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9, 2009

  • 情人節十日談 (之六) 情歌

    為什麼我們都喜歡聽歌?為什麼不同的民族都不約而同地發展出音樂?

    08年12月號的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Why Music?"(全文)就是想問這個問題。裡面引用了好些演化生物學的研究,解釋音樂的出現和人類的演化有關,簡單點說,就是音樂幫助人類求偶,透過自然選擇,讓人類找尋到適合生存的配偶繁殖。另外,音樂能幫助人類群體的凝聚,在不同群族的競爭中存活。

    也有說法是人類的聽覺本來應該是對自然界很敏感的,人類對不同聲音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這有助於人類的存活,可是到了後來,人類不再需要憑靈敏聽覺生存,這種能力就演變音樂的創作和欣賞。人類對不同的音樂的不同反應,有可能出自遠古時代的遺傳。

    這麼說,我們喜歡聽歌是因為要繁殖?

    我們聽到某些歌會動心,甚至動情,是因為那會幫助繁殖?好像很.... 淫管條例檢討聽證會....

    其實,那只是從生物學角度看。千百年來,不同的文化都有情歌。以前情歌根本就是用來結識異性的,我們對情歌有動心的感覺,不管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那的而且確是我們的文化一個重要部份。

    這種文化,發展到媒體出現之後,更成為一門產業。周璇的年代如此、鄧麗君的年代如此,現在也是如此。我們消費情歌,其實是想擁有那份動心的感覺。

    話雖如此,寫這一篇的時候,也是聽著情歌的。

    如果有一首歌,能夠為我們帶來一點安慰、一點鼓勵,那就讓它一直播著好了。

    ****************

    說到情歌,幾個不同的風格,各有不同的同路人。不是那杯茶,就是聽不到共嗚。歌,始終是我們的心理投射。例如:

    一個十幾歲學生,聽<後來>不會有感受。

    一個男人,聽<假如讓我說下去>,頂多覺得很順口。

    一個蜜運中的女人,聽<小玩意>,可以感動到流淚。

    一個女人,聽<阿牛>,會覺得主角抵死。

    一個中年人,聽<十分愛>,會覺得強說愁。

    用經濟學人引用過的十二夜對白:

    If music be the food of love, play on,
    Give me excess of it; that surfeiting,
    The appetite may sicken, and so die.

    說是這樣了。

    *******************

    冷飯時間:

    生日快樂-誤把XX作善良
    在預告片中,小米在小南的留言信箱失聲痛哭,質問小南為什麼要告訴他將會結婚。如果你入場觀看的話,劉若英收線後請立即離場

    (聽說很多年紀不輕的人聽了下面這首歌會發怪夢) 

    tag: menwomen

Comments (6)

  • 但我聽著《後來》很感動呀還有《crying in the party》,只是覺得若那是孫燕姿而不是劉若英會好很多

    但我真覺得《假如讓我說下去》很順口的

    我想哭 你可不可以暫時別要睡

  • 不同的情歌會有不同的同路人沒錯,不過我倒覺得不是類別的關係,而是能不能投入歌詞和旋律的世界。
    所以我覺得不是某一類人聽某一首情歌特別有/冇感覺,而是某一個人(因為不同的原因)對那首歌有/冇感覺。

  • 不過我都好鍾意《後來》(和佢既原裝日文版),也很喜歡《假如讓我說下去》

  • 那你現在最喜歡那位流行歌手?
    告訴我吧 ~
    『假如讓我說下去』剩係識唱 我想哭 你可不可以暫時別要睡

    係靠古巨基果隻勁歌金曲聽番黎 -v-

  • @black_gray - 好多個。不如我告訴你那幾位歌手不是我杯茶:張學友、李克勤、Parco旗下大部份歌手、大部份無線現役藝員。而我最常play的歌多是來自陳奕迅、劉若英、FIR、不同的電影原聲、Simon and Garfunkel、陳綺貞、Frente。

  • @siurekrek - 同意你的說法(那比我的更準確)。後來很多人喜歡呢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