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3, 2010
-
戀愛難民-pathetic的男女眾生相
一直有看王雅雋在《明報》星期日生活的專欄,看她寫的男女百態。後來專欄的內容加上其他未刊登的文字集結成書,我便跑到書局買了回家。
王雅雋寫的香港男女關係,抽離但觀察入微、冷酷而帶點諷刺。這可能是因為她本身不是香港人,加上她的社會科學背景,令她能夠從一個第三身的角度看這城的男女。
王雅雋相對於其他本地寫男女關係的作者最大的分別是,她用了訪談這「研究方法」,記錄了本地男女的事情和心態,進而作了冷靜不客氣的分析,這跟本地作者寫的「阿媽是女人」的文章,多了一份可讀性。另外,作者刻意不用「港女」、「港男」、「剩女」等流行的歸類作想當然的對號入座,而是以一貫的抽離和社科角度提供這些所謂現象的另類視角。
書中記載的,不只是男女關係,還有這個世代的香港在職青年的生活(生存)形態,以及其無奈。書中的大部份男女關係都很pathetic (我想不到中文相應而更貼切的形容詞),其實香港青年的生活也很pathetic。人們總是跳不出社會的框框,身在框中卻不懂框中的生存潛規則,又或者被框中的潛規則完全取代了自由意志。總而言之,不論是愛情、性、生活、工作,都很pathetic。
書中的一節提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什麼女性最終能夠在關係中得到好的結果?作者的答案是會像學校一樣「調教」男人的女人,調教的意思是有特別解釋,為免妨礙大家買書的興趣,詳細內容不寫了。
Comments (7)
“膠”=可笑;諷刺的可悲;觸感不真實的人工製成品。
Pathetic可以解做自憐嗎?
@Soundbird16 - 可卑
都很pathetic。
舉幾個不pathetic的,至少長毛就不pathetic,李柱銘就比長毛pathetic
最pathetic的,還是老話:
當奴。
補充: 本期最pathetic的是呂智偉先生。(以及他父母)
***
個人覺得"愛情"是15~25歲之間的事。這段時期玩得起。之後該幹什麼幹什麼。
等我去找來看看,哈哈.
@bigbrother1984 - "愛情"是15~25歲之間的事?不覺得,人成熟了,才知道「愛」是甚麼,才更懂得去愛對方、愛自己,也才有更多資源可以投入在愛情裏面、在愛人身上!如果可以找到那「對」的另一半,最好25歲前結婚,盡快生孩子,等再過幾年最好就在30歲左右開始享受愛情!
Pathetic...... 根本就是「可憐」!香港的這一代人,除了可憐,還是可憐!賺到的錢多不多,相愛的人找到了沒有,家庭融不融洽...... 都還是可憐!
@Frostig - 楊振寧,80多歲,原配老婆死了,還有第二春呢。
@bigbrother1984 - 72歲時娶了當時27歲的太太嘛!知道了,李敖說了千遍萬遍...... 你竟然當楊大教授是香港人嗎?不會吧?!
還是你覺得這種配搭下他們兩個之間是真真正正純粹的愛情?不可能啊!柏拉圖式愛情?兩個人就跟「密友」沒分別吧?都這個年幾了,跟「小妹妹」的愛情能搭得上邊?!那個女的也能想像自己將來會有「第二春」吧,很正常來說...... 如果說,女的對男的傾慕,我沒法想像他們之間這一對可以有深刻的愛情......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