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北京奧運的資訊多得令人有點吃不消,官方(CCTV)和各大非官方媒體的奧運宣傳幾乎達到恆源祥廣告的飽和程度,而民間的討論區和blogs則是天天大論戰。
在這個時候,如要保持精神健康和工作效率,除非你的工作本身就是要不停看有關的資訊(如記者、人文學科教師),否則應該減少一點吸收量,多點呼吸新鮮空氣。
關於討論區和blogs的討論,有趣的是我們本身不能避免的被歸邊或自行歸邊,走進了「左-中-右」或「自由-中間-國家」*(在此國家不是貶義字)的思維模式。這些不同的思維模式其實未必互相排斥,更不應是敵我矛盾,只不過是各自的核心價值和著眼點不同。
為了保持本blog一貫的容易消化原則,我嘗試把「自由派-國家派」兩方價值的「同」和「異」列出分析。
同
建立大國風範、改善人民生活、改善國民素質、國家和人民不受誹謗、和平、友愛、體育精神等等
異
自由派核心價值:偏向個人基本權利和自由
國家派核心價值:偏向集體福祉的發展
自由派著眼點:人權、平等
國家派著眼點:發展、強國
可是,核心價值和著眼點的意思是人們對什麼特別敏感,特別有所堅持,而自由派和保守派的著眼點並不互相排斥,只是論述過程中強調的東西不同。例如自由派很少會說有發展不重要,反而發展令人民素質提升,對人權平等會有更大的要求;又例如保守派也不會說發展過程中犧牲一些和平表達意見的人的自由是應該的,他們強調發展的時候,只是對政府不公義的行為少一點意見,不代表他們同意。
衝突點
不過,說沒有衝突是自欺欺人的。不同意見的衝突點包括:
1. 西藏問題、台灣問題
我們能不能容忍同情藏獨和台獨運動的言論?
這在不少人心目中是不能討論的神聖觀念,所以每當有異議出現的時候,漢奸、買國賊的帽子便滿天飛,衝突隨之而起。
可是,這個世界又有什麼是真理?如果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那麼我們是否應該心平氣和一點,以理性和邏輯去討論什麼才是接近真理的道理?
就好像johncoal的學生一樣,很認真的做了一個關於台灣問題的專題研習,覺得有一點點同情台獨支持者,所以覺得不安,這種理性vs感性的掙扎和思考,其實是一個盡責公民應有的心路歷程。沒有經過這掙扎和思考,我們說的大是大非,都是沒意思的口號。
2. 人權問題
對於一些自由派來說,他們的核心價值就是人的基本權利不容侵犯,政府不能以言入罪,就如男人不能強姦女人一樣重要。於是,一個住在北京,有一妻一女的維權人士因為發表異見而被判監,對於擁抱人權價值的人來說,就好像一個住在北角,有父母和男友的blogger因為反對特區政府而被判監一樣叫人憤慨。
對於國家派來說,他們大概不會覺得胡佳是「抵死」的。不過,他們或會少提胡佳,也不會因此而更痛恨政府。有些人會說國情不同,現在是發展的關鍵時刻,不容有一點的差錯,現在我國發展得很好,每個社會都有不公的現象,我們或會接受政府做得不完善的地方。
於是,在自由派眼中,保守派竟然容忍政府侵犯公民的憲法權利,這種容忍其實是縱容,只會令不公義擴大。所以,「愛國者的責任就是保護國家不受政府侵犯」(托馬斯.潘恩)。
不過,在國家派眼中,自由派就然為了個別的人權問題,抹殺政府為了國家進步所作的努力。每個國家都存在問題,包括西方大國,為什麼就是要固執於這些人權案、維權事件跟大家對著幹?在這個關鍵時刻,「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先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約翰.甘迺迪)。
我們可以求同存異嗎?
沒有國家是完美的,每個國家都有壞透的地方,為什麼我們偏偏要挑自己的國家來批評?答案就是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國家,這是我和我的將來的子女生活的國家。
我們不想攪垮舊中國的特權階級和土豪劣紳再現,所以我們關注陳良宇案、周正毅案;所以我們關注各地的維權行動。
我們不想再來一次八年抗戰,於是我們在爭取國家的發展。
更不想再來一次文化大革命,於是我們在努力提升民智和人文精神。
也不想再來一次六四,也不想我們自己、朋友、學生、子女因為和平表達意見而喪命或被捕,所以我們要求尊重人的憲法權利。
每每當我們以為我們相信的是真理的時候,反對的意見便會變成異端,被標籤打壓。諷刺的是,我們以為是真理的東西,可能根本不是真理。正正因為我們(尤其是政府)不可能全知全能,所以容納不同的意見的胸襟和法制極之重要,這些不同的意見,有時候會是社會的救命丹,也可能是民族復興的希望。
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進步,進步的希望就在我們的理性思考。
最後,但願我們少一點帽子,多一點討論,堅守對言論自由的尊重。我希望我的學生如此,也希望我們都是如此。
延伸閱讀:
用價值回應價值(閭丘露薇)
憤青與反憤青(kykyky)
甚麼是人權(1-555-CONFIDE)
甚麼是愛國(1-555-CONFIDE)
留法學生李洹的演講(sandrashek)
雖然不盡同意這篇演講的說法,不過還是值得參考一下論者的想法
* 修改:先前使用「保守派」一詞,似乎未能反映文意,本來使用保守派一詞是指政治思想偏右,傾向支持國家意志及保守主義的一方,近似美國共和黨支持者的政治光譜。現改為「國家派」,是為了避免讀者對「保守」一字的負面聯想。稱呼改變了,不過文意不變。(24/4/08)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