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kurskhk.net)
十幾年前,我和妹妹都是「傻吓傻吓」的小學生。爸爸是基層公務員,媽媽是工人,他們的學歷不高,但很緊張我們的學業。我們住在一個十分之小的唐樓單位,兩兄妹唸的是一所普通的小學。那時候,老師和長輩總是告訴我們要勤力讀書,才有機會派到好學校。我們很努力考學能測驗,也很努力讀書,聽說學能測驗是為學校考的,而校內的成績是幫自己派位的,派位是有些隨機成分的,不過總而言之,努力讀書才有機會派到理想的學校。
我們都算是幸運,能派到兩間所謂的名校。那是不容易的,因為這小學上下午校二百多人一年只有三幾十人能派進當時的所謂名校。究竟那個派位制度有多大的隨機性,我們真的不知道,不過成績相近的同學不少都真的派進了理想的學校。進了所謂的名校之後,算是勉強追得上,在那些地方,不乏有錢同學,因為這些中學都有聯繫小學,在那裡升上來的同學,很多真的是有錢或者讀書超勁。
後來,我們都大學畢業了,安安分分做自己想做的工作。故事說到這裡。
同一時期,特區政府厲行教改,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是強力推銷直資制度。那是讓一些學校有更大的「自主權」,包括收生、學費、課程、財政安排、聘任等,同時政府仍然會提供資助。這個直資制度很受歡迎,因為名校可以用自己的goodwill (聲譽) 來招攬學生,同時又收昂貴學費,又收政府資助。簡單來說,就是把goodwill轉化成收入。收生自由了,不用參加派位制度,於是面試收生,除了要求成績好,還要家庭支援、多元智能、體藝皆能才收。昂貴學費加上上述要求,結果就是家庭富裕的學生最有機會考進名校。
你可能會問,基層學生不是也有機會考進去,也有機會得到學費減免嗎?
直資名校的門檻,學費貴只是其中之一。對於家境沒那麼優勝的學生和家長,還有很多很多門檻,包括那些報名程序、面試要求、課外活動要求等等。要一個基層家長攪得掂那麼多東西,已經是一個門檻。除此之外,轉了直資之後,這些學校更加貴族化,很多基層家庭望而生畏,那已經是一個制度化了的過濾器。
一直以為助學金制度還會在某個程度上幫助到成績好的學生,也以為政府會有監察的。誰知審計報告一出,很不少學校根本就沒有充分利用助學金,甚至有學校沒有用過。那是因為沒有人報名,還是門檻過高,抑或他們看那些申請者不上眼?這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審計報告發現不少直資學校經過短短十年八載,已經 富.可.敵.國。最出奇的,是他們還可以因為預算的「錯誤」而加學費。這些學校的財富已經多至超乎想像的地步,錢多了,自然可以買物業做宿舍、可以炒股票、可以把學校變成準國際學校、可以把校舍建得像大學一樣。不要忘記,他們仍然是收政府資助的。這些學校都已發展成小王國,教育局無心又無能節制監管,變成中上層階級的私人俱樂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一年前的基督教臻美黃乾亨小學暨初中學校的亂局只是冰山一角,在監管不力、指引不清的情況下,換了是誰來辦學,結果也會跟現在一樣,造成一個又一個的獨立王國。不過,財政問題要解決不難,看現在的情況,政府和立法會大概會很快大力加強監管(例如可能成立法定監督機構或者新的官僚體系),是次審計風暴揭發的問題應該不難控制。不過真真正正的問題不在財政,而在這個整個制度本身正在有系統地製造階級世襲,阻礙社會流動。
有人會說,沒有人迫你報直資名校,你大可以參加派位去那些官立和津貼名校。問題是大部份的傳統津貼名校都變了直資,在派位機制中僅存的官津名校的學額便更加僧多粥少,這是個零和遊戲啊!那些以為基層學生沒有受影響的言論,其實和「何不食肉靡」分別不大。
今時今日,如果我和妹妹是小學生,生於基層,沒有什麼省鏡的portfolio,也沒有懂得訓練孩子面試的家長,我們能有的機會肯定比以前少。說到這裡,我們應該回到一個老問題,就是教育制度的目標應該是什麼...
是名為「更靈活運用資源」之名,用公帑直接資助中上層家庭的學生入讀名校?
還是以最低的門檻讓所有學生不論貧富,有機會通過努力讀書入讀他們理想的學校,得到階級流動的機會?
如果你問我這個制度應該怎樣改,我會建議政府收回直資學校的部份學額,以成績分配給派位制度內的學生,這有點像私人參建居屋,部份單位要交給政府分配給有需要的人一樣。這很合理,因為政府仍然是為這些學校提供大筆資助的。
我說這些話不是因為酸葡萄,如果我有子女,我也有能力把他們送進這些直資學校。可是作為一個過來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實在看不過眼。我深信教育係不應該只為某個階級服務,而係應該為這個社會的所有人服務。
後記:
1. (28.12.2012) 看著家妹的母校早就轉了直資、太太的母校趕尾班車轉制,很多朋友的母校華仁書院堅持不轉,感觸良多。關於直資的問題,過往我寫過很多篇了。也許很多人會不同意或者不明白我的觀點,但我相信至少有些很有心的辦學團體和教育同工,是和我持相近看法的。
我曾經在不同場合跟姓唐的和姓梁的痛陳這制度的問題,前者好像聽不明我說什麼,後者就講了一大堆好像很好聽但實際上說了好像沒說的回應。跟他們談當然是一點用處也沒有,我也不可能天真得以為會有用,但我們可以怎樣?社會似乎也不太明白當中的問題所在。
我在《給未來特首的信》裡面的那封信(全文連結),開首提到的也是直資制度問題,再引申到香港的階級矛盾問題。我能說的全都說了,希望能引發大家思考這個問題。
2. (29.12.2012) 有朋友認為把部份直資學額撥作統一派位的建議太守舊,那等於認同直資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其實我的建議是考慮到直資這個潘朵拉盒子打開了之後,把制度完全取消的阻力已經大得難以想像,才會提出這個折衝方案,盡量減輕傷害。我的基本立場是,這個制度根本從一開始就不應存在(感謝董建華、梁錦松、羅范椒芬等人)。長遠來說,直資制度還是應該大改,令它重回促進社會流動、減輕階級矛盾的正軌。
延伸閱讀:
教育「市場」 官僚「滯後」(龐永欣)
作者是直資學校前校長,這一篇非常值得閱讀
直資學校違規是誰之過?(都是那些日子)
挑名校直資化(Michael Mo)
有關縮班爭議及直資風波(tommyjonk)
給特首的信:直資與社會矛盾 (kursk. 2012.12.28後加)
相關報導:
77直資校僅1清白 問題學校全曝光 男拔涉低估盈餘申加費(明報)
NOW新聞-世襲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