达通读卡器找缝入银!

    教育政策讨论十几年,结果:填鸭式教育,八股式会考高考,是最公平的。

    (大明国的全国公务员标准考试:"科举八股试"是500年前那个时代,所有人类文明中最公平最先进最系统的人才考核制度了。有真材实料,不问出身背景,过关斩将,冲刺殿试,中了进士,进翰林院做天子门生+太子帝师,等于一下子从布衣,晋升国家权力中心了,比今天红朝还公平。范进中了举就发癫,不是没道理,可是错误不是八股。就算科举不八股,不限字数,结果也是“扼杀创意”,因为那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像样的前途*只有*做官一条路(或者被逼造反)。即使做生意发财,货通天下,也是给人看不起。考试答题是不是八股格式已经不要紧,因为大家的学习教材都是程朱版儒学四书,都一个模子填出来的鸭。至于有兴趣看课外书的,就看“孙子兵法”,虽然科举考试不考“孙子”,“做人”、“斗人”的考试考)【参:明朝的那些事儿】

    教育评核制度的花样越多,猫腻就越大。什么创意教育全人发展啊,比什么社会服务课外活动体育音乐表现,纯粹就是比谁家有钱往孩子身上烧。

    结果,还是死记vocab,死背课文,死操past paper数学题,最公平。纯粹考个人实力毅力脑力智力记忆力,而不是家庭财力。父母教育水平不高,舅舅叔叔大伯不是什么有头有面的人,怪不了你。自己不啃书,怪不了别人。怪你爸妈没给你高IQ?没有实际意义。锄D手持烂牌,也不代表就要被人双炒。获派两三张大D,不代表一定会赢。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七八九十自己google)
    比起前面四样,读书(广义的意思就是个人后天努力)分量很低,可这是唯一和命运抗争的方式。
    改运改风水可以,可是你真的相信那位“堪舆学家”比你更聪明?能改变你的命运?

  • @zRF - 簡而明之,有相對高的自主權,可自訂課程、收費及入學要求,接近私立學校,但可得到政府按合資格學生人數提供的資助,減少政府以資源及行政手段影響教學質素及理念。

    問題在於一直資學費多數勁升,才有今天天主教香港教區出言譏諷(真的是譏諷),說教區理念是有教無類,專做被忽視的學生、貧苦學生、成績一般的學生,不會追求「質素」令窮入無法進入。

  • 其實Band 1學校都指望學生去補習的,成績太冒險那幾位,會夜電勸阻考試。

    實際上讀什麼Band結果都一樣,如果沒錢去補- -

  • @bd361987 - 如果上堂聽得明我認為係唔應該去補習的。

  • Hello Kursk,
    You made your site simple yet elegant. The videos are a nice touch.
    I’m sending an important message to people about Jehovah God and His plans for us that is in the Bible: 18 That men may know that thou, whose name alone is JEHOVAH, art the most high over all the earth. (Psalms 83:18) (KJV)

  • @smileooooooo - 我小學中學都冇補習. 原因是冇錢.

  • 不同階層擁有的教育資源由始至終都是不一樣的。別的不說,低下階層得悉的資訊就遠比中產少得多。我直至入到港大,先知原來好多屋企由自己仔女細細個就幫佢地報定能夠入到好小學嘅幼稚園,先知道原來識玩騎呢樂器報中學可以加分,原來某些教會係望子成龍父母俱樂部,原來大個咗讀BBA未來賺錢會多過讀BA(雖然只差一個字母)。在油麻地的街坊沒有幾個知道那一套的。唯一分別是,以前是不知「內幕」所以入名校機會較低,今日是知都冇用。

  • @chungpui - 真正有价值的讯息(资讯)来源,杂志,书籍等等,都要$$$。壹周刊算是相当不错,也要20元一本,不是个个能负担的。
    20元以下的刊物,全是废物垃圾。
    公共图书馆的书,好的,排期,或者根本没有。

    readers digest是"导人向善"的垃圾,Time / National Geogrpahic 没几个能负担,newton就更不要说了。 BBC, NG, discovery都是付费台。翡翠台全是垃圾。

    互联网,google,wiki的普及是资讯平等主义革命。可是相当深度的资料,要么要$$$,要么花不少时间精神才能搜索到。

  • We have known it for ages!!! 

    The 'direct subsidised schools' have made the situation worse!!! 

    And, '學歷成為個人能否進身中產的關鍵'?  Low B desu Ga?   

  • @ken_chow - What does SJC mean? 

    @APerfectEnding77 - Please get away!!! 

    @bigbrother1984 - Reader's Digest is very expensive as well!!! 

    @chungpui - '以前是不知「內幕」所以入名校機會較低,今日是知都冇用。'  Yes, this wicked society is only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smileooooooo - People (mostly students, and many parents) do not think the same nowadays.  They think the other way round, and blame the teachers for not ONLY teaching them the 'useful things' (tips, exam. techniques, etc.).  Anyway, they just WANT to have tuition lessons, wasting the teachers' efforts and time most of the time.   

    @bd361987 - Not all Band 1 schools are like that, just the few 'famous schools' (mainly referring to those schools which have transformed to 'diect subsidised schools') (Some prefer to call those nasty schools 'elite schools' though.) do so! 

    Rational schools don't. 

  • P.S. Heep Y__ is so cheap!!!   

  • @Frostig - SJC 是小弟以前生活了八年的一所港大舍堂。

  • 淨講一件事,今早上班,聖保祿幼稚園排曬長龍 ... 唉。

  • 階級的威力彰顯的時候,往往是沉船的時候,看看三等艙的乘客怎樣活生生被鎖在艙底淹死就知。當香港愈來愈似Titanic 時,大家就會真正感受到這種威力。頭等艙吸煙室--官商飯堂(階級會所)/二等艙圖書館--中產教會(階級會所),歷史就是這樣重覆的

    但世事就是這樣,歷史上想消滅階級的人,最後都失敗了,最後更製造了更恐怖的階級,更恐怖的是,這個更恐怖的階級,不但無法解決前人的問題,而且把前人的問題發揚光大,最使人無奈的莫過於此。革命不能改變這種現象,施政報告當然也不能

    也許,如果世界上沒有稀少性, 就沒有階級了,但要做到這點,除非這個宇宙所有定律都重寫一次

    階級流動性高低對社會的正負面影響各有幾多,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探討。例如最詭異的問題就是,中國社會階級流動性加強的同時,獨裁政治也加強了,流動階級對抗政府的本錢似乎愈來愈低,這對支持民主自由的人而言,可能是打擊他們理想的現實

  • @Frostig -  

    我雖然不同意你剛才發表的意見,身為校友亦稍感冒犯,但我會絕對尊重你的發言,並期望自己能以寬容態度以事論事。不過個人還是主將先了解事件才下評論。

    對於lee單新聞,就事論事來說,我睇到的版本可能和大家有點不同,總結而言,我會看到:
    1. 學校決定似乎也是為世所迫,則所謂兩害取其輕
    2. 既得利益者希望維護自己的利益無可口非,這包括校方、教師、家長、教育局和大眾
    3. 如非1,則當中事有蹊蹺。究竟新制對學校的影響還有什麼?教育局於有關方面的溝通又是否足夠?

    參考資訊如下:
    1. 星島日報 (F02 星島教育 2009-10-30)
    協恩轉直資 家長憂學費貴 避免行新學制要削人手 
     
    九龍城區知名女校協恩中學日前決定轉為直資模式辦學,以免在新學制下要削減老師人手(註:這也是我暫時看到的主因,其餘的就是各界別人士的反應、猜測或憂慮:包括校內教師、學生家長、教育局等。) ,消息傳出後,協恩小學家長擔心中學轉直資後學費昂貴,影響幼女在協恩小學畢業後的升學決定;而有協恩中學的教師則憂慮轉制後教師的公積金將改為強積金,退休保障難保。本報記者

    協恩中學(見圖)校董會日前決議將中學轉為直資學校,再逐步研究小學轉直資的可行性。據了解,校方將準備諮詢家長及學生意見,暫未訂時間表及學費細節。據了解,校方不滿新學制的資助模式導致教師人手被削減,期望轉制後維持教師人數,以保留該校全人教育的特色。

    校方未訂時 間表學費

    該校在舊學制下共有三十一班,中一至中五為每級五班,中六至中七則為每級三班。但隨新高中學制實施,中一至中六均維持每級五班,換言之,該校須縮減一班,導致出現超額教師問題。有該校教師透露,校內教師對校方計畫轉直資議論紛紛,擔心轉制後教師的公積金將改為強積金,退休保障將受影響。本報曾致電協恩中學查詢,惟截稿前未有回覆。

    教局:有五年過渡期

    育有一對分別就讀中五及小四女兒的協恩家長梁女士稱,知道中學轉直資的構思已醞釀多年。她透露,校監陳衍昌曾公開聲明不希望有家長因經濟問題而棄讀協恩中學,故不贊成轉制。她認為大部分家長報讀是嚮往協恩中學、小學及幼稚園的「一條龍」模式,但中學轉為直資勢必造成斷龍,影響家長報讀意欲。她擔心未能負擔該校轉為直資後的學費水平。

    教育局昨回應指,非常關注有學校聲稱因在新學制下資源被削而要改變辦學模式,強調當局提供足夠資源支援學校推行新高中課程,絕無削減資源。當局預計部分學校或會因實施修訂的教師與班級比例出現過剩教師。因此,會給予這些學校五年過渡期,過剩教師在過渡期中除非通過自然流失,否則均可繼續保留原有教席。

    (另外明報有更具體的數字描述)

    明報 (A14 |  教育  2009-10-30)
    協恩轉直資教師憂薪酬脫鉤  教局強調新制非為削資源 
     
    【明報專訊】九龍城區名校協恩中學獲校董會通過轉為直資辦學,校方已諮詢教師,教師憂慮薪酬與資助學校薪酬架構脫。

    協恩中學為維持資源以保證提供全人教育而轉直資教育局發言人強調,新學制推行後,即使資助模式不同,大部分學校的教師人手均增加。(大部分不等於所有)

    校方仔細考慮學費水平

    協恩中學校長劉李國建強調,校方辦學宗旨是提供全人教育及服務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 「即使學生的經濟環境不理想,亦可以入讀協恩」。校方剛與教師會面,諮詢他們對協恩轉為直資的意見,校方將與教師再會面。她表示,部分教師擔心薪酬脫鉤,部分亦擔心學生未能負擔學費,校董會將仔細考慮,訂出學費水平。校方將舉辦諮詢會,聽取家長及學生對學校轉直資的意見。

    將諮詢家長學生

    劉李國建表示,教育局修訂資助教師人手的模式,該校最少需削減6至7名常額教師,預計新學制推行後,教師將大量流失, 「學校長遠需凍結教師人手,若有教師離職,亦不會填補空缺」。( 教師是教育的靈魂,而6至7名常額教席估一般學校近1成的比重,影響的確不是小數目。)

    教育局發言人重申,政府提供足夠資源支援學校推行新高中課程,而新高中學制推行後,實施修訂的教師與班級比例,可提高學校調配人手的靈活性,及減少行政程序,絕非為削減資源。此外,教育局給了5 年過渡期予學校,除非透過自然流失,否則所有過剩教師均可保留教席。( 這是教育局與學校間的溝通問題嗎?否則則是公說公有理了!)

    還有,再早一天已經看到的明報:

    明報 (A14 |  教育 |  特稿  2009-10-29)
    新學制削兩成教師資助 協恩轉直資 保全人教育 
     
    多所老牌資助名校轉為直接資助模式,以維持辦學理念。九龍城區平民名校協恩中學剛獲校董會通過,決定轉為直資辦學,但強調學校最重要考慮是維持服務大眾。據悉,校方因不滿新學制的資助模式導致削減五分之一教師人手,形同「放血」,決定轉直資以維持多元化全人教育。校監陳衍昌形容轉直資計劃是兩害相衡取其輕的選擇。明報記者梁永樂楊曉楓協恩校董會剛決定將中學轉為直接資助辦學模式運作,成立專責小組,由其中一名校董擔任召集人,協恩中學率先轉直資,之後再研究小學,目前仍未訂出時間表、學費等細節。校監陳衍昌表示,學校轉直資需取得教師、家長、學生同意,必須審慎處理。

    首要考慮:繼續服務大眾

    據估計,協恩中學於新學制推行後,校內教師將於未來5 年,由現時62 名減少超過13 名教師(其實我都想知條數點計!)。陳衍昌說: 「若資源逐步減,學校教育理念仍可維持,但現行制度將導致學校大量出血。」協恩多年來一直是平民資助名校,校董會認為轉直資的首要考慮,也是最重要的考慮,是服務大眾,學校會竭盡全力維持教育宗旨。陳衍昌相信,直資學校辦教育是豐儉由人,不一定「鮑參翅肚」才是優秀。

    盼可持續發展維持教學理念陳衍昌曾公開表明個人不贊成學校轉直資,他形容校董會的決定是「兩害相衡取其輕」的選擇,若學校不轉直資,於現行資助模式下將被大幅削減資源,對學校傷害的嚴重程度無法估計,學生亦無法再獲得多方面的全人教育。為顧及學校可持續發展及維持教學理念,唯有轉直資。(似迫上梁山多d!)

    有資深校長解釋,新學制推行後,教育局更改資助教師人手的模式,日後將以班數資助,學校的班級總數亦會減少1 至3 班,估計每校將減少約6 名教師資助,部分學校會產生更多剩餘教師。該校長又說,教育局提出5 年超額教師寬限期,容許學校於5 年內透過教師退休、自然流失等,紓緩超額教師的壓力,相信5 年寬限期後超額教師問題已獲紓緩。(此話當真?)

    (利益申報:hys校友,既是屋邨混大的孩子,沒有後路,也無能力補習。
    個人其實不喜歡入讀所謂的「名校」(如果比我自己揀,更一定唔入hy!!!因為名校本來就存在階級,入左去都有陪太子(女)讀書之感,無地自容。),只是當年為「世」所迫 >.<!喊左十聲!)

    另,quote了一段友人的回應:
    「(死)記vocab? <- 學language真係有用gawor~ (「死」唔「死」睇你點睇啦,總之用得到就ok!)
    社會服務課外活動體育音樂表現? <-好多家庭都afford 到
    體育? <- 打波 ja ma
    社會服務?<- 做義工? (有意義又可以見識多d世態,好野丫!) 
    唔洗好有錢先做到,train下唔同方面技能都好」

    同一件事,永遠可以有好多唔同的睇法,點判斷其實可以用六帽子思考法

  • @Frostig - SJC = St. John's College

  • 個問題核心根本唔係學費。如果成績好,直資都可以有獎學金。

    問題係以前競爭只係考試,如果你窮可以死讀書搏上位。
    依家要求既競爭多好多,窮家子弟根本不會有資源去學這學那(甚至根本不知道那些是甚麼)。
    如果香港可以對窮人子弟的課外活動有足夠支持,那倒沒所謂。但現在沒有,於是階級被固定了。

    教育要搞多元化,本來不是壞事。但對窮人的支援呢﹖

  • 智利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在私校和公校並存,加上政府能減開支就減開支的情況下,公校的大學生的學歷差不多能用不被承認來形容,非專科(例如讀經濟、文史哲的)學生要去做的士司機,相反私校就成了階級傳承的工具。

  • @fongyun - 關於獎學金,我同意 kursk 的講法:
    「當然你會說名校會提供將學金、學費減免給最優秀的基層學生,可是相對於以前統一派位,來自非中產、非富裕階層的Band 1學生是多了還是少了?大家心照。」

    其他直資學校我不敢說,只以我母校為例,時光倒流十多年,換轉我現在升中一,就算我幸被取錄,父母也可能負擔不起學費。當時我家五口的經濟靠爸爸一人作中級公務員來支撐,我們沒物業、沒車、沒聘請外傭、不外遊、不買名牌,每月幸無赤字,可算是典型小康之家。學費減免是有的,是最輕微那種,即七五折,打折後,一年學費接近三萬元。其他雜費、海外考察團費之類還未計算在内呢。我想,父母就算肯負擔,也要嚴重節衣縮食才行。當年有不少家境與我相近的同學,慶幸當年沒直資這囘事,否則我們也許無緣同窗。

  • @Astromushroom - Sorry, I didn't mean to offend you. 

    Actually, being an alunmie should not feel obliged to defend the school, as you are not the management of the school, but just a tiny non-influencial ex-student (unless this is not the fact).  In fact, if you love your school as it was when you were studying there, you should feel the same! 

    But making the statement that 'a particular school is cheap'', I was referring to the management problem and the lack of concern to the less advantaged students.  Based on '校監陳衍昌曾公開聲明不希望有家長因經濟問題而棄讀協恩中學,故不贊成轉制。' BUT STILL it is going to change to 'direct-subsidised' mode, I feel this statement is not wrong.  Of course, as the tuition fee level has not been confirmed, possibly the rate is affordable by ALL, however, I doubt, from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similar cases. 

    Of course, I would agree with you that many already-switched-to-direct-subsidised 'famous schools'derserved this 'title' more as their tuition fees have already been known, which are ridiculously HIGH!!! 

    Why the name of a particular school would be mentioned was that the school had been mentioned in the above article...... 

    In any case, if you feel bad because of what I said, please accept my apology. 

    P.S.: I feel glad to see that you did not like to study in a famous school, esp. '如果比我自己揀,更一定唔入hy!!!'  It shows clearly that you have good ability on self reflection, which I appreciate a lot!  I was also a poor student in a famous school, and I know very clearly about the wicked insider's news about those schools. 

    @fongyun - The gov. lacks 對窮人的支援, that is so obvious in MANY aspects!!! 

  • @bd361987 - 

    比較‘挨邊’和成績較差的‘Band 1’學校才會如此,近年才愈來愈多這些情況。我們當年,為甚麼要補習?!學校會‘勸’我們不要出去補習,連校內‘補課’都沒甚麼需要!!!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