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A弟送我《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兩張優先場戲票。看完之後,Miss看我的樣子,說「看你應該是有東西想寫的,那就寫吧」。一直想寫,但總是寫不出東西來,如是者就想了兩個星期也寫不出什麼來。
小說原著之前說過了,至於電影,那是好看的,雖然裡面向《記得香蕉成熟時》致敬的地方實在太誇張,不過整體來說,電影是好看的。看了有一種好像坐了時光機,去了一轉青春歲月時間旅行一樣。青春,原來在香港和台灣的都是一樣動人的。
電影不說太多了。想說點別的。
《那些年》成功,大概是因為九把刀真的寫和拍出了很多人心中的那些年。是的,每個人心裡都有那些年,很多人心裡都有個沈佳儀(電影版是把"儀"改了做"宜")。對於中學生來說,那些日子就是他們現在的生活的青蔥版本;對於成年人來說,那就是他們的回憶。
很多人(尤其是男性)看《那些年》其實當作是一次時光旅行。裡面的少年人的熱血、天真、衝動,面對感情迷失、考試壓力,彷彿都是大家年輕時候的寫照,而很多人的少年時代,都會出現過李小華(電影沒有的)或者沈佳儀,她們代表的,是沒有實現過的愛情,那些「如果當時怎樣,就會怎樣」的遺憾、那些曾經綺麗而動人的片段、那些時候的純真而真接的想法,在經歷成年人的現實世界的人心目中,都是一世的美好回憶,這種回憶,還是會愈來愈美麗。
《那些年》裡面的柯景騰做的事,我全部都理解。他跟天天一起回家的李小華,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後來無疾而終,後來卻天天跑去人家出入的地方徘徊,那種傻瓜行為,我理解;他很喜歡沈佳儀,為了不甘示弱,拼命K書,我理解;他想得太多、對於可能的結果太遲疑、不敢放膽追求,但又對於可以怎樣好好聊天樂透大半天的心態,我理解。他為了一件旁人看來不大不小的事,無厘頭地憤然放手,這樣結束了一段本來有可能的關係的心態,我理解;原著中,他跟沈佳儀劃清界線之後,很快便跟別的女孩拍拖,這個我也理解。
我相信理解故事中柯景騰的心態的不止我一個。就是這些理解,令很多男性朋友看完之後都好像萬分感慨似的,情況就好像曾幾何時《後來》是大家在party或卡拉OK聽到都會跟著唱一樣。
不少朋友看完之後,在blog或者facebook寫了自己的那些年回憶。我呢?我沒什麼可以寫了。
只能說句,曾幾何時,我也經歷過類似李小華或者沈佳儀式的情節,結果都是不好意思提的。很多人看了《那些年》之後,久久不能自拔,因為那觸及了他們在青蔥歲月沒完成或者沒有完滿結局的回憶,而那是跟他們在成人世界所經歷可以分割的、還有一點赤子之心的回憶。我沒有進入這種不能自拔的回路(甚至是短路),因為當年最深刻的回憶,沒有出現上述的分割,所以沒有什麼遺憾給我去緬懷。我只是看完小說和電影之後,都不免想起當天的自己,那個還是天真、稚嫩而衝動的自己。
要說的都說完了。如果還有什麼不吐不快的話,只好說句,今天的我是過去的教訓的總和。今天的我,在努力學習如何照顧一個家、如何去愛惜身邊人。過往實在有太多做得不好的地方,要說反省的事情實在太多。既然生命的軌跡不同,說什麼都是徒然,只希望每一個人都活得好好的。

(早陣子替好友畫的插圖,那是故事裡面的兩個中學生一起望著海港說人生的畫面。)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