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December 2008

  • 週末流水帳

    最近開始了新的做法,就是星期六休blog,一來因為週末人流較少,二來因為星期六寫字的興致較弱。其實很多時候,星期日寫字的興致也是一般,所以,不如在星期日寫有xanga特色的流水帳好了。

    (一)地球停轉日

    看了地球停轉日,相對起1951年版,這個2008新版略遜一籌。2008版只有兩個賣點:一,1951年版是科幻片經典,以今時今日的科技,特效應該更有看頭;二,奇諾里維斯真的十分之型。

    詳細討論明天繼續。簡單來說,1951年版好看得多了。

    (二)新的Video Card

    斥鉅資買了一張新的Video Card,那東西好巨型,我要把主機板上的線和機中的hardisk重新擺位才行。

    它要插上附加的電源才能使用,有趣的是說明書只得一頁,只用文字說「在卡的右下角有一個6頭的電源插座...如有問題,請聯絡主機版製造商」(原文為英文),而沒有圖片說明!對於一個只能plug and play的用家,這跟叫他們製造登月火箭差不多。卒之我花了一個多小時才能在主機中那一大團電線中找出合適的電線...

    詳細版的menu在光碟內,要在電腦看,請問如果我開不到monitor,我怎樣看那詳細版menu?By the way,那詳細版menu主要是說明軟件方面的問題的。

    (三)厭女症

    我想我開始有這些毛病:不想跟女性說話,看到女性的時候有一點倒胃的感覺(愈吸引的愈倒胃),在社交場合面對女性怎想也想不出話題,心裡對女性有一種莫名奇妙的陌生和恐懼。

    簡單來說,是心理不平衡。

  • 三師會的士風波特集 (全4集)

    (1/4)
    由八折的士講到短加長減收費

    (2/4)
    統一收費和自由議價的正反理據、短加長減對業界的影響、新界的士 抗議的原因

    (3/4)
    以經濟學分析短加長減方案

    (4/4)
    參考外地的士政策、是次的士風波的啟示

    節目重溫:

     

     

  • 學生畫給我的profile圖片

    這是學生畫給我的。haha,真人瘦D。

     
    貼了那圖,竟然引來我是脫髮肥胖中年男人的誤會,唯有破例貼相澄清。

  • Class Consciousness -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看了<性工作者2:我不賣身,我賣子宮>(下稱<我>),原因是劉美君因此片成為金馬影后,入場是為了看她的演出。

    跟第上集<性工作者十日談>一樣,<我>處理性工作議題時的手法帶有輕量的黑色幽默。上次的故事說的是由男女公關到至男女企街的性行業。<我>只集中講本地企街(劉美君),以及一個懷有香港丈夫的遺腹子的內地女人(黃婉伶)的故事。兩者的平衡對照某程度上貫徹了片名「我不賣身,我賣子宮」,不過一個是短期的(15分鐘),另一個是長期的(一生),同樣不涉感情。

    在劉和黃的週圍的幾個角色,包括保險經紀(黃秋生)、攝影師(森美)、記者(梁靖琪)、修女(董敏莉)、嫖客等,對兩者的看法出入很大,很大程度上帶有不同的階級意識。

    攝影師森美在開場的時候,混在一班中年地盤散工中間,手中拿著的不是馬經和東方,而是Georg Lukács的"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一書,被眼利的經紀黃秋生發現。後來,森美和記者女友梁靖琪做劉美君的故事,就是站在社會主流的角度去看她,不可避免地顯得抽離和高高在上。

    「我冇做過你老公」是片中企街的口頭憚,對她們來說,平常婦女跟她們水火不容,就是因為他們的工作衝擊婦女的家庭價值。這個主流觀點,延伸至一眾內地女性,不論是性工作者,還是二奶,抑或正室。

    故事對兩類人毫不客氣,包括北上找個可以當自己女兒的人結婚的中年男人、一心博取居留權和利益的內地女人,兩者的關係幾乎只建基在性、生育和利益之上,沒有感情,當中出現無數不美麗的誤會,衍生無限社會和家庭問題。導演邱禮濤對他們不客氣,當中也不可能沒有其本身的階級意識,不過沒有感情甚至是不誠實的婚姻交易,的確是值得探討的一個社會問題的根源(也許我這樣寫也存在著階級意識)。

    說回得到金馬影后殊榮的劉美君,她的演出的確是好,投入而有感染力。她演一個企街的「毒姑」,思想比簡單更簡單,有其本身的過去和創傷,長期依賴白粉脫離痛苦,混沌的過日子。她的某些執著,在我們眼中是迷信,可是到了最後她見到想見的那個人的時候,觀眾都不敢笑她迷信,只會同情她。她的不幸故事,在這個廿一世紀看似荒謬,可是在上一兩代,這些不幸是常見得很的(至少我聽到這樣的故事不下十數個,全都是從父母和親戚處聽回來的)。

    <性工作者十日談>的結局,令本來全片的黑色幽默感減輕了不少。相反,<我>的故事本來十分沉重,到後來柳暗花明又一村,尾段有少許「玩野」和失控,不過這也是邱禮濤的特色...

    想了又想,片中森美偷拍劉美君,相片中的劉美君由被凝視的客體變成了主體,讓觀眾代入被凝視者的角度看我們這些凝視者。我們「以為」劉美君的身世應該是怎樣怎樣的,結果原來又不是那樣。到了最後,森美這個凝視者選擇了把劉美君的故事重新包裝,以光明取代陰暗,換成一個愉快的擬像,這何嚐不是邱禮濤本身的代入?

    延伸閱讀:
    邱禮濤的解說@hermanyau.com

  • Gigabyte(技嘉科技)垃圾產品實錄

    7月買了一張Gigabyte的NVIDIA制式graphics accelerator card。

    8月,DVI output開始失效,唯有轉用VGA output。

    9月,連VGA output也間中失效,換言之,這張graphics card間中完全失靈。

    10月,每逢操作graphics硬體要求高的程式,便會hang機,之後要reboot幾次才能正常開機。

    拿去維修,維修部說卡已壞了,要從廠取貨換給我。等了一個多月,11月尾才能取回。期間電腦沒了display,等於廢掉了。

    取回來的卡,一眼看得出是二手的舊貨。

    大家猜猜這張新卡可用多久?

    答案是11月尾至12月7日,即是一星期左右。然後便在兩天之內連續出現8、9、10月的問題-間中DVI失效->間中VGA失效->最後完全失效。簡單來說,是報銷了。

    我要再拿去修理嗎?我又要再等一個多月不用電腦嗎?這張四百多元的卡,我等的時候的time cost也不只四百元。

    我不會再拿去修理,我會用我所有的力量和網絡,全力告知大家Gigabyte出售劣質產品的事實。

    如果你要買Gigabyte的產品,風險自負。

    問題產品型號:
    Gigabyte GeForce系列(GV-NX84S256HE)

    連結:
    Gigabyte 技嘉科技

  • 曾俊華教訓林海峰

    最近的財政預算案宣導片,其中兩段不知是攪gag或是真心塑料,裡面的意識十分之耐人尋味。

    1. 2009-10年度財政預算案諮詢(一)-主婦篇
    (觀看
    短片:http://www.isd.gov.hk/chi/tvapi/08_ms185.html)

    女旁白:

    正在準備新一年財政預算案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期待收到你的意見。

    家庭主婦 李霞女士: 我保留自己的意見,我不想發表任何意見,總之讓我們生活過得好一點便行了!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 大家不要保留自己意見,說出你的意見,讓我們制訂措施時,可以回應大家的要求,讓我們做得更好。

    2. 2009-10年度財政預算案諮詢(四)-林海峰篇
    (
    觀看短片:http://www.isd.gov.hk/chi/tvapi/08_ms188.html)

    女旁白:

    正在準備新一年財政預算案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期待收到你的意見。

    林海峰: 司長,我有一個很簡單的要求,希望新一年全香港市民不用交稅。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 我相信很多人都同意你這心聲,但是政府需要有收入,社會才能正常運作,希望大家可以提出一些更可行的意見。

    主婦那一條片,造出來的效果好像那位主婦的訪問是真的一樣。可是,那位女士的訪問片段很容易給人一個「無知婦孺不提意見,給曾司長教導要發表意見」的印象。

    我想,政府新聞處的廣告公司為什麼要選這條片?因為有代表性?因為夠娛樂性?新聞處收貨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廣告的效果如何?

    我只希望那位李女士不會被親戚朋友取笑。

    林海峰那條片,我不得不假設他跟曾俊華是有默契的--由林海峰攪爛gag,然後曾司長好像教訓李女士般教訓林海峰,提醒他應該「提出一些更可行的意見」,言下之意,是「你的意見唔make sense」。

    這樣的諮詢,一點也不虛心。這其實貫徹了特區政府近年的高高在上的施政風格,沒什麼出奇。

    兩條片中的曾俊華,好不威風,先教導師奶,再教訓林海峰。只差沒有給曾司長義正詞嚴的說出甘迺迪的名句「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

    連結:
    全部短片@http://www.budget.gov.hk/2009/chi/webcast.html

  • 共匪奪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正在看金馬獎頒獎典禮。

    最佳男主角...

    谷子地同志!!(即是張涵予演的解放軍英雄)

    不看金馬獎,根本沒想過<集結號>可在台灣上映。

    演國共內戰和韓戰的共匪功臣的角色的張涵予,奪得金馬獎最佳男演員!

    我想到四個字:釋出善意。

    讚頌解放軍英雄的電影也可登金馬獎殿堂,講台南年輕人談戀愛的<海角7號>未必能在大陸上畫?

    人家連你的歌頌共匪的電影也可接受,你仲想點?

    不過,這只能說明人家中華民國已經是民主國家了,其他的都是我想得太多。

    (其實我是喜歡<集結號>的,在這個年代共匪也不是什麼貶義詞)

  • 淫管檢討-只問如何,不問為何

    沒有問最重要的問題

    討論<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我們必須問幾個問題:

    什麼是「淫褻及不雅」?
    為何要「管制」?
    應管制到什麼程度?

    政府的<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檢討,只集中在第三個問題。

    政府說這次檢討沒有立場,是假的。

    檢討諮詢文件的標題是「齊享健康資訊」,問題是什麼是「健康」資訊?

    有描述性行為的資訊是否健康?有裸體的資訊是否健康?健康是指生理上的健康,心理上的健康,還是道德上的「健康」?這些根本的問題,諮詢文件並沒有提及,它給公眾一個印象,就是有一些「不健康」的資訊,需要監管。政府要檢討的,是<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是不是「淫褻及不雅」就等於不健康?這樣帶有強烈引導性的用字,本身已帶有明顯立場。

    另外,文件第4章(新媒體)的重點A1.說「公眾認為有必要訂立措施以保護青少年免受新媒體上的淫褻及不雅資訊荼毒」,文件已經假設網上的淫褻及不雅資訊會「荼毒」青少年,問題是「荼毒」這種帶有極之強烈道德批判意識的用字,沒有進一步的解釋--怎樣才叫荼毒?是否看到不雅資訊之後變成性罪犯?抑或是青少年看了之後會發生性行為?抑或只是看了成人資訊之後多了性幻想?

    諮詢文件可能因為篇幅所限,沒有任何論證解釋管制淫褻及不雅物品的必要性--那是必須的嗎?管制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人們看到這些物品會感到不安?還是因 為這些物品會造成實質的害處?有沒有學術研究支持管制?抑或只是從「道德」角度出發?如果是的話,那什麼才算合符「道德」?這些問題,全都不能在文件中找 到。

    審裁機制 (文件第2章)

    說回文件的建議,現時制度的其中一個問題,是淫褻及不雅物品審裁機制不夠透明,什麼是淫褻及不雅?明報在中大學生報事件期間,訪問不同的審裁委員,不同人的看法也不同,原來現時根本沒有一套明顯的準則去判決--根據法律條文和案例判詞,「淫褻及不雅」的定義是其引起「腐化及可厭」的反應,以及其主要特質是「不當地利用性、恐怖、殘忍和暴力」,恐怖、殘忍和暴力爭議性較少(例如人們對人的屍體的反感程度比較一致),但「性」怎樣才叫做不當?怎樣才會引起腐化及可厭?這可以是很主觀的,不同的人的接受程度很不一樣,若果要以性描述的淫褻及不雅程度作為一項刑事罪行的判決準則,很容易會出現灰色地帶,這個灰色地帶有幾個問題:

    第一,因為什麼是淫褻及不雅難以預計,當進行文字和視覺藝術創作的時候,作者隨時會墮入法網,這會造成寒蟬效應,阻礙創作--萬一被控,漫長的司法程序,即使脫罪,對被告造成的精神和金錢上的傷害可以是大得難以估計的。

    第二,這是社會上少數難以辯護的刑事罪行,一般的罪行如酒後駕駛、非禮、謀殺等,控方有證據才可提出起訴,而執行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的控方,能夠提出的證據,就是那物品如何如何引起「腐化及可厭」的反應,腐化和可厭這主觀感覺,人言人殊,當中造成公眾對司法制度公正性的質疑,對於整體法治沒有好處。

    淫褻及不雅物品的審裁準則,應該更加明確,讓公眾明白。這些準則,應該更符合現時公眾的期望,諮詢文件中問「如何在靈活和清晰」兩方面取得平衡,其實兩者很難同時兼顧,愈靈活的標準,即是愈含糊,灰色地帶也愈大,更容易造成上兩段所指的寒蟬效應和難以辯護的問題。

    評審機制方面,現時評審機制為人垢病的地方,是其組成部份欠代表性--因為審裁委員是義務性質,而且需要在辦公時間出席會議,所以成員的成份很容易出現偏向某幾類人士的危險,出現這情況的話,則審裁處不符合反映社會整體道德標準的要求。

    而且,近年審裁處的判決(尤其就刑事個案的判決)常常引起公眾爭議,原因是其不需向公眾交代其判決的理據,於是大眾便純粹就著「這究竟算不算淫褻及不雅」的問題爭論及質疑審裁處的客觀性,這對於審裁處的公信力有害無益。

    要改善這些問題,可以從兩個方向著手:

    一.增加每次進行審裁的委員人數,令出現判斷一面倒傾斜的機會降低。另外,吸引更多不同界別的人士加入審裁委員行列,例如把進行審裁的時間改為非辦公時間,好像一般在職人士可以加入。

    二.審裁處應該在作出判決時,清楚解釋其理據,就像法院作出判決的時候會附有詳細的判詞一樣,好讓公眾能夠知道判斷的準則,也讓日後的審裁委員有參考的案例。增加了透明度的審裁處,其公信力應該會更高。

    新媒體 (文件第4章)

    諮詢文件沒有說明新媒體包括什麼,只是提及互聯網。新媒體是否包括手機網絡?是否包括由手機一傳一的藍牙技術?是否包括只是以內聯網連線的在線遊戲?不用發牌的寬頻電視是否包括在內?這都是需要當局澄清的。

    就互聯網而言,文件中不少建議都值得商榷。

    首先,要求強制互聯網供應商(ISP)安裝過濾軟件供家長決定是否接受此服務。這個建議根本沒有需要,因為現時的供應商都有類似的服務,問題是家長不懂得這些服務,政府要做的,是加強宣傳,讓家長知道有選擇,以市場力量驅使供應商提供過濾服務。事實上,那是家長的責任,不需要立法處理。

    另外,要求增設瀏覽控制系統,核實年齡的建議,根本不可行。建議實行的國家只有澳洲,而且不見得成功。要瀏覽人士輸入個人資料,一來增加曝露私隱的風險,因為其需入敏感資料的紀錄不是完全安全,令瀏覽者卻步,不必要地限制成年人的資訊權利;二來令資訊提供者增加安裝龐大資料庫的成本,技術上不大可行。

    互聯網世界跟現實世界不同,我們不能以舊的思維去管制互聯網。互聯網的核心價值為開放性和網絡中立性,即是所有網絡使用者皆有權接收和發佈任何資訊,除非資訊本身會為其他人造成實質傷害,例如兒童色情資訊。至於不對其他人造成實質傷害的資訊,我們應該由得網絡上的獨立個體(需求方面)決定是否接觸(沒有人迫任何人去瀏覽成人資訊),而不是從供給面去設限。

    使用者之間的傳送,例如P2P軟件、email、MSN檔案共享、Facebook groups之間的傳送等,如果被併入規管範圍的話,是對私人空間的嚴重侵犯,試想像一對夫婦透過email或MSN傳送可能屬於不雅的親密照,理論上也 是「個別使用者之間的傳送」,這樣的一件正常事也可能構成罪行。個別使用者之間的傳送的私隱權,是應該得到尊重的。

    至於BT傳送,傳送的數據只是資訊的一小部份,不可能構成淫褻及不雅物品。根據已有版權法案例,只是發放BT種子的使用者可能要負刑事責任。如要立法規管,其範圍不應超越現時的標準--即是規管發放種子的人。

    宣傳及公眾教育 (文件第7章)

    最後的一章是關於公眾教育的,這也是最根本的問題--為什麼政府和部份公眾人士會視淫褻及不雅物品為問題。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要從供給方面阻絕某類型資訊,根本不可能,強大如內地的Great Fire Wall,連最敏感的資訊也阻擋不到。青少年接觸的成人資訊的數量和辦法,遠比我們想像中多。不時聽見的關於青少年的新聞,例如5P、吉野家事件、未婚生 子之類,引起的道德恐慌,很容易指向「現在」跟「以前」的最大分別--新媒體的出現。

    我們與其不斷以泛道德的方式「教育」他們--「總之不要看,看是不好的」,而不觸及當中的倫理、性別、公共衛生議題,一旦青少年突破了「不接觸」的缺口, 便沒有吹夠的知識和思想準備去判斷接觸到的內容。具體點說,我們只教他們成人資訊不好,而不教育他們內裡有什麼東西是誤導的、裡面有什麼是虛構的、裡面的 情節在現實世界有什麼含意和後果,這些我們的社會全都噤若寒蟬。

    教育不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職責。現時教育局的性教育指引,只是概括指引而已,指引到了學校,有如泥牛入海,變成了道德教育。參考其他地區的經驗,包括台 灣,我們有沒有可能編制更接近現實、更全面、更詳盡的性教育課程,像其他學習範疇一樣要求學校遵行?這相信會是比修訂現行法例更重要的改變。

    延伸閱讀(節錄自方老師的文章)﹕

    阿藹@獨立媒體論淫審諮詢﹕孝2.0vs.性權獨立媒體意見書
    淫審與網絡迷思之一﹕互聯網冇王管﹖、之二﹕互聯網新世代哪裡去了﹖、之三﹕侵犯自由與私隱的數據扣查、之四﹕把孩子都鎖進監牢﹗、之五﹕網絡上的人權自由共識
    防止選擇性公眾,爭取淫審焦點諮詢權香港沒有成人﹖flickr過濾與淫審改革淫審立場書
    獨立媒體不雅風暴專題
    電鋸:性與淫
    黃世澤:英港淫審case淫審處比想像中更硬膠淫審檢討搞防火長城的罪證
    方潤:檢討淫審

    參考資料:
    條例檢討官方網站

    * 我參與過一次政府辦的focus group,與會者包括主事的副局長及官員、網上社群、網上服務提供者、性小眾團體、宗教團體及青年組織,在會議中我已提出了上述的大部份意見。這篇文字是我把我的想法整理出來的,稍作修改後會提交政府。

    諮詢期限是09年1月31日,下星期一(8/12/08)有一個公開諮詢會在沙田大會堂舉行(詳情)。屬於新媒體一部份的各位網民,有意見的,請讓政府知道,這是重要的,因為那會議給我的印象是政府高層對互聯網的認識跟我們一般網民的有點出入。我們不說出我們的意見,便會有其他人替我們說,而那些意見未必是我們認同的。

    你對此檢討的內容有什麼意見?請向政府說出來。

  • 死死團不宜 - 海角7號

    看了<海角7號>。

    關於本片的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全球在地化議題,全都可以寫一兩千字。本文只說感性的題目。

    看到尾段,腦裡響起一把聲音:

    「喂,唔好欺人太甚噃!」

    我等死死獨男*,看這電影,簡直是自殺,看完會發惡夢兼精神不振。(也許是自行代入了太多恩怨情仇)。

    我想說的,是...

    這套戲拍得TMD好看,好看得值得在台灣大收,不是什麼文藝後現代批判電影,而是有台南特色的輕鬆愉快電影。大家入場看得高興,感覺一些人間的暖意,便是買票入場看的理由。

    馬英九說希望<海角7號>能在大陸上映,讓內地人多認識台灣人一點。如果內地因為皇民化(日本的台灣殖民政策)問題而禁播本片,那真的很可惜。如果真是這 樣,如果連這種文化上的交流也接受不了的話,所謂的統一問題根本不需要談了,台灣根本不應該跟中國統一。我寧願看到片中的台南人情味和特色一直保持,不要 跟對面岸的霸權妥協。

    唉,還是喜歡寫政治議題,果然是一個獨男*。

    * 是指心態上的,而不是實際身份和外表上的獨男。

  • 黑色幽默 - 的士封鎖大嶼山

    • 因突發事件,北大嶼山公路往九龍方向近東涌的中及慢線現已封閉, 駕駛人士仍可使用快線。同時, 上址往機場方向的慢線亦已封閉, 駕駛人士仍可使用快及中線。受影響巴士路線須改行翔東路。乘客可考慮使用鐵路服務。駕駛人士請考慮改用其他道路, 例如: 翔東路。機場快線會通宵行駛, 凌晨一時後班次為20分鐘一班。現時上址交通非常擠塞。
      因車輛阻塞, 機場的士站的運作受阻。乘客可考慮選用其他公共交通工具, 例如: 鐵路服務。
      [運輸處特別交通消息 2008年12月3日 11:55:12 PM ]


    可能泰國要發旅遊警告,呼籲國民不要前往香港,必要時包機往香港石崗軍用機場撤僑。

    其實一點也不好笑...

    不妨想一想,為什麼政府推出自以為是好的東西,卻招來更多抗爭?例如:

    寬免外傭稅問題,引起中產僱主強烈反彈,碰上選舉前夕,立法會候選人大都站在抗議的一方;

    醫護人員、教師薪酬調整問題,引來多次集會抗議;

    的士短加長減問題,引來新界的士封鎖大嶼山抗議。

    制定政策的時候,有沒有諮詢清楚持份者的意見?

    有沒有考慮清楚新政策會帶來很明顯的問題?例如:

    減免外傭稅令大量外傭被取消合約;

    加薪會令年資較淺的教師的工資比年資較長的多幾千元;

    只讓市區的士短加長減,令新界的士由機場到新界比市區的士更貴。

    這些看上去很明顯的問題,最容易吸引受影響的人的注意,把他們團結起來,然後便是抗議,然後便吸引到工會、傳媒和立法會議員的注意。之後,政府的頭便愈來愈痕。

    我們都知道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沒有政策能討好所有人,不過至少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應該考慮得周詳一些,盡量避免一看便覺得很核突的問題出現。

    我們這條船,有沒有人在駕駛也成疑問,怎能要求這麼多?

    (看即時新聞,今天下午運輸署向新界的士司機道歉 (明報)運輸署副署長葉麗清承認,安排在機場派發的士新收費表時,忽略了新界的士司機的感受,並為此致歉。)

    兩個字,又混亂又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