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November 3, 2010

  • 我們需要怎樣的國民教育?

    我們需要怎樣的國民教育?

     

    陳樹鳴、邱兆麟、周子恩 @ 三師會  (2008年11月, 刊登於《META》)

     

     

    討論國民教育,大部份評論和建議都集中在「國民」那部份──到底是「國民」,還是「公民」?什麼是「國家」?什麼是「人民」?

    我們是教師,所以,我們想從「教育」想起。

    先講學生。七年前我們當中有人第一年教書,跟學生講起「六四」。他們呆呆地問:「其實六四是甚麼?」他不明白為何這個世界居然有人不知道甚麼叫「六四」。回到教員室,他讀他們的檔案,原來他們生於一九八九年。

    我們不想搬出香港四代人的論述,我們只希望設身處地地想一想:當我們的上一代認為共產黨好恐怖,所以千方百計要來香港的時候,當我們比較彭定康和曾蔭權誰較親民的時候;今年,我們的中一學生剛好在一九九六年出世。很自然,他們生來就是特區人。他們不懂得甚麼叫殖民地生活,你跟他們談英國殖民血淚史,簡直不合時宜。

    如果我們今天講國民教育,我們講甚麼?

    事實上,這一代的學生,背景和我們想像的有點不同。他們可能自小在國內生活,或者習慣了北上消費。事實是,我們不教,他們也懂得唸基本法的十七字真言: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因此,更值得去問的問題是,我們為甚麼格外認為今天的學生有接受國民教育的必要呢?

    一方面,有人覺得他們對國家沒有理性的懷疑和批判(事實上,這只是因為這一代學生不會對中國有甚麼特別的負面反應);但另一方面,又有人會以為他們的國家民族意識不足,只因他們承接了香港社會的政治冷感)。因此,針對國民教育的討論,我們要問的是:怎樣在這個背景下,提升一代人的國民教育?

    在這個背景下,不得不談談老師。前線老師之中,大概有不少屬於自由愛國主義者。他們認為:國家不是永遠是對的,所以她做得對,就讚;做得不好,就罵。於是,他們所希望的國民教育,其實是一套批判思考。這很容易讓人認為,他們是VALUE FREE的。 這對了一部份,因為如果老師容許學生作批判,理論上,他的結論是甚麼,老師無法絕對控制的。不過,一套有效的批判思考,是要有其立場根據的。因為當思考者要判斷是非時,他們也要按他們自己的立場,來決定他們面對的信念是否合理。所以,他們心目中的國民教育,有文人的風骨,正其正,非其非,不以外在環境而論。

    然而,這正正是很多推動國民教育的決策者所不滿足的。他們也認同獨立思考,但他們認為獨立思考加上正確價值觀的培養,就應該要得出一批「價值正確」的愛國少年。曾德成局長提倡的公民教育內容,強調開放改革三十年的經濟發展的光榮。他的邏輯很簡單:看到國家的好,大家就會更愛國。在「中國加油」的口號下,他們所想望的是熱情還是思考?而遭社會氣氛簡化掉的國民教育,是好還是壞?我們需要急進的一時之速食教育,還是可以持久的了解?

    可惜,這正正是很多從事國民教育的老師的煩惱。因為,受到自由愛國主義影響甚深的老師們,並不喜歡這一套。更何況不少老師會以為,所謂國民教育其實是一種政治手段。

    所以,難題是: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採取哪一個路線?有幾個一直以來的做法很受爭議,包括每個月的升旗禮,鼓勵學校唱國歌。顯然這是非常有效的。但這算不算硬銷?國民教育的模糊之處,在於我們總是找不到著力點。到底愛國是不是國民教育的最終價值目標?認識祖國後,學生選擇不愛國又可以嗎?如果我們接受國籍是一個人的基本身份的話。當然,這亦涉及一個對國家定義的問題:我可不可以愛國,但不愛五星旗所象徵的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政府。可惜現在關於國民教育的爭論,都達不到這種深度──他們不過止於應該如何表達所謂愛國情操。

    既然理念談不攏,問題便變回技術性安排,例如需不需要獨立分科?或者哪些學科需要加入國民教育元素等等?近來較多人談論是否應獨立成科,不再附於其他科目之中。不過大部份人還是認為不需要。主因是資源分配的問題。於是這個任務大部份落在不同的科目之上。而如果上述的路線問題是存在的話,這個討論也是有點不著邊際的。更大的問題是:上課時間長,並不代表學生真的更投入參與,更何況學生也明白學校不是一個講熱情的地方。

    一方面,我們希望加強學生對國家的了解,但另一方面,我們又明白國民教育的本質根本是「虛應故事」。其情況猶如我們一方面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另一方面卻有了標準答案(現在多叫作答方向)一樣。結果,搞國民教育的前線工作者在不知不覺間,都變成精神分裂了。

    事實上,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教育問題。近年中國經濟起飛,港澳甚至台灣都開始向內地靠攏(不單指政治經濟,連發揚香港本土文化TVB也將被內地富豪收購,明顯的傳媒整合也開始了)。不少長期對中國大陸存有質疑的香港人,包括我們那些曾經得力於殖民地教育政策的官員,肯定仍在重點定位之中。 將我們的前線經驗配合現代中國和香港的實況,你便會我們明白為何我們對現時的國民教育政策充滿憂慮。

     

      

     

    2010年補充(by kursk):

    不經不覺,寫這文章已是兩年前的事了。

    終於,國民教育「殺到埋身」,取代「公民教育」,而且是與「德育」一起教。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講明要推行這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接著便是公眾一連串疑問和憂慮。這個新科實在敏感,因為涉及「國民」的所謂「教育」,必定涉及意識形態之爭。究竟我們應該套用哪一套的國家論述?左派還是右派?社會主義還是三民主義?自由主義還是保守主義?個人還是集體?三權分立還是三權由黨指揮?這些一概不談,只談國家偉大,只求盲目崇拜,為求目的,隱惡揚善,甚至歪曲歷史,sorry,那不是教育,那是政治洗腦。

    特區政府必須要做的,就是把他們心目中想要行的計劃拿出來,讓教師、學者、民意代表作徹底的論證,才能服眾。否則,日本教師就拒唱歌頌天皇的《君之代》,與政府對簿公堂的事件未必不會在香港發生。

    又或者,咱們前線教育工作者可以考慮關上課室大門之後,(黨)八股穿腸過,正義心中留,選擇自己認為更加公正持平、合乎正義的教學內容?

     

     

    特別推介:

    頂天立地:愛國就要支持共產黨 (梁立人)

     

    延伸閱讀:

    教師可悲的春夢 (kursk)

    為虎作倀 (tommyjonk)

    我們的國際歌(2) (johnco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