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有個「維護公民自由社會,反對宗教右翼霸權」。朋友在MSN問我會不會參加,我答她說不會。原因和工作關係不大,而是對於一個平信徒來說,公開批判一所教會或者教內的一個派別,是很嚴重的事,除非問題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才會這樣做。
朋友問為什麼,我說廣義基督教會(包括天主教和新教)的光譜遠比教外的人想像中闊,對於社會、政治、倫理議題的立場也不是外界印象中單一。就算單以基督新教而言,裡面不同的宗派的立場也相當不同。基督教會和信徒的相處的傳統,可追索至新約的四福音和保羅書信,當中極之強調「合一」,所以除非是迫不得已,否則教會之間很少會公開互相批判,至於信徒,也盡量避免公開批判任何教會。歷史上最公開及最大規模的公開批判,是馬丁路德質疑教庭的九十五條,及接著觸發的宗教改革(即是基督新教從天主教會分裂出來)。基督新教傳統對於理念不同的回應不是批判,而是另立教會,所以今天我們看到數以十計的基督新教教會,它們之間不會公開論戰,也甚少在教會內部批判別的教會。
基督新教教會之中,有親建制的,也有不親建制的;有把天主教會當作異端的,也有跟天主教會互相承認聖禮(洗禮、聖餐禮、婚禮)的;有攻擊同性戀的,也有接納同性戀的。這些不同理念的教會,各自招集理念相近的信徒。最近有不少評論擔心的,是保守力量與建制合流,羸得從制度而來的發展優勢,另一種憂慮是保守力量操弄道德議題及製造恐慌,取得相對保守社會階層的支持,從而影響政府政策。情況就好像美國的政治右翼和宗教右翼結盟一樣。
我想,事情應該不是那麼悲觀的。始終香港的保守傳統不如美國,而且香港大部份人其實是沒有固定信仰的,畢竟香港有九成人口不是信奉基督教的,自由主義者與保守教會的爭端,聲音大,但對於大部份人來說,只是隔岸觀火。
朋友問既然我說教會的光譜那麼闊,既然有教會是相對地不保守,那麼為什麼沒有教會公開支持家暴條例修訂?為什麼沒有教會批判保守派言論?我答她其實對於不少教會來說,他們根本不作算反對家暴、淫管等條例的修訂,他們不公開反對其實已是支持。至於為什麼不高調表態,其實高調支持某社會議題從來不是教會的傳統。
基徒教是一個排他性很強的宗教,要教徒跟教外的人一起批判教內的其他人,是非常敏感的事。這次的遊行,跑出來反對保守派的,大都是教外人士。教徒即使不同意保守派有意見,也很難連合教外力量做什麼,更何況這次行動本身帶有強烈的反基督教免彩,不論一個平信徒如何自由主義、如何不滿,也不希望自己的意見被約化為反基督教。
這次的500人遊行,說明了兩件事:
1. 這是近年對基督教會保守派,加上部份學校個別「教教合一(基督教和教育)」手法的累積不滿的爆發。
2. 隨著網絡動員的興起,傾向自由主義的年青一代(尤其是高中生和大專生)將有更多自發的行動,以抗衡他們心目中的保守反動力量。
香港是言論自由的社會,香港人也不是想像中的保守,個別事件能夠團結的不是大多數,而是兩方發起人要團結的同道。作為一個小小的平信徒,我會在選擇教會的時候選擇理念一致的教會,至於馬丁路德式的運動,不是不可能,只是現在已不是那個腐敗而且由教會壟斷一切的時代,只要言論自由尚在,人人都有為自己理念去advocate的自由。

圖片:蘋果日報
延伸閱讀:
蘋果日報報導 (16/2/09)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