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February 18, 2012

  • 關於教育 - Greatest Love of All與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Whitney Houston撒手人寰,看到很多人貼她的歌,不其然想起教育界的神曲Greatest Love of All。聽說很多女性教師,甚至是教育系的女性教授也很喜歡這首歌,會在課堂上分享。傳說中某女校的listening片頭音樂多年來都是選用Greatest Love of All。

    的確,那是一首很有意思、很好聽的歌。R.I.P. Whitney Houston。

    Greatest Love of All是女教師的心聲,歌詞表達了她們對學生的母愛。我從未聽過男性同行說這首歌是他們的神曲,也許因為他們沒有那份對學生無微不至的母性吧。男教師沒有女教師對學生的無微不至,他們的關心也許有點像父親兄長那種支持鼓勵。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片面觀察,未必完全說中所有情況。

    跟男性同行傾計,講到神曲,反而有人提出是Pink Floyd的經典作品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這首歌理應是教育界禁歌,因為它極度批判教育制度的工業化和去人性化,把學生變成一件件大量生產的製成品。那句經典歌詞"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一唱出來很多人還會有印象。它「神」的地方不完全在於反叛的歌詞,而是在於歌與MV的化學效果。那MV可說是經典中的經典,當中很多很具象徵性的畫面,這幾十年來一直是討論或引用的對象。那些象徵本性被扭曲的面具、那集中營火車、那把學生輾成肉醬的巨型碎肉機,都令人感到無比震撼。對於教育界大部份人來說,看到這MV可能會感覺極度不安,敬請留意。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提出的批判,我們未必要照單全收,但值得我們深思--為什麼它會得到那麼多人認同,當中不只是教育制度中的弱勢學生,還包括很多教育制度中的勝利者(即是那些學業和工作都成功的畢業生)?為什麼學校管理得那麼完善、教師們對學生無微不至,學生卻感覺個性被壓抑?這些都是值得行內人深思的問題。

    其實Greatest love of all和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兩者未必有衝突,前者講的是愛、支持、鼓勵,後者批判的是只講權力、量產、成績、社教化的教育,後者欠缺的正正是前者。當然,有時候前者過了頭也會造成反彈,尤其是對感覺個性和個人志向被抑制的學生而言。

    如果嫌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太舊太極端,可以看看Linkin Park的名作Numb,歌詞表達年輕人對於家人、師長對其志向的壓抑的反抗,說中了不少人的心聲,成了無止境的兩代戰爭的戰曲。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和The numb的MV: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 "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 (內容可能令人情緒不安,敬請留意) 


    Numb - "I become so numb..."

     


    圖: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的MV堪稱經典

  • (開圍骰前)給未來特首的信

     

    替《給未來特首的信》一書撰文,見John兄和Tommy兄也貼了他們的Draft,我本來不打算貼,免得大家不看書。文章是一封信,上款是兩大候選人任何一位,照計大細都買,應該不會錯。怎樣也想不到,竟然在最後關頭有開圍骰的可能。所以我決定還是趁他們還是候選人的時候把文章的一部份貼出來。

    這封信,分分鐘好像《觸不到的戀人》的故事,全智賢想把信寄給活在時間軸上另一點的李政宰,怎料李政宰收到信卻被車撞死...

     

    不過,既然書我是有份寫的,我還是希望大家買書,所以不貼全文。訂購詳情請參閱有關的FB page

     

    John: 給下任特首的信(draft)

    Tommy: 三隻小豬的啟示 ── 致唐、何、馮三人的一封信  

     

     

    **************************************

    ...既得利益階級設計有利鞏固甚至擴大自己利益的制度,又豈只是教育界才有的問題?

    香港的選舉制度,區議會有委任議席、立法會有小圈子選出的功能組別和令功能組別橫行的分組點票制度、行政長官選舉的方式不用多說了,那根本就是一個被高度操控的小圈子中的小圈子選舉。在這種制度下,政府政策傾向經濟和政治既得利益集團──城市規劃和土地政策有利大型地產商,市民和小商戶愈來愈難負擔不停飊升的樓價和租金;公用事業政策就讓電力、交通、隧道經營者因為欠缺競爭而加價至令市民叫苦連天;強拍條例令舊樓小業主每每被收樓公司壓價賣掉祖業;醫療政策令市民愈來愈恐懼因病致貧;小圈子選舉繼續小圈子;高鐵計劃在成本效益論證存疑,民意讚成反對成五五之比,政府仍要強行在功能組別護航下強行通過,觸發包圍立法會和禮賓府的抗議集會。這種種的問題,都在把香港一步一步推向分裂。這很大程度上是讓政府只需向控制選票的小圈子負責的制度使然。

    除了階級分化,政府在處理選舉制度、遊行集會和新聞自由這些觸及香港人核心價值問題的態度和手法愈來愈令人擔心。2003年政府和建制派要強行通過「23條」立法觸怒香港市民;2011年中,政府推出一個飽受學者評擊的替補機制方案,竟然想不作公眾諮詢便提交立法會,結果因為引發大規模抗議而押後,而負責的局長竟然可以再升一級;接著,副總理李克強訪港期間政府處理示威和採訪的做法一下子把香港和內地接軌,「港大8.16事件」和「黑影事件」也激發了社會極大的反彈。

    這些畫面相信你也有印象吧。我猜你也有思考過為什麼香港人會如此「激進」。他們不懂得珍惜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無事找事來做?抑或是因為現在的政府得不到充分的民意授權?還是現行的政治制度根本不能理順社會利益分配的矛盾?又或者是資訊科技愈來愈發達,令人們更容易聚集力量爭取權益甚至作出抗爭?

    現在的世界已經不是沒有互聯網時代的世界,香港也不再是殖民地時代的香港。

    香港的階級分化、社會矛盾已經愈來愈嚴重,政府與市民的衝突愈來愈多,問題正正就是現行制度令政府不會面對市民,也理順不了社會矛盾。本來《基本法》寫明2007/08年可以有普選,那應該是讓社會達至一份更合理、更進步的社會契約的機會,連建制最大黨也說他們「是最有誠信的,(他)們是支持07/08(普選)的」,可是北京一聲令下一切落空,變成2017年之後「可以」普選,市民期望幻滅,才會一步一步走上抗爭之路。由2007到2017這些日子,誰當特首也會變成眾矢之的,所以當你上台後,面對的責難也許不完全是你的錯。

    不過,說好的2017年普選,就是你的責任了。全香港都知道這問題不是由你完全操盤,但你作為特區之首,是絕對有責任為我們爭取一個「最像樣」的普選。如果你打算像你的前任一樣玩弄港人,面對民意反彈可能難以估計。

    希望你能夠真真正正為香港做到落實普選這一件大事。像麥理浩那樣,三十年來香港人提起他,還是讚賞的。

    Never say never.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