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pril 2011

  • 認真我又輸了-《女拳》考證

    我知我知,睇無線劇,認真你就輸了。可是就算唔駛太認真,那些以歷史作包裝的劇集也不能胡亂篡改歷史。

     《女拳》我只看了中間一集和大結局,但已經完全頂唔順。單單看大結局,有幾點「虛構」情節真的不吐不快。

     

    1. 1924年廣州市長是孫科,而不是「唐乙恆」 

    岳華飾演的「唐乙恆」是一個完全虛構的人物,在有關近代史的劇集裡面,無關痛癢的人物可以虛構(例如劉醒、非凡哥之類),但堂堂一個廣州市長也要虛構出來,就有點過份了。

    在無線劇集中虛構人物很常見,但如果實實在在的重要人物的位置是不能亂改的,例如虛構一個「裘髯客」張三郎出來,說他幫過李世民打江山,但你不能把大歷史改為張三郎取代了李世民當了唐朝第二任皇帝。

     

    2. 1924年廣州發生的動亂是「商團叛亂」,而不是馬國明攪出來的「民團」暴動

    所謂的商團叛亂,其實是當時廣州的地方勢力和孫中山政權的武裝衝突,國民黨政府勝。而寶芝林就是在這場叛亂之中燒毀的,根據黃飛鴻後人的說法,黃是在寶芝林燒毀後激忿而死的。

    《女拳》把商團叛亂這場準軍事衝突改寫成馬國明安排暴徒混入反日示威行列攪出殺人放火事件,然後屈民團是暴民。這把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反孫中山及國民黨的叛亂,怎能隨便亂改?

     

    3. 1924年北京仍未改名為北平

    1924年北京仍是中華民國首都,當時各國承認的中國合法政府是北洋政府。北京是在1928年蔣介石帶領國民黨北伐成功後才改名為北平的。

     

    4. 1924年廣州的國民黨政府與北京的北洋政府早已互不統屬,根本不可能有北平來的「專員」處置馬國明這個代市長

    早在1918年,廣東省已經退出北洋政府的中華民國國會,另立中華民國軍政府。1921年軍政府撤銷,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並以大元帥名義設立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就算是有人要調查馬國明,也只會是在廣州的大本營派人調查。

     

    5. 結局裡面有人說「國民政府」會對付馬國明,可是在1924年根本未有「國民政府」的叫法,「國民政府」是在1925年北伐開始時成立的

     

    6. (不算是大歷史) 黃飛鴻是死於寶芝林被燒毀之後,而不是在寶芝林燒毀之前

     

     

     

    我知喇,認真你就輸了嘛,但我真的不能忍受把劇集以歷史元素包裝,卻把歷史重點亂寫一通。我可以接受一個主婦看了劇集以為那就是歷史,但作為一個通識教師,我不想有年輕觀眾看這些無知亂來的劇集看得不求甚解,所以我之前出聲,今次出聲,將來都會出聲。我教書就是不想下一代會是娛樂至死的一代。

     

    如果有人再提我睇劇唔好太認真的話,對不起,我們不同channel。請繼續enjoy你的無線劇集。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http://gaz.ncl.edu.tw/guide.jsp?jid=79005022 / http://gaz.ncl.edu.tw/guide.jsp?jid=79003785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庫: http://digiarch.sinica.edu.tw/3-1-2-6.html

    維基百科「廣州商團事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9%BF%E5%B7%9E%E5%95%86%E5%9B%A2%E4%BA%8B%E5%8F%98

    《女拳》網頁:http://programme.tvb.com/drama/graceunderfire/cast/

     

    延伸閱讀:

    去政治、去歷史的義海豪情

     

  • 兒童時段的連橫變態殺人片

    星期六早上多會到附近的茶餐廳吃早餐,那時候電視多會播卡通或者特撮片。由小到大都覺得《幪面超人》跟其他日本特撮片一樣豆泥,所以從來沒興趣看。不過最近播放的《幪面超人月騎》,真的要提一提。

    《幪面超人》系列已有四十年歷史,但印象中都是如一般特撮片般,是適合兒童觀看的--即是就算是超人打怪獸,也是打得很假的,而且沒有什麼血腥或變態情節。不過《月騎》就不同了,裡面有一個奸角(我看了三集也看不起他的名字,上網看原來叫Rook路克),他完完全全是美國電影裡面的連橫殺手--他最喜歡玩殺人遊戲,殺的全都是手無寸鐵的女性,由少女到母親輩都不放過,最變態的一次是他看到一本婚紗雜誌封面,於是突然想找個新娘來殺,結果他跑到一個教堂殺了裡面的新娘,他殺那新娘的時候,面目真的有點美國變態殺人片的主角,而殺新娘的情節,就連美國片也未見過。

    其中一集講他失憶,那樣子exactly是《賭神》裡面的周潤發,好像一個小孩子般,可是他與賭神的分別是他回復記憶之後,又大開殺戒!

    看了三節,印象中已有十個八個無辜女性被殘殺了,尤其是花嫁殺人那一節,值得一睇再睇。這套安排在兒童時段播放的特撮片,真的夠另類。如果我小時候有這樣的情節可看,可能我會愛上《幪面超人》。(當然,幪面超人打交還是很豆泥)


    (圖:頗靚仔的變態殺人狂Rook)

    參考資料:

    假面騎士Kiva (幪面超人月騎)

  • 趕盡殺絕的小販政策

    看旅遊發展局拍給外國人看的宣傳片,你對香港的市集會有一個大概的印象:正面的可以是「多元、傳統、有機的、社區的、自行演變出秩序、簡單的、與環境共生的、庶民」;反面的可以是「混雜、污穢、老化、無明確秩序、簡陋的、低下階層」。

    香港舊區如港島北、九龍市區等的城市設計是以商住混合的私人樓宇為主,以政府擁有的街道和公用土地分隔。政府作為街道的地主和社會的管理者,其管理街道的哲學,也決定了其管理攤販的政策。政府管理街道的哲學,可以「劃一、整潔」四字總括之。

    既然要「劃一、整潔」,在街道上販賣的小販便成了取締目標。五、六十年代,社會經濟尚未發達,大量從內地來港的勞動人口需要得到謀生機會,於是市政局向流動小販、攤檔和大排檔分別發出十三種不同的牌照,方便管理,可是攤販發牌制度只是權宜之計,並不代表政府認同甚至有意發展攤販行業。而且,發牌的背後理念是方便城市管理和監控公共衛生,當中可說並無文化保育、社區建設的考量。大規模發牌的同時,政府成立小販管理隊,全面執行小販政策。(葉, 2000)

    自七十年代末開始,市政局開始收緊小販政策,對無牌小販加強執法,並以金錢鼓勵牌照持有人放棄其牌照、或者搬入市政大樓繼續營業。這些做法的目的是減少攤販數目,整頓街道。自八十年代起,無牌小販牌照數目一直下降,由86年的近16000跌至05年的不足4000。(tommy, 2006)

    從城市管理的角度來說,上述數字是成功的。可是,取締無牌小販的成本高得可怕-根據葉蔭聰舉出的數字,每年花於每一個無牌小販的開支高達20000元(葉, 2006)。(根據葉在另一文章的說法是每年每個無牌小販110000元)。是否值得花費龐大的公帑令小販絕跡,可能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立場。對消費者來說,不值得。對惠康百佳來說,必定值得。其實成本是次要,小販政策背後的理念才是值得思考。

    現在的小販政策,是把小販視為罪犯(詳細分析見葉蔭聰的《別再把小販當罪犯》)。這種思維背後的理念其實就是要對街道和公眾地方完全控制,在街道上做所有事情都必須先得政府批准,包括表演、演說、請願、玩任何有轆的玩意,當然還包括擺賣(但好像不包括騙局問卷調查,以及保險、信用卡、寬頻推銷)。

    把街道完全控制的理念,考慮的是「劃一、整潔」,沒有考慮的是低下階層生計、文化保育、社區建設。結果,富有特色的中環大排檔,當持牌人死後便不能繼續經營;與社區共生百多年的灣仔市集,即將被強行搬入封閉的街市大樓;沒有影響任何人、已屆古稀之年的中環白蘭花小販,一再被檢控;被困天水圍,沒能力在只有大型商場的社區謀生的中年人,在區內擺賣,養妻活兒之餘,服務同是低下階層,消費不起嘉湖銀座的街坊,會連續被捕。

    小販形成的市集,你可以說它很「小農」,但這東西在世界各地也有。它填補了普通商店服務的空隙,尤其是在一些普通商店不能觸及的地方和時間,例如:

    農曆年黃大仙巴士總站外的小販,為不少拜年人士提供了吃喝消費;

    灣仔市集賣的東西,食品、蔬果、古玩、玩具、衣物,無所不有,那是百佳惠康,甚至裕記也做不到的;

    長洲碼頭夜市,讓不少渡假男女不至半夜肚餓沒東西吃;

    未被土地發展公司消滅前的中環花布街,是布匹集散地。

    這些市集,成為不同家庭主婦交換資訊的地方,也成為了社區地標,更有促進守望相助的功效,除此之外,可以建立社區經濟,為低下階層提供謀生機會,有社區建設(Community Building)的作用,這是政府每年花不少公帑去做的工作(不少花了在資助蛇宴)。

    政府管理香港的最終目標是把這裡建設成一個巨大的太古城-街道什麼也沒有,景觀劃一,四處都是實Q,不准做任何不合管理公司喜好的事,消費只可在商場。那種中產生活當然吸引,可是一個城市不可能是太古城,它的族群、經濟實力、傳統成分是多元的,而不是劃一的。如果什麼也劃一,便不會有創意;如果什麼也要官僚管理,便不會有社區;如果只有認可的企業才可創造就業,自力更生的小商販是罪犯,那可以說是「何不食肉靡」的現代版。

    充滿活力的市集根本就是一個不可多得而且直實的人文景觀,是我們值得驕傲的景觀,是我們值得向遊人介紹的景觀。我們想要一個怎麼的社區?一個單一的社會,還是一個多元的社會?

    (連結: 2006年原文)

     

    延伸閱讀

     
    雞蛋仔革命 (Tommyjonk) 

    《沒有小販的都市?》主編:葉蔭聰、林藹雲    香港:街角出版    2000年

    (以下的網上的文章全部已經死link, 請自行google)

    小販的行為問題 (johncoal)
    Catch Me If You Can (tommyjonk)
    別再把小販當罪犯 (葉蔭聰) 明報 2006年4月24日
    傻瓜,這是經濟﹗(梁文道) 明報 2005年8月3日

  • 三師會-沒有小販的都市

     

    (1/2) 香港小販議題-從雞蛋仔阿伯事件說起 / 掃街集體回憶

    http://youtu.be/r4-WAniiFDQ

     

    (2/2) 香港小販政策 / 小販隊無間道見聞錄 / 小販、空間與地產霸權

    http://youtu.be/VZ6nfEDgM3I

     

    參考書目:
     
    《沒有小販的都市》編者:葉蔭聰, 出版社:麥穗
     
     
    節目中提到的政府宣傳片:
     
    「切勿光顧無牌熟食小販」(1988年)
     
     
    延伸閱讀:
     
    雞蛋仔革命 (Tommyjonk)
     
    趕盡殺絕的小販政策 (庫斯克)

     

    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link
    3. 三師會@mobileradio.hk [link]
    4.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同場加映:
    三師會@Roundtable Portal [link]

     

  • 關於教科書問題的少許意見

     

    多位教育界同工已經出手,我可以說的不多了,就簡短地說幾句吧。

     

    分拆教材效用不大

    其實教科書貴跟分不分拆教材有什麼關係呢?這一點我想來想去也想不通。教師用書、試題庫、多媒體教材,這些東西的成本有限,而且每間學校會買的數量也有限,買了一次便幾年不會再買。我可以肯定的說,就算書商肯把教材分拆出來賣給學校,對於學生版教科書的售價也不會有大改變。

    早前有報導說有出版社「借」昂貴的電子白板給學校用,或者贊助學校活動,這些跟教材無關的利益,是條例規範不足的問題,不是送不送教材的問題。

     

    校本教材完全取代教科書是脫離現實

    至於有沒有可能由學校自行製作教材,令學生不用「捱貴書」?老老實實,提議完全由校本教材取代教科書的朋友,把教育看得太容易了。

    教科書這東西,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已經存在了上千年,為什麼?因為教科書有幾個功能和優勢是不能輕易取代的。

    首先,教科書的作者和編審人員,的確是這方面的專家,出版社花費大量人力、時間和資源出版的教科書,就算不是十全十美,也至少比教師自己編寫的齊全。

    另外,出版社的作用,是把編寫教科書的專家集合在一起撰寫教科書,然後數以萬計大量生產。這種規模經濟的效益,絕對不是一間只有一千幾百學生的學校做得到的。

    你可能會說,如果教育當局或者學校能夠集合不同學校的教師之力,一起分享自家製作的教材,那不是可以享有規模經濟的好處嗎?這個建議不是不好,只是現實行不通--政府的政策迫學校之間互相競爭生源,在縮班殺校的陰影之下,不同的學校怎會有興趣和動機分享教材?就算是分享,也逃不過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命運--為了不為他人作嫁衣裳,根本不會有人把最精華的東西拿出來,結果分享的教材質素好極有限。

    其實很多教師本身已經不是依書直說,而是以教科書輔以筆記和工作紙教學的。只是除非是本身有交情,否則很少有是會把自己的筆記拿出來的。

    其實對於學生來說,教科書是重要的學習工具--礙於教學和行政工作繁重,任憑教師如何落力也不可能寫得出一本內容豐富如教科書的教材出來。一本資料豐富的教科書,對於肯花時間鑽研的學生來說,是很有用的增益知識的工具。此外,其實對於學生來說,教科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作為一個清楚的指標,讓他們知道官方的課程範圍是什麼,對這個範圍較為權威的演繹是什麼等等。

    很多講求學術權威性的學科如數學、經濟、物理、化學等的教科書不論對於學生來說都是有指導作用的,出版社找來大學教授或者資深教師做顧問,這對於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都是有用的。某某教授或者有名望的老師有份的教科書是不是特別可信?是不是訴諸權威?我只能說,不只學生,其實教師也能從他們寫的東西有所得著。

     

    教科書昂貴,但...

    教科書是不是太貴?的確是很貴。而且有可能出現agency problem - 由教師代家長和學生選書,結果選的書就是最豐富而不是最便宜的書。這個真的沒有辦法,最平宜的教科書真的未必最好。而老老實實,一些寫得好的教科書,是真的值那個價錢的。還記得以前唸A-level時一本英國出版的地理教科書,不在學校書單之中,但實在寫得好,所以同學們還是願意花很貴的價錢去買。一本優秀的教科書,的確是貴也值得買的。

    那麼,香港的教科書價格「問題」應如何「解決」呢?其實這個問題根本是一個解決不了的問題--出版社行業因為市場本身的特質形成了寡頭壟斷--即是每科教科書只有三兩個贏家。教科書的開發成本一點也不低,通常只有具規模的能承受得起書賣得不好或者送檢不順利的風險。

    此外,學生人數一直下降令教科書出版市場一直萎縮,出版社數目在十幾年間由四五十間減至十間左右,汰弱留強的結果是幾間大出版社控制了大部份市場,這種寡頭壟斷市場的本質就是主要競爭者之間的訂價不會有大減的可能,就好像電訊、超市等市場,業者之間有默契不會進行減價戰,況且選書的是學校,他們對於教科書的價格敏感度肯定是低的。

    除了寡頭壟斷因素,香港的教科書比其他地區(例如台灣)費是因為香港市場太小。出版教科書的特質是固定成本(例如編輯、研究和租金等)佔九成,可變成本(印刷費)只佔一成,即是花了很高的成本編好一本書之後,印刷每本書的邊際成本是很低的。換句話說,就是印得愈多,平均成本愈低,香港市場比台灣小幾十倍(更不要說物價水平更低,市場更大的內地),書價不可能比台灣平。

    消委會說香港的教科書比新加坡貴一倍,新加坡人口比香港少,而且生活開支水平(不計房屋)比香港高,為什麼教科書還是比香港的平宜?這是因為新加坡的教科書是政府中央招標的,這代表全新加坡的學生每科只會用一兩間出版社的教科書。如果我們想追隨新加坡的做法,便要問自己是否想政府官僚能夠完全控制教科書內容了。

     

    疑似可行的解決方法

    說到這裡,我的結論是香港的教科書市場本身的特質是教科書昂貴的原因,強制分拆教材出售的作用十分有限,要求學校自行研發教材的建議現實上不可能。如果要用政府有形次手壓低書價,我們可考慮幾個做法:

    • 由政府中央招標,但從此讓教育官僚控制教科書意識形態。
    • 由政府撥款吸引大學、智庫,或者學校本身出版教材,以低價提供給學生,令市場對教科書的依賴減少。不過問題是拿公帑製作的教材的水準是否會好得過在市場激烈競爭之下出版的教科書?(我見過好些公家出品的教材,水準真的不及私營出版社)
    • 訂立出版競爭法,嚴格限制出版社聯手訂價行為。可是這是非常之難舉證的,正如將來真的有競爭法之後,要控告惠X和百X聯手訂價一樣難。
    • 實施利潤管制,規定出版社的利潤水平。這個建議如果真的實行的話,教育局官僚人數將會倍增,而且比教科書更有「暴利」、影響面更廣的公用事業不管,只管教科書實在有欠公允。

     

     

    書券制--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其實這幾年香港政府對於影響民生的必須品是有不同形式的保貼的。如果政府認為教科書貴到影響民生的話,可考慮實施「書券制」,放寬書簿津貼的入息限制,甚至不設限制按人頭派發教科書券,減輕家長負擔。這本質上跟政府替市民教電費或者向長者提供醫療券本質一樣,都是資助市民向牟利機構購買必須品。如果替市民交電費和派發醫療券在理念上可行而社會是接受的話,則教科書券也應該在考慮之列。當然,有人會說這等於鼓勵出版社繼續「謀取暴利」,如果是的話,那麼醫療券算不算鼓勵私家醫生謀取暴利呢?

     

     

    延伸閱讀:

    答看倌問之教科書 (fongyun)

    有關教科書問題的幾點意見 (tommyjonk)

    書商食死貓——教科書共謀者的自白 (《明報》周日話題)

     

  • 偷聽男人心=迎合中產男性?

    前一集《星期日檔案》的題目是《偷聽男人心》(下稱《偷》,節目可在電視台網站重溫),裡面找來了一班中產階層男性講述他們對香港女性的看法。這些所謂的看法頗為單一,不外乎是「香港女性太愛呈強」、「香港女性太注重物質」、「香港女性不懂與男人相處」之類。

    《偷》的娛樂性十分豐富,一眾男女觀眾也許會一邊看一邊對號入座,議論得不亦樂乎。如果觀眾需要的只是這種水平的「新聞節目」的話,無線電視大可以把《東張西望》和《星期日檔案》合併了。

    《星期日檔案》這類的專輯新聞節目,通常探討的都是具特別意義的社會議題,然後作深入認真的報導。過往不少發人深省的社會問題,都是透過這類新聞節目引起公眾關注的。相對於同台的《新聞透視》,《星期日檔案》的定位是比較軟性的,而且是比較多做特定社群或人物故事的。《星期日檔案》曾經探討過「港女」、「港男」和「剩女」等話題,引起了不少迥響,當中批評的聲音不少。這一次講「男人心聲」,受到的批評更多。

    其實探討青年男女尋找伴侶的困難,絕對可以是一個新聞議題,問題是處理議題的手法。節目找來一班清一色是中產階級的男性訴說他們認為「香港女性有什麼問題」、「他們想女人怎樣怎樣」,結果是整個節目裡面不同的受訪者不斷重複類似的言論──香港女性太愛呈強、太不給男人面子、太市儈、比起台灣女性不夠吸引、應該多點稱讚男人、不相信愛情等等。以取樣的角度來看,這一集其實不應叫「偷聽男人心」,而是應該叫做「如何迎合中產男人擇偶要求」。

    如果要探討男人理想的擇偶條件,是不是應該多花功夫找來更多不同背景的男性,看看有他們什麼不同的看法?另外,不知有關方面在剪片的過程中有沒有留意到,他們拍回來的訪問片段有太多是受訪男性發牢騷,令訪問變成「控訴港女大會」?在選材剪接過程之中,負責編審的有關方面有沒有做好為節目水平把關的工作?

    其實女性擇偶愈來愈困難的問題涉及很多因素,例如人口結構轉變、中港通婚愈來愈普遍、男女學歷和收入變化等等,這一集節目沒有認真研究這些因素,只是集中以偏頗的言論把問題歸咎於香港女性的「性格問題」,這是在製做面譜化公眾印象(即是「港女」),從而把問題簡單化成「港女問題」。

    把問題簡單化的同時,這種加強性別定型的新聞取態,彷彿在告訴女性「應該」怎樣討好男人,也在告誡女性不要太獨立,否則會沒有人要。那彷佛是對香港女性的一個警告:不依附男人,便會孤獨終老,被人看不起。在這個兩性愈來愈平等的時代,這種充滿父權色彩的說法顯得十分不合時宜。

    你可能會說,這一集只是想用一個比較輕鬆的手法探討部份男性的心聲罷了,不必太過嚴肅吧。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是新聞節目,而是清談節目了。事實上,《偷》訪問無線自家男性清談節目的主持人,讓他們侃侃而谈,那的確真的十分娛樂化。好好的一個新聞節目,真的弄得跟清談節目沒有兩樣。這種新聞娛樂化的現象,對於社會整體來說,肯定弊多於利。

     

    [原文刊登於香港電台通識網,謝絕轉戴。]

     

     

    節目視頻youtube版本:


    http://youtu.be/g6NrJ-FbTiQ


    http://youtu.be/EWYygyxBTEw

     

  • 港人有共鳴的《呃錢帝國》

     

    全文連結: 明報星期日生活--周日話題﹕港人有共鳴的《呃錢帝國》

    其實香港觀眾要理解《呃錢帝國》應該沒有什麼難度,因為香港本身也是如此。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會明白﹕ 

    ■負責制訂政策和監管業界的人,離任之後不是任職自己監管過的企業,就是從他們手上賺取巨額「顧問費」。 

    ■「業界」財雄勢大至政治影響力大得足以左右政府立法和行政(包括檢察)權力。 

    ■在「尊重市場」的口號之下,擁有不對稱資訊的大企業永遠處於上風,小市民永遠處於下風,政府反覆強調「業界」會自我監管。 

    ■在追究大企業高層責任的時候,政府往往有心無力、不了了之。

    ...

    至於香港,控制這地方的是「呃錢帝國」是什麼,大家不妨自己填充。香港政府比起民選的美國政府,對這些呃錢帝國更言聽計從,加上這裏的政治制度更適合港版呃錢帝國的霸權無限擴張...

     

  • 社交資訊超載時代如何自處

     

    由「盲搶鹽」事件說起

    上星期內地和香港出現食鹽搶購潮,特區政府指那是有人在網上造謠引發的,可是就筆者當日在微博、Facebook、Twitter和主要論壇所見,全都是批評盲目搶購食鹽和論證搶購食鹽理據荒謬的,所謂「造謠」的訊息完全看不到。互聯網不單沒有助長搶購潮,它反而有很明顯的闢謠作用。

    其實搶購食鹽的大都是沒有上網的中年和老年人,從新聞報導得知,他們大都不是經互聯網,而是透過口耳相傳得知這個「食鹽抗幅射」的謬論的,有些人甚至連發生什麼事也不知道,見有人搶購便加入。特區政府怪罪網民的做法,如果不是出於誤會的話,便可能是要找代罪羔羊。

    除了惡攪食鹽抗幅射謬論,這星期網上還有大量有關日本核電災情的訊息在熱傳,當中包括日本核災難失控,幾小時後便會波及整個亞洲的消息。這個消息傳了一會兒便停止了,因為如此嚴重的事件是很容易從主流媒體和各國政府的公告中求證的。

    改善處理資訊能力

    從上面的例子可,見在這個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的年代,處理資訊(尤其是社交媒體資訊)的能力愈來愈重要。

    所謂的處理資訊能力,是指我們如何建立有效的收集資訊的渠道,以及如何有效消化收集得來的訊息。社交媒體(尤其是Facebook)佔我們上網時間的百分比愈來愈多,如何改善我們「收料」的效率和質素變得愈來愈重要。以Facebook為例,我們每天在主頁的動態消息(news feed)收到大量由朋友放出的訊息,當中有生活片段、八掛新聞、有趣短片,也有不少轉載的新聞和潮文。不論你的主頁選項是顯示「熱門動態(most popular)」還是「最新動態(most recent)」,愈被分享和讚好得多的資訊便會出現得愈多,你的社交圈子的性格特徵決定了什麼資訊會在你的主頁上出現得最多。舉個例說,筆者的主頁常常會看到關於保育的資訊,這些資訊很可能從不會出現在圈子裡沒有保育支持者的用戶的主頁。

    不同的圈子會製造不同的資訊,這是社交網絡的特質,沒有誰的圈子比誰的優質的問題。不過有兩點值得留意:一是千萬不要因過分依賴社交網絡平台接收資訊而不看書和新聞報導,這會令視野局限於小圈子內,因而與社會脫節;二是你可以令你的社交網絡圈子更多元化,例如你可以在Facebook圈子加入電視台、報刊、NGOs、政治人物,甚至一些活躍的意見領袖的Page或帳戶,使他們發放的資訊出現在你的動態消息裡面,這會令你的社交資訊更多元化和更貼近社會。

    至於消化資訊的能力,是指你收到資訊之後有沒有分析當中真偽和邏輯的能力和警覺性。我們不妨問一問自己,平日上Facebook時有沒有想清楚才加入群組、讚好或者分享訊息?以2009年那個「聲討某某推女友落樓梯」群組和上文提到的「幅射會在幾小時內襲港」的謠言為例,如果每一個網民都想清楚和做好求證工夫才轉發的話,便不會那麼容易流傳和造成不良影響了。

    在此謹祝願災民能早日渡過難關、重建家園。

    *: 資訊超載的概念是Alvin Toffler在其著作”Future Shock”(1970)提出的。

     

    (圖片來源: hubspot blog)

     

    [原文載於30-3-2011《e-zone》,版權所限,謝絕轉載,包括hkblog。]

     

  • 艾未未,你媽喊你回家吃飯

     

    艾未未家人網絡登尋人啟事 (香港電台新聞)

    *******************************************

     

    與此同時,趙連海在網上發佈了一段視頻。視頻出街半天之後,他被公安/國保帶走。

     

    *******************************************

     

    法西斯政權怕什麼?就是良知和真相!

     

  • BB有便便關我鬼事?我食緊飯架!

     

    「BB有便便」這個廣告已經連續播放了幾個月,這幾個月的晚飯時間,全香港人邊吃飯邊聽那演員說便便。最近,還有吳君如反複問演員「便便靚唔靚?」... 我明白對於不少父母來說,這些廣告很有趣,我也明白為人父母者,沒有什麼比孩子身體健康更值得注意,不過食飯時間要全世界聽她們重複地講大便,我就有話要說。

    人類語言裡有有些禁忌還是要避諱的,例如不潔之物如糞便、性、死亡等,原因不一,以糞便為例,那是因為人天生對於會導致疾病的不潔東西會有惡心的感覺,確保不會病從口入。這是人的自我保護機制,我們吃飯的時候不想聽到、聞到或看到令人聯想到糞便的東西,也是這個自我保護機制的延伸反應。

    晚飯時間不停地「便便」,我只能說那是核突當甜蜜,這種sweet恕我不憧欣賞。BB有便便關我鬼事?我食緊飯架大佬!

    你可能會說,人家BB肚子順通是很正當又開心的事啊。

    對啊,人家性交可以生兒育女,也是很值得share的事,不如家計會在黃金時間直接提醒夫婦「性交樂趣多」吧。

    又或者,女性月事處理得好,也是很值share的事,不如衛生巾廣告直接說明其產品「有效阻止經血漏出」吧。

     

    你一定說我很偏激。你試下幾個月成日食緊飯都「便便、便便、便便」煩唔煩?

    其實我講「性交」和「經血」是想大家想一想平日家計會和衛生巾廣告是怎樣說的。他們用的是委婉語,例如「家庭計劃」、「有效防止滲漏」等。

     

    「BB有便便」的委婉語是什麼?以前的廣告是「BB腸胃好」。我希望家長市場的重要性不至於大得可以要其他人受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