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October 24, 2011

  • 獨立候選人起底 - 陳健浚

     

    區議會選舉有不少聲稱獨立的神秘候選人,這些神秘獨立候選人往往打著「民主」、「獨立」的口號,但是不交代其詳細政綱,選民甚至連他們的背景資料、政治聯繫也很難找得到。既然這些聲稱自己是獨立的候選人不願意提供背景資料,選民唯有靠集體力量去起他們的底,好讓大眾有多一點資料作參考。這種起底,絕對符合公眾利益。

    舉個例子,美孚南(F12)「獨立候選人」陳健浚在google上很難找,多得網民提供資料,原來他是「薈志動力(ShanPower)」副會長,根據該會facebook page資料,是”成立於2005年,原為香港廣東汕尾市同鄉總會-青年發展協會,於2010年7月成功獨立,並於今年申請成為慈善機構”。

    「薈志動力」是「香港廣東汕尾市同鄉總會」(連結)的青年組織,從這個同鄉會的網頁資訊可見,是一個十分之親共的鄉里團體。

    其骨幹成員包括:
    顧 問:黃頌 柯偉聲
    會 長:陳沛穎
    副會長:鄺官穩 李美儀 林文慧 陳健浚
    財 務:吳嘉良 周淑賢
    秘 書:陳沛如 孔麗麗
    幹 事:陳偉基 陳沛廷 林子量 林翠瑜 鄺世來 彭祥喜

    當中黃頌 參選E09櫻桃選區,對手是任永強(人民力量) 及 林浩揚(民主黨);

    鄺官穩(經濟動力) 參選T09長洲南選區,對手是盧雲佳、史鎬銘、鄺世來、郭卓堅(民主黨); 

    陳健浚 參選F12美孚南選區,對手是黃達東(民建聯) 及 王德全(公民黨)。

    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看到陳健浚的海報,卻在google完全找不到他的背資料,我只是想把他的名字呈現在Google的search result裡面,好讓更多選民認識他的背景。這樣只是屬於民間報導,而且已經列出所有候選人名字,符合選舉條例。黃頌和鄺官穩的背景資料不難在網上找到,不用起底了。

     

    連結: 

  • 每個人心裡都有那些年

    感謝A弟送我《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兩張優先場戲票。看完之後,Miss看我的樣子,說「看你應該是有東西想寫的,那就寫吧」。一直想寫,但總是寫不出東西來,如是者就想了兩個星期也寫不出什麼來。

     

    小說原著之前說過了,至於電影,那是好看的,雖然裡面向《記得香蕉成熟時》致敬的地方實在太誇張,不過整體來說,電影是好看的。看了有一種好像坐了時光機,去了一轉青春歲月時間旅行一樣。青春,原來在香港和台灣的都是一樣動人的。

     

    電影不說太多了。想說點別的。

     

    《那些年》成功,大概是因為九把刀真的寫和拍出了很多人心中的那些年。是的,每個人心裡都有那些年,很多人心裡都有個沈佳儀(電影版是把"儀"改了做"宜")。對於中學生來說,那些日子就是他們現在的生活的青蔥版本;對於成年人來說,那就是他們的回憶。

    很多人(尤其是男性)看《那些年》其實當作是一次時光旅行。裡面的少年人的熱血、天真、衝動,面對感情迷失、考試壓力,彷彿都是大家年輕時候的寫照,而很多人的少年時代,都會出現過李小華(電影沒有的)或者沈佳儀,她們代表的,是沒有實現過的愛情,那些「如果當時怎樣,就會怎樣」的遺憾、那些曾經綺麗而動人的片段、那些時候的純真而真接的想法,在經歷成年人的現實世界的人心目中,都是一世的美好回憶,這種回憶,還是會愈來愈美麗。

    《那些年》裡面的柯景騰做的事,我全部都理解。他跟天天一起回家的李小華,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後來無疾而終,後來卻天天跑去人家出入的地方徘徊,那種傻瓜行為,我理解;他很喜歡沈佳儀,為了不甘示弱,拼命K書,我理解;他想得太多、對於可能的結果太遲疑、不敢放膽追求,但又對於可以怎樣好好聊天樂透大半天的心態,我理解。他為了一件旁人看來不大不小的事,無厘頭地憤然放手,這樣結束了一段本來有可能的關係的心態,我理解;原著中,他跟沈佳儀劃清界線之後,很快便跟別的女孩拍拖,這個我也理解。

    我相信理解故事中柯景騰的心態的不止我一個。就是這些理解,令很多男性朋友看完之後都好像萬分感慨似的,情況就好像曾幾何時《後來》是大家在party或卡拉OK聽到都會跟著唱一樣。

    不少朋友看完之後,在blog或者facebook寫了自己的那些年回憶。我呢?我沒什麼可以寫了。

    只能說句,曾幾何時,我也經歷過類似李小華或者沈佳儀式的情節,結果都是不好意思提的。很多人看了《那些年》之後,久久不能自拔,因為那觸及了他們在青蔥歲月沒完成或者沒有完滿結局的回憶,而那是跟他們在成人世界所經歷可以分割的、還有一點赤子之心的回憶。我沒有進入這種不能自拔的回路(甚至是短路),因為當年最深刻的回憶,沒有出現上述的分割,所以沒有什麼遺憾給我去緬懷。我只是看完小說和電影之後,都不免想起當天的自己,那個還是天真、稚嫩而衝動的自己。

    要說的都說完了。如果還有什麼不吐不快的話,只好說句,今天的我是過去的教訓的總和。今天的我,在努力學習如何照顧一個家、如何去愛惜身邊人。過往實在有太多做得不好的地方,要說反省的事情實在太多。既然生命的軌跡不同,說什麼都是徒然,只希望每一個人都活得好好的。

     


    (早陣子替好友畫的插圖,那是故事裡面的兩個中學生一起望著海港說人生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