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2013年4月14日明報,本文曾作少量修改)
編按﹕今年文憑試通識科考試問「六四」與「拉布」嚇怕學生,有學生答題後揣摩評卷人心意,怕答案因不親政府而失分,事件上了報紙頭條。
通識科應該問政治嗎?
通識考政治,有什麼社會意義?
-------------------------------------------------------------------------------------
通常通識試卷涉及本地政治的題目最多人討論,例如二○一二年練習卷的「唐英年評八十後」、二○一二正式考試的「香港政黨×政府施政效能」。今年通識卷一出了一題「拉布」,卷二出了一題「港人國民身分認同」,當然也是城中議論焦點。
不知為什麼,每當有題目涉及具爭議性或某些人覺得敏感的政治題材,就會有考生說「不識答」或「擔心作答立場」,而傳媒又喜歡報道。可能有些學生以為考評局已經河蟹,所以不談政治,也有可能他們本身「討厭政治」,所以不想留意。
其實通識科的課程指引說得很清楚,香港的政治參與、法治和身分認同佔「今日香港」單元不少的比例。考生迴避政治議題、對重要的政治新聞無知,其實代表他們未準備好進場考試。
回冲效應:不能再迴避政治
關於「拉布」和「國民身分認同」的兩條題目的分析,已經有很多人寫過。通識考試對香港社會的意義,似乎比較少人討論,我希望本文能作為討論提供材料,收拋磚引玉之效。
受過學院訓練的教師對於評核的「回冲效應(Backwash Effect)」應該不會陌生,那是指評核(例如考試)的內容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模式,用一般人的說法是「考試考乜,我就讀乜」。設計合宜的考評方式,能產生正面的回冲效應,鼓勵學生作有意義的學習。相反,負面回冲效應會令學生學習方式出現問題,最常見的例子是只操練考試技巧,對學科內容不求甚解的學習方式。
通識考試內容備受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題目方向產生的回冲效應不止在學科表現,而且會影響學生對社會政治議題的認知方式。考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特別留意那些他們認為會用作試題的議題,經歷過練習卷和二○一二至一三兩屆考試,學生應該會明白,政治議題是不能迴避的題材。
通識「今日香港」單元,過半內容跟政治有關,那是因為政治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個公民就算如何討厭政治,政治也跟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由小中大學學額分配,到日常衣食住行,乃至人權法治保障,都與政治有關。為了考試也好、當作學習一部分也好,學生無論如何也會多留意時事議題,多問有關這些議題的What, Why, How等問題,相對於很多平日完全不理政治的香港人,這些學生其實已經進步得多了。對於反民主的統治者來說,會問問題的公民最難欺騙。
偽持平新一代?
不過,即使考試令學子留意時事議題,也有很多人擔心課程內容和考試會製造「偽持平」新一代。所謂偽持平,即是覺得什麼事情兩方都有道理,不同持份者(stakeholders)有不同立場無可厚非,我們要尊重包容不同的立場,結果就是沒有立場。本來能作多角度思考、尊重多元意見是好事,不過當持平變成思考惰性,即使是涉及核心價值的問題也懶得作判斷的話,那就是偽持平了。舉個例子,二次大戰時,納粹有其立場和局限、猶太人也有其問題,屠殺只是無可奈何的出路,這種想法無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價值,就是偽持平。同樣的邏輯,最常見於為六四屠殺和中共打壓人權辯護的人身上。
回答拉布題 - 重點:是損害還是維護市民利益
通識考試中的具爭議性議題,很多時候會問學生是否同意╱多大程度上同意,以「拉布」那題為例,問題要求考生解釋「立法會內的拉布有否損害香港市民利益」,而試題提供的資料有反對拉布和支持拉布的內容,於是有些人會擔心那是鼓勵學生認為支持和反對拉布都有道理,助長偽持平的想法。其實,拉布具爭議性的地方,是連泛民政黨也不是完全支持(例如民主黨),要求學生判斷拉布有否損害市民利益,程度一般的學生可能會答「東張西望」式的答案,即是不深究什麼是「市民利益」,只論及拉布造成的時間成本的話,不是高手文章,自然不會高分。高手文章,應能深入討論拉布是損害還是維護市民利益,而利益不只是那些行政開支和其他議案押後的成本,還有被反對議案通過帶來的損害。
揣摩上意?
關於通識科考試的另一個迷思,是試題會否鼓勵學生在某些人認為敏感的問題上揣摩上意,自我審查。例如在「拉布」那題,有考生擔心支持拉布會否影響分數;國民身分認同那一題,又有考生擔心提及資料中那六四燭光晚會的時候,說得不夠和諧會影響分數。這種憂慮是否成立,其實是視乎評分機制是否完善。現在的評分機制下,評卷員會根據考評局提供的評卷參考和樣本,去判斷文章高低,而每份卷會由兩名評卷員評分,如果兩者評分差距大,便由第三名評卷員再評(二○一二年的通識考試,約一成的試卷需要由第三名評卷員評核#)。另外,因為被評的試卷裏會加入隱藏的樣本,以檢查評卷員評分是否偏離標準,偏差太大的評卷員會被再培訓。在這種安排下,評卷員為免被再培訓,通常會考慮考評局標準和另一評卷員的評分,如果文章寫得好的話,即使評卷員十分不同意文章的政治立場,也很難因而扣分。
至於那些針對不和諧答案的陰謀論,其實很難成立。因為考評局一次過處理七萬多份通識答卷,即是總共有十四萬次以上的評卷次數,要在如此龐大的樣本數量裏針對某種意識形態的考生的話,便要先控制數以千計的評卷員,而且確保沒有人會泄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况且,考生是可以買回自己的試卷的,萬一真的出現很離譜的評分,那將會是傳媒報道的好題材。
不忘教育理念 建構民主社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教育界開始注重社會再建構主義(Social Reconstructivism)教育理念,那是對於戰時法西斯主義對人類造成的災難的反應,社會再建構主義講求的是以教育改良社會,促進人權、法治、公義等普世價值,例如去納粹教育、去種族主義教育、民主教育等,這種教育理念在由專制或半專制社會過渡至健全民主社會的地方尤其獲得重視。要讓新一代擁有健全民主社會應有的公民意識,公民教育(不是上年幾乎實施的那種國民教育)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習慣留意社會大事、習慣思考問題、習慣以理據支持自己的觀點。
在現在的教育場景,不迴避政治議題的通識科,是最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一科。香港仍在民主化的路上,雖然舉步維艱——無數人爭相以違反常識、似是而非的論點欺壓大眾,務求阻止民主化。現在的通識科,當然不是完美的,由課程內容到評卷方式仍有改善的空間*,不過,現在大家看到的試題,至少沒有迴避政治議題,也沒有河蟹味道,它於改良香港社會的公民質素有着難以估計的作用。我比較擔心的是,將來的試題會不會因為某種壓力而避重就輕?雖然現在沒有,但在現在高度自治有如風中之燭的香港,那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的(現任考評局主席陳仲尼為統戰組織全國青聯副主席,前任主席是大家很熟悉的吳克儉),所以,每次通識考試,大家都拿着放大鏡來討論,絕對是好事。那有助促進科目的改良,讓其發揮建構民主社會的教育功能。我相信這不只是很多通識科同業的理想,而是所有渴求民主的香港人的理想。

註:
# 明報 二○一二年七月七日
*現時評卷制度的其中一個問題,是評卷員為了不會因為分數與主流偏差而被再培訓,所以評分會傾向保守,於是對於立論清晰、條理分明的文章特別偏好,怪論或寫作手法偏鋒的文章未必會得到高分。
早年接受評卷培訓的時候,對此頗有感受。
(利申:我不是應屆評卷員)。
有關評卷制度的問題,九龍華仁書院校長陳岡博士,在另一份報章的文章《通識科「六四」一題 引發評卷問題爭議》有深入的分析。
文 庫斯克
編輯 蔡曉彤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