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妹妹的iphone在這裡測試,結果是work的。 在windows mobile,所有browser也做不到。 真的高下立見。
(微博的朋友問我測試什麼。就是測試在xanga打字和貼post喇,Windows Mobile的所有browsers連這麼簡單的事也做不到。)
我用妹妹的iphone在這裡測試,結果是work的。 在windows mobile,所有browser也做不到。 真的高下立見。
(微博的朋友問我測試什麼。就是測試在xanga打字和貼post喇,Windows Mobile的所有browsers連這麼簡單的事也做不到。)
一直有看王雅雋在《明報》星期日生活的專欄,看她寫的男女百態。後來專欄的內容加上其他未刊登的文字集結成書,我便跑到書局買了回家。
王雅雋寫的香港男女關係,抽離但觀察入微、冷酷而帶點諷刺。這可能是因為她本身不是香港人,加上她的社會科學背景,令她能夠從一個第三身的角度看這城的男女。
王雅雋相對於其他本地寫男女關係的作者最大的分別是,她用了訪談這「研究方法」,記錄了本地男女的事情和心態,進而作了冷靜不客氣的分析,這跟本地作者寫的「阿媽是女人」的文章,多了一份可讀性。另外,作者刻意不用「港女」、「港男」、「剩女」等流行的歸類作想當然的對號入座,而是以一貫的抽離和社科角度提供這些所謂現象的另類視角。
書中記載的,不只是男女關係,還有這個世代的香港在職青年的生活(生存)形態,以及其無奈。書中的大部份男女關係都很pathetic (我想不到中文相應而更貼切的形容詞),其實香港青年的生活也很pathetic。人們總是跳不出社會的框框,身在框中卻不懂框中的生存潛規則,又或者被框中的潛規則完全取代了自由意志。總而言之,不論是愛情、性、生活、工作,都很pathetic。
書中的一節提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什麼女性最終能夠在關係中得到好的結果?作者的答案是會像學校一樣「調教」男人的女人,調教的意思是有特別解釋,為免妨礙大家買書的興趣,詳細內容不寫了。
提摩太前書2章1至7節說:
1 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
2 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
3 這是好的,在神我們救主面前可蒙悅納。
4 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5 因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
6 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到了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
7 我為此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師傅,教導他們相信,學習真道。我說的是真話,並不是謊言。
今天(星期日)是「全球禱告日」,這是一個起源於南非的禱告運動。幾年前,香港有信徒成立組織響應這個運動,並組織信徒在大球場進行大型祈禱會。大球場的祈禱會最具爭議的地方,是當中的親建制色彩,以及對一眾高官信徒的吹捧。批評者指責其對於在香港民主進程拖延、官商利益輸送、中國被壓迫的人民和維權人士有意忽略。
親建制色彩較強的教會及其活動的經文基礎主要來自上面的提摩太前書2章1至2節,
「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
提摩太前書的時代,是羅馬有名的暴君尼祿的時代,尼祿最出名的「事蹟」是火燒羅馬,以及追殺基督徒。
當時教會領袖叫信徒為在上的暴君代禱,不是要他們認同其所作所為,而是想他們忍辱負重,繼續發展其地下組織,使他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
當然,這中間也有祈求上帝改變當權者的心思意念的良好願望,那只是希望他們會有良心發現的一日。重點還是他們是在忍辱負重。
這一節常常被專制政權下的親建制教牧用來合理化其立場,在啟蒙時代以前的千多年來,這也是暴政證明本身存在的合理性的理論基礎之一。可是,大家不要忘記,整章的重點是第一句,這是說明是「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然後才是為在上者禱告。萬人者,人民也。
提摩太前書這一章講的是信徒對政權有改善施政的良好願望,或至少是忍耐,但那不代表認同其所作所為,更沒有叫牧者為一切的政權歌功頌德。為高官祈禱不是問題,那是與人為善,但是如果你連高官帶進禱告的場合當主角,在信眾當中高舉他們,而對他們直接或間接帶來的社會問題和不公義視而不見的話,那恐怕不是提摩太書的意思。
在大球場的大型祈禱會,不少政府高官都會成為被高舉吹捧的對象。他們由代禱的目標,變成了祈禱會的主角,好些曾經參加過的朋友回來說,大會對於高官和政府的讚揚,其肉麻和理所當然,令他們決定不再參與。
我不會參與這樣的祈禱會,因為我不想被代表。
這個由南非開始的運動是很有意思的,而在大球場的祈禱會,是本地其中一個,而不是唯一一個響應全球禱告日的活動。信徒在什麼地方禱告,如何禱告,是個人選擇,當中最重要的是過得到自己。
作為信徒,我會在自己的教會禱告,我會在家中與父母和太太禱告。這樣的禱告,是給天父聽的,而不是給權貴聽的,更不是用來麻醉人心的。
如果你是信徒,你有自由選擇參與什麼信仰活動,最重要的是你參與的時候不會令你覺得不安樂。我沒有教唆你參與或不參與的意圖。
延伸閱讀:
團體促教會支援弱勢明「全球禱告日」 預告踩場念「敏感」禱文 (明報)
「全球禱告日」聲明.期望聚會和平歡樂地進行 (華人基督教新聞社)
.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