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February 21, 2009

  • 恨從哪裡來?(二之一)

    聲明:本文旨在為教內外網友提供一些粗略的資料,並無攻擊任何教會或人士的意圖,文中使用的宗派分類字詞,絕無褒貶的含義。本文避免直接提及教會名稱,希望留言討論的網友也不要直接評論個別教會。如內容有錯漏之處,請留言指定。

    前言

    反基、右翼、同志、恐同、保守、自由主義、道德等字,成了最近的關鍵字。先前寫了兩篇說為什麼我不同意個別教會人士的看法,但堅持不參與2月15日的遊行的原因,也引來了好些討論。

    跟不同的朋友談到最近的輿論戰,發現自己身處不同派別正中間的位置,這位置十分尷尬,但給予了我很多機會了解不同派別(天主教、新教的不同派別、自由主義者、政府中人、網民、教會學校、非信徒學生)的想法,也讓我權充一個小小的解畫者,向不同的朋友說明各方的底細和想法。

    「宗教右翼」是什麼?從基督教宗派分類說起

    也許首先要由基督教社群本身說起。香港的廣義基督教會主要分為天主教會和新教教會(東正教人數較少,不在本文討論之列),而新教教會分為不同的宗派(宗派列表可參考維基百科)。如果把宗派分類,大致可按照神學觀念、儀式、傳統及社會參與分為大公派教會、福音派教會**、靈恩派教會。可是這樣的分類太闊,而且不同的派別還可再細分。現時最多人提及的福音派教會,內裡的光譜也很闊*。

    2月15日「維護公民自由社會,反對宗教右翼霸權」遊行的主辦單位所指的「宗教右翼」,
    相信指的是基督教右派(Chrisitan Right, 詳見維基百科),這一派最為人熟悉的是美國的基督教右派,也就是最熱衷參與政治的保守福音派教徒,此派與立場相近的共和黨保守派合流,以道德議題及保守價值掛帥,在選舉中支持其候選人。

    香港的福音派教會不一定屬於保守派,把福音派中的保守派(下稱右翼福音派)劃分出來,其特徵是就著道德議題高度介入政治,其代表教會和團體不在本文詳列,不過有留意近年新聞的讀者,會知道所指的是哪些機構。香港的保守福音派教會傾向集中參與道德政治議題,而在其他政治議題上傾向支持建制,這才是保守福音派與其他新教教會的最大分別。

    右翼福音派與道德議題

    最近的道德政治議題,包括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以及家庭暴力條例檢討,新教不同的宗派和團體都有提出意見,不過最能引起社會關注和討論的,還是右翼福音派的公開聲明,還有其代表的言論,當中好些言論更引來了文化界意見領袖的批評。

    右翼福音派有其本身的宗教、道德、政治觀,香港是個有思想自由的地方,這些都是必須尊重的。可是,當其努力推廣其道德價值觀的時候,不免高度介入於公共領域,這種介入不能避免與其他社群的價值觀發生衝突。當一個社群的價值觀跟社會主流出現矛盾的時候,便會出現一個很尷尬的情況--若果要把道德堅持以公權力(立法和執法)彰顯,便會造成政治上對持相反價值觀的人的干預。舉個例子,家庭暴力條例的原意是保障有親密關係者的人身安全,一旦這個保障因個別團體的道德價值觀而不能生效的時候,便會突顯了因為道德厭惡感而不惜犧牲持分者的切身權利的公眾印象,用遊行主辦單位的說法,是給了社會大眾一種「霸權」的不良感覺,加上個別人物惹火言論,便造就了匯集反對聲音的能量。個別代表人物的惹火言論,能夠成為反抗的導火線嗎?如果我們沒有忘記2003年的葉劉淑儀,便不難理解言論和反抗的關係。

    精兵心態的自我預言

    為什麼右派以外的基督新教組織(最明顯的例子是多個大宗派組成的基督教協進會)會選擇比較包容的取態,而右翼福音派會選擇高調反對主流社會意見,甚至不惜影響形象,也要堅持與主流聲音打輿論和遊說戰?根據我的親身經驗,右翼福音派的支持者是真誠地相信他們應該擇善固執,為整個社會維護他們心目中的道德價值的。為社會重整道德,可以說是他們對社會的承擔和參與,那本應是好事,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太過高舉「精兵」的作戰心態,以對抗姿態抗衡他們心目中的罪惡,偏偏與社會主流想法愈走愈遠,最後,不能避免墜入「世界愈來愈罪惡,我們來對抗罪人」的自我預言,動輒把社會已經接受的人和事高調定罪。結果,個人內在的道德爭戰,變成了向社會主流宣戰。

    2月15日的反宗教右翼遊行,由發起到真正行動,完完全全成了右翼自我實現的預言--這班罪人,以人權的名義來掩飾他們的罪。這種與犯罪世界的對抗,如果要以陰謀論分析,甚至可能是團結志同道合者的法門。最近右翼福音派對淫管和家暴條例檢討的反應,以及其組織相關機構發動輿論戰的手法,不免令人聯想到上述陰謀論。若細心觀察其代表的言論、公開發佈的內容,以及發動支持者遞交的意見書,會發現其鼓吹的,並不是影響立法條文本身,而是一整套推得很遠的滑坡邏輯和道德恐慌,在不少非教徒的眼中,這種造法已被譏為「道德塔里班」。

    總結

    最近在不同的地方遇到不同來歷的朋友,他們說的令我有點意外。一個平日會在操守行為上「勸勉」我的天主教徒竟然跟我說「佢地(右翼福音派)究竟想怎樣?」在另一個場合,有教外的朋友說「你地(基督教徒)好難分」。

    我想,本來不應該分的。因為工作關係,跟不同背景的信徒多有接觸,大家本著合一精神,即使觀念未必一致,也能好好的互相關愛。其實我們自己知道,什麼容易叫人跌倒,也明白與人相處的藝術。教會領袖說的不一定對,即使是自己的教會的領袖也是一樣,不能苟同的可以轉會,甚至另立教會。可是,外間的朋友未必明白為什麼我們能夠互相忍讓至此。不過,如果一些事情發展到叫不信的更加不信,叫信心軟弱的跌倒的時候,我們總需要開口,告訴大眾事情並不是這樣的,也認真提點弟兄姊妹出了什麼問題。

    註:

    * 本文使用的任何宗派及派別名稱,以致「自由」、「保守」等用字均屬中立性質,絕對沒有任何褒義或貶義。

    ** 大公派、福音派、靈恩派等分類並不是教會自稱的叫法,而是外界用來分辨不同教會的特徵的方法。福音派一字絕非貶義詞,而福音派內部的光譜的仔細分類,很難在此詳細解釋,詳見維基百科英文條目

    延伸閱讀:

    關注家庭者必然是右翼福音派?(黃順成)

    福音派教會將自己與同性戀者深陷斷背山 (陳士齊)

    基督徒如何面對社會公義的挑戰()()()() (潘乃昭)

    自我實現的預言 ──明光社式文化戰爭論述的矛盾 (張國棟)

    參考資料:
    香港教會網 (內有大部份基督新教主流教會資料)

    後記:

    抱歉又寫出了一度字牆。上文其實是本來打算交稿用的,以及整理我為朋友提供資料的思路整理的混合體。

    其實我真正想寫的是遊行的一方,尤其是年輕人。明天繼續。

  • 為何香煙愈禁愈好賣?

    室內禁煙入口仍增 政府研加煙稅控煙 (節錄)
    (明報)2月19日

    政府正研究在下個財政年度調高煙草稅,進一步加強控煙政策,及減少青少年吸煙人口。海關資料顯示,即使室內全面禁煙新例於2007年生效後,本港的香煙入口數量不減反而連續2年遞增。

    料基層煙民反響最大

    對 於增加煙草稅的考慮,最大的阻力是在經濟不景下仍「加稅」會否惹來市民反感,尤其是對來自基層的煙民影響甚大,但由於今年中本港的室內禁煙政策將全面實 施,故社會上有相當多要求加煙稅的聲音。當局參考外國專家意見,認為本港欲要加強控煙政策力度,最有效方法是加煙草稅,事實上,07年室內禁煙新例實施 後,海關資料顯示,當年香煙銷售數量不跌反升4.9%,08年香煙銷售數量更比07年再增8.4%,去年全年煙稅收益為30.47億元。

    本港對上一次加煙稅已是2001/02年度,當時的加幅是4.9%,即每1000支煙,要繳付的稅款由766元,增至804元。目前一包煙的售價中,約一半是煙稅,以主流香煙現約售29元為例,即14元是煙稅。

    煙稅建議增至價格三分二

    當 局其中一個加煙稅幅度的參考,是世衛和外國專家的建議,將煙稅在價格所佔的比率,增加至三分二。以此計算,若煙草商維持未計稅的香煙本身售價不變,即約 15元,煙稅便要增加一倍達30元,一包煙將售45元。據外國研究資料顯示,如此煙價水平對減少青少年吸煙問題,最為有效,令他們無經濟能力輕易購得。

    不過,回顧本港過去兩次加煙稅幅度,只是5至6%,但政府最終仍要作政治判斷,決定是否加煙稅及加幅是否要「強而有力」。

    *******************************************************

    看到數據跟我們心目中的預期不符合時候,會問「點解」。室內禁煙理應令吸煙人數和煙支消耗減少,為什麼香煙入口數量不減,反而連續2年遞增?

    可能的答案:

    有一個說法,抽煙的地方少了,人們經常抽了半支便要丟掉。

    我的理論是人們都跑到街上「打邊爐」(即是圍著食肆門外的煙灰缸抽煙),造成了大街小巷都有人抽煙的印象,這成了最顯眼的煙廣告,情況跟人們身邊愈來愈多人使用某商品的提示作用差不多。

    其他因素可以是:

    人口增長,或者新增人口中的煙民數字增長:新增人口數字會不會有較高比例的煙民?

    吸煙遊客數量增長:會不會是自由行帶協?

    經濟不景的效應:即是經濟愈差,人們對某些商品需求上升。經濟困難,可能有些人會多了香煙來減壓?

    當然,這個理論是沒有任何量化分析支持,純屬推測的。我想要問一問在煙草公司工作的朋友,他們肯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