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February 22, 2009

  • 恨從哪裡來?(二之二)

    前言

    上一篇是為了整理用來整理要跟朋友解說的資料,對象是不清楚教會的朋友。這一篇的對象是不清楚反對者的朋友。我的觀察可能有所缺漏,如有錯誤之處,請指正。

    值得認真看待的原因

    2月15日的遊行值得各界認真看待,有以下原因:

    500人(或以上)的遊行不是一個小數目;
    香港從未試過有這個數目的人到教會門外抗議;
    這次行動由醞釀到組織全都是在Facebook和各討論區進行的;
    這次行動的攪手是一位社運界以外的高中生;
    參與遊行的人,大都十分年輕(大專生和中學生)。

    討論比較多元化的基督教網站時代論壇的社論(當不滿聲音衝著教會而來)這樣看遊行:

    上星期發生衝著教會群體而來的示威行動不是偶發事件,可視為近年來主流教會在性道德議題所持守的立場和態度一次集體的反彈,從參與者身上可以觀 察出幾種特殊的組合:一、同志組織;二、出走信徒;三、網絡新世代;四、擁抱自由主義的傳媒人。從其他地區的經驗,這都是燃點改革火焰的力量。

    今次事件固然可溯源近年連串相關的爭議,至此又達至另一個臨界點。我們需要心平氣和地檢視教會在界定性道德議題上的言行和策略,畢竟教會文化較少面對衝擊和異見,但同路人只會附和,好話說盡,對手卻清楚看到要穴所在。

    就我所知,遊行隊伍當中應該不只「出走信徒」,而且不乏普通信徒。

    突然出現的論戰?

    這兩篇的題目是「恨從哪裡來?」,上一篇說的恨來自向罪惡世界宣戰的精兵心態,加上有意或無意的道德恐慌。這一篇要探討的,是遊行的一方的不滿從何而來,五百多人這個不少的數目是怎樣聚集的。

    其實對基督教會的批評,一直都存在,記得十多年前我初信的時候,已閱讀過一些本地不滿教會、反教會和離教人士的書。那個時候跟現在的最大不同,是當年沒有互聯網,某種聲音要提升至公共領域,是十分困難的,教會因為本身資源龐大,發聲機會多,而反對者根本無從發聲。

    我相信互聯網的普及,最能夠解釋為什麼個別教會和團體,以及其反對者最近十年的論戰愈演愈烈:

    首先,互聯網讓大量以前沒可能發聲的個體得以交流、組織,甚至影響社會輿論;
    第二,互聯網提供了一個把意見放大、傳播,以及進行角力的平台(例子是某教牧的言論在youtube上成了瘟疫視頻(viral video)、各大討論區的論戰和Facebook上對立的小組);
    第三,是互聯網促進資訊自由,擁抱自由主義成了網上社群(不論成年或少年)的核心價值;
    第四,互聯網促進社會道德價值觀轉向開放,引來保守派高調批判及鼓吹政府監管;
    最後,保守派批判及鼓吹力度愈大,對擁抱自由主義的網上社群的干涉愈多,其反作用力也愈大。然後,又跳回第一點,形成循環。

    青少年網絡力量的興起

    以往的社會運動,例如七.一遊行、天星、皇后、利東街的抗爭,都是由有名有姓的團體發動的,互聯網只是起了催化作用。到了今次「維護公民自由社會,反對宗教右翼霸權」遊行,互聯網起了關鍵作用,而參與的人,很多是網上動員出來,並不是遊行常客,而且當中有大量的年輕人。

    這些年輕人在想什麼?他們有什麼不滿?主辦單位(Facebook上的香港反「保守基督教派霸權」運動群組的行動總綱可以提供答案(總綱全文,此版本跟Facebook內的有一定出入)。

    本文不在討論上述總綱對所謂的保守派的指控是否成立,而是為什麼他們會有這種不滿,而且是累積到爆發成大型社會行動的總量。

    不滿非一日之寒

    這種不滿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上面說過不滿教會的聲音一直存在。不過近十年一些教會對社會風氣的自由化轉向感到不妥,於是更積極參與監察社會風氣和推動維護道德的運動,其力度和方法引來教外的反彈。近幾年與道德議題相關事件,包括「同志.戀人事件」、反對電影斷背山、「中大學生報事件」、「藝人裸照事件」、《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及《家庭暴力條例》檢討,都成了兩方角力的戰場。

    反對保守派的人最不滿的,不是保守派與他們價值觀的不同,而是保守派對他們的道德批判,而且嘗試透過公權力(立法、淫審制度、廣管局投訴機制)伸張其價值觀,一旦出現公權力的使用,便會涉及有關言論自由的刑事責任,甚至家暴條例涉及的人權保障。保守派,尤其是個別的人士和團體在這些涉及刑事責任和人權保障問題的事件上,採取高調批判的立場,對於反對者來說,那是以道德凌駕人權和自由。

    遊行期間,有被訪者說曾經因為到過海洋公圍哈囉喂活動,而被老師斥責,從而帶出一些教會學校學生對高度宗教化的教育的反感。參與哈囉喂活動被斥責即使屬實,也是個別事件,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是社會上有一種意見,認為公帑資助的教會學校傳教有問題*,以及一些學校傳教的手法有問題。這種聲音是否主流不得而知,但的確存在,不少青少年常去的網上討論區,也有類似的意見。

    總結:新世代的抗爭

    根據獨立媒體的報導,時代論壇的社論提及的「網絡新世代」應該是遊行的主力,這群高中生和大專生,有沒有跟其他人不同的不滿?

    平日在不同的討論區、網誌、Facebook群組觀察所得,網絡新世代最反感的是保守派的批判觸及他們重視的資訊自由,以及包括他們之內的社會大眾已經大致接受的價值觀,例如同性愛情、接觸成人資訊的權利等等。其他的不滿,還包括個別事件,例如「慈黃區改名」,這些情緒日積月累,到了有教牧發表的言論引爆,便成了抗議行動。

    鍾奕天事件引發抗議警察無理關押的遊行(以及網民自發籌款登抗議廣告)和是次反宗教右翼遊行,至少可以告訴為政者、宗教界,以至教育界一件事,就是青少年已不是不問世事的書呆子,也不是只懂打機的慘綠少年,互聯網的普及,讓整整一個世代有了能力和意志,去向他們認為不合理的事說不。

    * 註:可參考方潤的[勿讓反原教旨主義人士自我消融]

    延伸閱讀:

    時代論壇報導反宗教右翼霸權遊行

    2009網絡大事件(下):搭便車的網民 (阿藹@獨立媒體)

    對「反對宗教右翼霸權」的一些淺見 (Alone in the Fart)

    香港電台議事論事節目Youtube短片輯錄

    網民運動 (Cek)

    相關網摘 (jacky's blog)

    對反基浪潮的一些觀察 (tommyjonk)

    宗教右派的標籤為甚麼有市場?(johncoal, 標題是我加的)

    後記:

    本文本來其實也是跟朋友解說的時候整理出來的東西,加上和johncoal 及 tommyjonk兩位大哥錄音前的討論所得而成。

    我們錄了5 x 10分鐘的三師會,談的就是最近的反右翼行動。後期製作進行中,未來一兩天會上載。

    Tag: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