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rch 2009

  • 東主閉關,休blog數天

    唔知點解,總之想休blog幾天。可能因為工作繁忙,可能因為要寫的都寫了在日記簿。總之不日再會。

    臨走之前,想提一提,中五既同學:

    男仔version:

    打波既領隊到差唔多時候會「手禁 制」,即係領隊會叫球員攻晒上去,你地「手禁 咗制」未?再唔「手禁 制」你地就出年先有機會(或者呢世都冇機會)再「手禁」喇。

    女仔version:

    大家快d讀書,唔好再話我知連中四下學期果d野都唔識,我會好失望。好多同學我同你地講過份mock卷係專登出難咗,事實上以往好多人考mock唔好,痛定思痛,卒之掂咗。

    男女version:

    快D讀書,上少D網,少D上MSN,盡力溫書-->做paper-->對答案-->反思-->溫書。我地識咗咁耐,而事實上我對大家好大期望,最想見到大家考個好成績出黎。大家都要加油!

  • 冬月 - 精彩的官場紀錄片

    3月30日在藝術中心還有一場,真的值得去看。不要錯過。

    看《冬月》是因為周浩之前拍的關於教育的《高三》實在精彩。今次他拍地方幹部,以為拍不出什麼來,進了場,一邊看,一邊拍案叫絕。

    導演跟著一位縣書記拍他在調職前幾個月的工作,本以為只能拍開會和發表講話,估不到原來連跟美商、台商、本地商人豪飲、唱K、攪生日也可以拍。

    內地的地方領導的權限很大,可以調度的公帑、土地、警力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書記和縣長不單管理縣政府的行政,還要和商人拉關係、應酬、娛樂(也可能是vice versa),幹部和商人每次應酬都會飲醉,如果他日得了肝病,可說是為國捐軀。不下一次飲醉都讓你拍成紀錄片,相信這在大陸官場是常態,是公務了。

    片中拍得的,應該都是書記應為可以給導演拍的,當中包括

    • 一口批准建一幢全縣最高的大廈,條件是多建五層,為要羸周圍的縣。
    • 訓示下級幹部飲貴酒不打緊,但要小心市面上充斥的假酒
    • 豪飲招商,飲深水炸彈
    • 跟老外稱兄道弟,玩蛋糕捽面
    • 書記說話有不少泥馬
    • 遇上農民工圍堵政府,在門口給工人又泥馬又戈壁,但接見工人代表時竟讓下屬斥責工人代表,是那些代表竟好像學生被責備般聽教
    • 幾個地區領導傳召欠薪的商人,當面指罵,責成他們翌日立即發糧
    • 書記當著鏡頭批評信訪制度削弱行政權力,又拿北京官場文化來說笑話

    雖然從不少渠道聽過類似的官場文化,但很難想像這些畫面可以出街,在答問會上導演說過其實已經有不少會議和場合是不能進場拍攝了,即是說上述的東西連書記自己也覺得可以出街吧。

    不少評論指我國的地方幹部的考績是以其治下的地方的經濟表現作指標的,所以地方官員大都很落力招商,加上其行政和財政權限十分之大,就好像大企業的地區經理一樣,所以張五常才會說中共其實是個巨型企業,而地方官員為求升職,不少都落力發展地方。

    這種政治生態,好處是地方靈活性大,官員有動機發展經濟,就好像片中的書記一樣。不過,我們不要忘記,酌情權愈大,貪污腐敗的機會和嚴重程度便愈大。我們不時在新聞看到的內地群眾暴動,或者冒死上訪,就是因為貪污腐敗的地方官吏。

    片末出現農民工堵塞政府大樓入口,泥馬戈壁縣委書記的情況,我便想起有報告指內地一年發生幾千宗針對地方政府的抗議和騷亂。

    無疑,開放改革初期,這種「縣大爺(書記在片中親口說的)」因為decentralized,能以靈活性帶來工商業發展,這無疑是為早期的改革的先鋒。不過,到了現在,還沒有任何制衡力量,於是造成無數的不公義和民怨。

    (補充:上面貼出來的簡介說主角是信陽市書記,但實質上他是信陽市以下的固始縣書記。市比縣大,而片中的官員們已經反覆提及,為什麼HKIFF的簡介還會寫錯?)

    technorati tag:

  • 今晚:「地球一小時」熄燈



    關於地球一小時

    只要熄燈,就這麼簡單

    「地球一小時」─ 一個始於澳洲悉尼的關燈活動,已經成為世界上表達關注氣候變化的最大型公眾參與運動。在2009年3月28日晚上8時半,世界各地的民眾將再次熄燈一小時。我們希望號召全球十億人、超過1000個城市加入「地球一小時」,證明我們有能力協助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確保地球擁有可持續的將來。

    「地球一小時」由世界自然基金會於2007年在澳洲悉尼發起,有220萬市民和2100家企業參與。悉尼地標如悉尼大橋、悉尼歌劇院破天荒地熄燈,引起了世界關注。2008年,「地球一小時」更成為全球性的公眾參與運動,吸引了35個國家、370個城市,以及5000萬的人口加入熄燈行列。許多國際知名地標,如:三藩市金門橋、羅馬競技場和紐約時代廣場的可口可樂燈箱廣告,全都在「地球一小時」期間熄燈,為日漸迫切的氣候問題,燃起希望。

    如果悉尼和全球370個城市可以做到,香港也一定做得到!

    我們是時候行動了!2009年3月28日晚上8時半至9時半,香港將聯同北京、上海加入「地球一小時」熄燈行動,為自己寫下歷史。

    聯同全球其他城市一同熄燈,這是個好時機,讓香港市民思考如何改變生活方式,以減少對環境造成影響。我們需要你推動家人、朋友和同事一同採取行動對抗氣候變化問題,展示你承諾愛地球的決心。

    簡單的行動也是足輕重的一步,現在就加入「地球一小時2009」,在3月28日晚上8時半,爲地球的未來熄燈一小時。這將會是全球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小時,我們相信在黑暗中看到希望。

    source: Official Website

  • 那一抹陽光

    話說床頭燈打破了,床上滿是玻璃,花了好些功夫清理。

    燈罩沒了,燈膽尤在,可是沒有了燈罩,光線強了許多。

    昨晚在床上看報紙,不知怎的就睡著了。

    那一晚,發了個夢,夢見自己躺在草地上,瞇著眼看天上的太陽,陽光好不燦爛,好不和諧。

    卒之凌晨時份爬起來關燈,然後早上睡過了頭,要乘的士上班,好累。

    身體很累,不過在這個陰雨時節,算是賺了一抹陽光。

    這幾天築不起字牆,只因春眠不覺曉,而案首還有幾幢天璽。

  • 值得留意

    平日接收世界資訊的地方只有幾個:幾份本地報紙、有線新聞、New York Times、BBC.com、Wikipedia英文首頁、蕭若元和譚志強在myradio.com.hk的節目、香港電台晨早新聞天地、Facebook、各大blogs等等。

    近日比較多看見或者聽見的,包括(以頻密度排名):

    • 匯控
    • 救市方案
    • AIG
    • Laughing哥之死
    • Facebook的那些「你是哪種XX」的Quiz
    • 草泥馬

    不過,我有幾樣想大家留意的東西,這些都是值得留意但上述媒介很少提及的:

    • 烈日當空今日起重映-未看過的一定要看
    • 禮儀師的奏鳴曲-很容易看,探討生老病死,感動之餘不落俗套
    • 大家的xanga的URL已經轉為"username.xanga.com",我的變成了"kursk.xanga.com"
    • hope_season兄果然是才子-驚恐症
  • 轉貼:我們同樣是「怪人」

    中學同學C在facebook的文章,得他同意轉貼到這裡:

    ****************************************

    拜讀了中學同學Kursk和John在網誌裡的文章(文章連結:1/2),又再觸動了我的神經......

    腦海裡浮現了幾個問題:

    我有沒有中了「已婚人士中產精神的享樂毒」?我不曉得自己是否屬於「中產」,但說實的,總對這個稱號有些抗拒,因為我一向都不喜愛被人標籤。然而,看看自己的日常生活,確是令我沉重的。不知是否工作了好一段日子,多了些錢,最近每星期總有一兩次因為放工晚了,於是「打的」回府。我更發現,由荔枝角「打的」至堅尼地城,最好叫司機大哥用西隧走,原來這比用紅用隧走更省時、更平宜。

    你問我今年會否到維園參加「六四」悼念燭光晚會?我可以肯定地說:不會參加。當然,我不參加的最大原因是我討厭支聯會的處事方式,但我依然會記得20年前在天安門廣場所發生的事情。那麼,我還對「六四」表示激情嗎?我知道不會。正如我對最近甚麼「基督教右翼份子」,甚麼「家庭條例」的態度一樣,我不是沒有留意事情的發展,可採取的態度也是知道了便算。要我付出力氣和時間再去參與,甚或改變此等政治把戲,我實在厭倦,實在無能為力。我甚至相信,即使港人實現「普選」特首及立法會議員又如何?可以改變現狀嗎?容許我作一大膽預言:香港必定走向「邊緣化」的道路,她在全中國的位置依然是重要的,但她在中國以至國際上所扮演的角色只會愈見微不足道。一個地方,總會盛極而衰,這是歷史的必經階段,無人能夠阻止,無人能夠避免。

    我還想到「我是誰」這個問題。這是我上基督教倫理課時經常跟學生所討論的課題。可撫心自問,我也不太懂得回答這個問題。我想,我實在非常認識自己的,可正正是我太過認識自己,我知道我沒有可能改變自己。幸好,我的信仰觀仍然生效,我確信上帝能改變我,即使我有萬般不願意改變自己的一些看法。但假如有一天,真的要上帝「出手」的話,我知道事情是相當可怕的!

    與我上述提及過的兩位中學同學一樣──我希望不會誤解他們的意思──其實我們同樣是「怪人」,我們一方面想當一個入世者,但另一方面,我們又非常渴望能與周邊的人保持拒離。這種拒離能讓我們保持清醒,可同時讓我們產生一種無奈和孤獨感。一方面我們喜歡把自己遠離人群,但另一方我們討厭自己永遠無法與人打成一片。有這樣的我們,莫非是因為我們都在同一所學校裡成長?接受同一種教育?

    吃過午飯,還要繼續工作,一切似乎如常,一切似乎沒變,但,路仍是要走。

    後記:無獨有偶,最近所讀的書也是梁文道的《知識》。這又是巧合嗎?

    ****************************

    (註:標題是我加上去的)

    今天太忙太累,遲些才回應吧。

  • 安靜下來寫生活

    今天剛跟學生做了個小組活動,討論關於咖啡的公平貿易問題。

    公平貿易... 什麼是貿易很容易講,至於什麼是公平,則涉及意識形態問題。一樽咖啡粉,農民分得0.1%,跨國烘焙商分得72%,零售商分得25%,假設這一組數據是準確的,我們如何去演繹這些數據,以及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深度的討論,不是容易的事。

    不過在這之前,作為老師的,不得不先面對自己的意識形態,究竟我是傾向新保守主義,還是新自由主義?我相信《世界是平的》,還是相信《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分析方法可以是相對客觀的的,價值觀是相對主觀的。當涉及「公平」與否的問題的時候,我想我必須先問什麼是「公平」,而公平是否等於公義?想到了這一步,我想,是不是要引入道德理論,去思考公義的問題。要是這樣,中三的課堂會不會變成大學導修課?

    *******************

    想的時間太少,要做的工作太多,最後,我還是帶著幾套還在腦海中辯論的意識形態,運用了算是純熟的教學技巧,在腎上腺素頗高的狀態下帶領了小組討論,還有之後的debriefing。整個過程是享受的,而我還是傾向不下判斷,讓他們覺得還有空間去思考這些問題(高中通識課見)。

    *******************

    某次關於性教育的討論,說到男女界線,有學生指著powerpoint問擁抱和愛撫有什麼分別。那一刻才知原來這對於十幾歲的學生是抽象的。於是我嘗試去定義兩者,然後以現實例子解釋。解釋了幾次,那位同學才好像明與不明之間。

    每一次教學,其實都是自己有份學習。

    *******************

    正在看The Reader的小說原著,想起中大學生報。其實故事內容是有「兒童色情」描述的,不過這個社會沒有人會追著這本書喊打喊殺。在三聯書店買的時候,那是沒有封膠袋和警告字眼的。從來,判斷文字是文學還是色情是極之困難而且主觀的事,我們誰有這個識見去判斷?這正正是對文字進行的淫管/淫審會引起公眾反彈的原因。

    早陣子男拔視覺藝術科有人體素描的教學,這竟成為新聞,這事成為新聞,還有教育評議會的何副主席說這樣的教學不妥當。我想這事成為新聞本身已是問題,另外,副主席似乎對於視覺藝術的同工的專業能力有所懷疑。

    唸中學的時候,選擇了考植物素描,是因為我畫人像實在畫得爛,不過還是有閱讀人體素描和人體攝影的書,為的只是感受當中的自然之美。我想,藝術和情色真的那麼難分嗎?至少我分得很清楚。

    *******************

    互聯網的出現,讓不同的想法有了一個對陣的平台,而當中的意見,很容易被放大和滾雪球。於是呼,我們有了「宗教右翼」vs 「自由主義」,有了「港男」vs「港女」,有了「好戲量」vs「踢走好戲量」等等。

    這無疑是令我們這些網民又忙碌又亢奮。

    *******************

    這天一直很忙碌,所以課後的時間,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寫些東西,好讓自己安靜下來。也是對john兄文章《沉悶》的回應。

    John兄說的「已婚人士中產精神的享樂毒」,我未有機會感受到(既是未婚,亦非中產)*。不過那種「每隔幾個月要寫一次青少年濫藥、三幾個月就要解釋「性」從來就不是洪水猛獸」的苦悶,我是明白的。

    * 剛才回到家,發現床頭燈被強風吹得撞向床頭櫃,玻璃打破了,散滿床上。花了好些時間清理,然後呆坐床邊,好不滄涼,也更明白這一點。

  • 城門碉堡記.黃先生的一天

    繼續本blog傳統,星期六寫生活事情。

     

    和黃先生和黎教授去了城門碉堡,走過了全部的地道、觀測所和機槍堡。

    一邊在漆黑的地道前行,一邊在想為什麼這個地方沒有變成博物館。這裡分明是讓學生、市民、遊客認識香港歷史的絕佳地方,為什麼這裡一直荒廢?為什麼漁護署只懂在碉堡門外豎立警告牌?為什麼要有心人義務清理碉堡裡面的垃圾和淤泥?

    *****************************

    路上竟然遇上了《香港行山全攻略-軍事遺跡探究<新界篇>》的作者葉榕先生,當然是找他簽名啦。

    *****************************

    爬碉堡之後,去了飲茶,之後我上了黃先生的家。聊了一大半個下午,由高清電視,到港男港女、到匯控供股、到世界經濟、到天主教、到基督新教、到工作、到煮飯,好不愉快。黃太,不好意思,霸了你的老公大半天,還喝掉你家半支清酒。希望你會喜歡我帶上來的禮物。

    *****************************

    我們的國家還有英雄(雖然這是可悲的):譴責「六四」暴行 前戒嚴士兵被帶走 (蘋果日報)

    *****************************

    真的很精彩,強烈推介:禮儀師の奏鳴曲 (Departures)

    *****************************

    這是新聞嗎? -男拔聘裸女供素描 有學生尷尬 (星島日報)

    「現在是甚麼年代?何須大驚小怪?這是很正常的藝術課程,不應該將藝術和色情對等。」(張灼祥校長)

    名校的學生之所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校有足夠的「底子」,可以放膽給予學生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機會去學習。

  • Geocities的前世今生

    網齡老一點的人一定聽過"Geocities",這是個讓人放網頁的服務平台,90年代不少人的「個人網頁」就是放在Geocities的,那是個要自己寫html,然後upload的年代,現在稱為Web 1.0年代,即是所有東西都不太互動,十分依賴服務和資料供應商的年代。

    Geocities的概念,是讓人人都有自己的空間放網頁,就好像地球村一樣-最初的Geocities的確是有地名和街名的。不過,那個年代的個人網頁通常有幾個元素:

    • 個人簡介-即是好像facebook的「個人資料」
    • 相簿-即是好像facebook的「相片」
    • 文章-有點像blog,或者是facebook的「Wall」
    • 留言版-以前人們會使用獨立的留言版服務,有點像facebook的「Wall」
    • 連結-即是facebook的「朋友」連結

    大家可以見到,其實Geocities是Blog和Facebook的前世,裡面很多東西以前大家已經需要,不過因為技術上的局限,很難做到日日update,也很難做到互動,例如tag相、留comments、trackback等。技術成熟了,更加user-friendly,於是大家可以很容易利用新的平台做出很多東西。

    Geocities的關閉,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web 1.0年代的終結。

    現在正在把Geocities的東西備份。大家有興趣可以到這裡參觀一下:

    預告:

    我會間中把放在Geocities的文字和圖片拿出來重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