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s (1)

  • 聽完。
    許文彪萬歲。十年前看創世紀的時候,印象中許文彪是反角,可並不是什麼壞人。

    25-30歲夫婦的新婚房需求彈性極抵。
    貓本25-30歲couple的平均家庭年收入約6萬~10萬澳幣(女人要懷孕,算半份收入),新婚房40萬澳幣左右。5年的收入。報紙上已經天天叫移民太多,房價太高了。
    香港這類新婚夫婦兩人年收入,理想點,20萬~30萬港幣吧。 可是500平房尺的單位,靠市區,基建設施近一點的,都要200萬。 等於10年不吃不喝的收入。

    高地價政策根本就是間接稅。所以香港沒有消費稅,關稅,生活消費品價格指數幾乎全球最低。代價就是天價樓價,齊齊為政府和幾個壟斷市場的大地產商打工。奇怪那時候哪個財政司還好意思「擴闊稅基」。

    如果香港500尺~1000尺的單位價錢打個對折,房價只是新婚夫婦五年(現在是十幾年)不吃不喝的收入。這比較合理。搶了李嘉誠的乳酪,社會就會更和諧。當然,代價就是消費稅,以及所有日常消費品價格20%+ 。

    我虛構這樣一個例子:
    25~30歲,,現在的情況是:
    月入15000

    5000房租,或家用(住家,家裡也要供樓) (絕對必要開支)
    3000吃飯+交通 (必要開支 / 保守估計)
    3000娛樂文化社交雜費(男的鏡頭,女的手袋,很保守了) (非必要開支)
    淨存<4000 不足。
    一年不足5萬。嚴格理財。存10年(假設失業抵消升職收入) 算上通脹利息應該也有50萬了,勉強夠200萬的首期,最早35歲還未必夠首期,遙遙無期,與其存錢賺利息蝕通脹,不如活在當下,錢花出去才是自己的錢,善待自己,鏡頭買最好的,手袋買搶眼的,不但月光,還有卡數一筆清。

    如果樓價去掉30%~50%,回到2003「沙史/sars」價。
    月入還是15000
    3000房租,住宿開支降低。 (同樣的房子)
    ,4500吃飯,吃飯交通消費指數提高,必要開支必然增加,羊毛出自羊身上。(同樣的豬扒飯/叉燒飯/巴士,加價含稅了,另外,住地铁站附近的,本来用来供地铁项目楼的钱现在直接用来付车票了,地铁系统很贵!)
    3500文化娛樂成本開支也增加了,可是這是可以節省的非必要開支,disposable的,可自己話事節制,增加的不多 (kursk決定少買一個鏡頭了,因為他知道...)
    每個月還是淨存4000。一年5萬,由於市場新婚500尺房只是居屋價: 100~150萬,首期只要30萬,咬咬牙,少亂使錢,少唱K,少出街食,少買鏡頭手袋。五年內存夠首期,組織小家庭,安居樂業。

    結果社會均富了,民生改善,一般人可以在經濟上自由民主,維持同樣的生活質素同時更多自己可支配的財富(權力是支配財富的權力,i.e.等於更多權力。)

    可是李兆基李嘉誠賺少好多,不能幾千萬幾億地打賞徐子淇梁洛施了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