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9, 2013

  • 戴卓爾夫人光譜測驗

    遺民看前首相

    昨晚聽到電台報導說戴卓爾夫人死訊,立即在Facebook貼了一張82年她訪問香港的圖片,我的留言是”She left us, again.” 其實作為一個持BNO的遺民,我對她的印象十分複雜。 

    小時候對她的第一印象,已經是她在人民大會堂仆倒那一幕。當時我還小,不太明白什麼是中英談判,我只知道首相去跟鄰國總書記談判。小時候認識的書記,是校務處那位,我不明白為什麼她要去跟鄰國一個書記談判。從大人口中得知,戴卓爾夫人去談判失敗,失了心神所以仆倒,自此之後,周圍的大人都在說「大鑊喇,大陸要收番香港!」 

    長大之後,聽說她外號「鐵娘子」。我想,她把香港丟了,鐵什麼娘子呢?後來,多看了一點歷史,知道她的外號是因為她強硬的政治和經濟路線而得到這個稱號。至於中英談判,那可真的是一場沒有天時地利的大災難,無獨有隅,鄧小平的外號是「鋼鐵公司」,鋼比鐵堅硬,唉,其實想起中英談判就不好笑。 

    戴卓爾夫人是否出賣了香港?從現有的史料看,似乎那是必然的談判失敗結果。而事實上,香港是英國在十一億人口中國旁邊境上一小塊飛地,中國堅持要收回,英國基本上無可奈何。不過,由《中英聯合聲明》到《1985年香港法案》,以至往後的民主進程來看,似乎香港人的死活並不是英國人關心的事情。六四事件後,中共頒布修改得更保守的《基本法》,基本上已經預告了香港人不斷被搬龍門的悲劇。英國拿著那份《中英聯合聲明》,涉及的只能是大原則問題,而中共在大原則底下把《基本法》細節曲解,落到今日這個田地,英國不是完全沒有責任的。 

    光譜測驗

    現在關於戴卓爾夫人的功過爭議,其實是左翼和新自由主義經濟論述的爭議。有些人覺得她強硬對付工會、進行私營化、削減福利、撕裂社會,是千古罪人;相反,也有人認為她果斷改革當時高度國營化的經濟,令英國從經濟低谷復甦過來,應記一功。大家怎樣評價戴卓爾夫人的功過,某程度上是評估自己經濟意識形態的一個有效測試(假設有做足功課了解史實的話)。

    戴卓爾夫人的經濟政策,主要是把蝕本的國營企業私營化、削減福利政策、減稅和改以貨幣政策調控經濟。這些政策很明顯是受佛利民和海耶克學派影響,減少過度的政府干預(尤其是國營企業)。從經濟增長和失業數據看,政策成效是明顯的,戴卓爾夫人連任三次,也說明了她的政策得到民意肯定。 

    戴卓爾夫人的政濟政策不是石頭爆出來的,而是回應了當時政治經濟局勢--沒有一池死水的國營經濟,就沒有那種民意授權。當時美國也有相似的時代背景,強調財政政策調控經濟的凱恩斯學派被用到像抗生素一樣,令經濟出現抗藥性,列根就是在這種經濟低迷的狀態下上台,推行供給學派經濟學政策。戴卓爾夫人那句"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society",堪稱為右派經濟學的金句,與列根的"In this present crisis, government is not the solution to our problem; 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齊名。 

     

    新自由主義病變

    戴卓爾夫人的經濟改革政策很具爭議性,左翼人士認為她的政策令社會撕裂,過度神化市場力量,私營化令大批工人失去鐵飯碗,而右翼則視她和列根為神明。後來,她和列根的經濟理念被統稱為新自由主義,即使是往後的工黨政府和克林頓政府,基本上也是跟隨這條路線,只是作出些少的調整。 

    因為她和列根,新自由主義贏得了經濟意識形態的意念戰爭(war of ideas),政府部門私營化、減少市場規範成了潮流,這可以說是回應了當時的社會需要,可是當新自由主義無限伸展到某些範疇,政府連基本的監管角色也放棄了,市場就出現了病變,助長無限制的尋租行為,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金融體系,在欠缺有效監管之下,金融企業的評級制度、風險管理失控,演變成2008年的金融海嘯。

    另外,把與基本民生無關的國營企業私有化的確能提高經濟效率,但當私營化欠缺有效的競爭政策或安全網的話,往往會變成新的企業霸權,又或者令有需要者得不到服務,反而對民生有負面影響,例如醫療保障、教育等等。香港的例子大家應該毫不陌生,例如領匯、東西隧、直資學校、貨櫃碼頭等等。

    當年的經濟顯學成了貪婪病變幫兇,一如當年英國福利政策和美國的凱恩斯經濟政策失效一樣,需要制度性的調整,市場才能更有效率和合乎公義地運作下去。民主制度和資本主義的要義本是如此,不斷在最左和最右的無極之間調節。 

    她是20世紀的重要人物,這是肯定的。很多人在Facebook加上一句”R.I.P.”,我沒有這樣做。畢竟,我真的對她的印象實在複雜。

     


    (圖:1982年戴卓爾夫人在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