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8, 2013

  • 搬家、搬書

    新書的工夫差不多完成,接著是搬家和準備小女出世。

    本來因為寫blog剛好十年,打算做一些回顧,點知xanga宣佈可能結束,於是又多件事忙,就是召集xangans和準備替blog搬家。

    在現實世界的搬家計劃因為沒有期而提早,於是blog搬家要推遲些少。家中有不少值得送走的東西,會把它們送給做基層工作的朋友。

    太太的摺單車,本來想在網上問問有沒有人有興趣要,不過我思想了很久,還是決定找天把它賣給單車舖(就算冇錢都俾佢地)。因為我覺得把單車送人,心理上有很大的壓力。如果單車舖把單車拆散或者再賣出去,那種心理壓力便沒有了。

    另外,已經裝了六箱書。書我是不送人的,每次搬屋,我會把少數不值得保留的書丟掉,因為那些書不好意思送給人。我希望那七八箱書會一直跟著我們,因為那是給女兒將來看的,雖然我猜戰爭史的書她不會看,她大概會有興趣看太太收藏英文小說吧。

June 4, 2013

  • Xanga驀然回首 (1)

    Xanga有可能結束,不少朋友都寫了他們的Xanga回憶。我也來湊湊熱鬧。

     

    我的username是Kursk

    早在2002年,我已經開了一個Blogger.com戶口,不過那時不太明白什麼是寫blog,所以戶口一直放在一邊。

    我在blogspot登記的名字是Kursk,中文就是庫斯克,那是一個俄羅斯地名。跟很多網民一樣,通常改名都是怪怪的。用Kursk這個名字,其實是出於直覺。自小便喜歡讀二次大戰歷史,有讀二戰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庫斯克會戰這場經典戰役。登記的時候直覺上用了這個名字,相信是因為在戰棋遊戲裡面,Kursk是一個重要的地方,所以入了腦,而且Kursk只有五個字母,輸入方便。最重要的是,在那時候,這個名字在什麼地方也登記到。(後來,間中會收到Kursk的居民的訊息,問我為什麼用他們的城市做username)

    2003年6月,當時還是學生的妹妹開了個Xanga戶口,我見似乎頗方便,於是又開一個跟她聯絡,也用來寫點日記和短文。其實在開Xanga戶口之前,我有一個Geocities戶口,也是用來貼文章的。開了Xanga戶口之後,貼文方便得多,於是就開始每天都寫點東西。

     

    開始:2003年

    我在Xanga的第一篇正經的文章是寫小津安二郎《東京物語》的,第二篇是介紹《跳躍大搜查線》,第三篇是介紹張虹的直接電影《中學》,那時候是我最喜歡看電影的時候。

    不久之後,就是03七一。還記得遊行回來之後,我在xanga上寫道:

    遊行完了,人人照樣上班上學,生活如常。有人說十分興奮,因為這次大家很團結,一起見證了歷史。

    但我一點也不興奮,雖然跟五十萬人一起喊「下台」是很痛快的事,但是,好像跟暗戀多年的人共渡一宵,一覺醒來,各自回到自己的世界,互不相干,那種空虛和失落,叫人良久不能舒懷。

    我想,如果那天有什麼差池,會不會引發大規模民眾運動?不用多,十分一人已足夠-堅持對話,要求政改,要求引咎下台。當然,以香港人的性格,大規模民眾運動不可能,香港人也沒有二二八或光州事件那種見骨的傷口。小規模運動,立刻會被噴胡椒,然後再被指責為攪事份子。我們還是不能如葉劉所說「壯闊波瀾」的大幹一場革命。祇希望半保皇投機份子看風駛𢃇,跟民主派一起作一些順民意的修訂;更希望大家不要太善忘,在今年區會和明年立會選舉中想起保皇黨人的咀臉,和平地演變出我們的生天。

    香港人啊,不要祇回味那一夜溫存,要爭取一生一世的幸福。情人要嫁人了,還伏在床上幻想什麼?

    那種看著人群散去,沒有變天的失落感,原來一直都在。這種質疑,近幾年才成氣候。佔領中環,大概就是在回應這種思潮。

    七一之後,我辭職去了唸書,唸書期間參與了一場助選行動。那時我在Xanga上寫的不少是生活所見所聞,但因為正在助選,很多所見所聞就是政治議題。那次選舉之後,我寫的東西愈來愈多是政治。

    往後的一兩年,,Xanga上的記事主要圍繞生活見聞,例如接觸過的電影、音樂、話劇、書本等,有時也會講下工作,或者生活無聊事。

    最初的Xanga有subscribe功能,最初sub的都是我認識的人,接著就是他們的朋友,然後來他們的朋友的朋友。就是這樣,我在Xanga上認識了一個奇人,他叫史兄。關於史兄的事跡,待一會兒再談。

    那時候Xanga愈來愈流行,於是Xanga上的人開始出現交流,有時是我去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Xanga搭訕,有時是別人來搭訕,有時候是我去挑別人機,有時候是別人來挑我機,結果大家就成了朋友。

     

    2005年:神秘社團The Hong Kong Originals

    Xanga有一個頗有趣的功能叫blogring,就好像現在FB的group一樣。絕大部份的blogring都是一個大群體,人們加入是貪得意或者希望交個朋友。不過有些blogring就是像社團一樣有組織的,這種社團我有幸遇上了其中一個,那就是原人圈,英文名叫The Hong Kong Originals(HKO)。話說2005年的某天,有人叫我加入一個叫HKO的blogring,我已經找不到線索究竟是誰踢我入會的(似乎是史兄)。我只知道這個HKO背後有一個神秘人KyKykyky,我們都叫「他」做教主。教主和他的近身助手會找有寫作慾的人入會,於是我就入了會。在這個邪惡的blogring,我認識了很多奇人異士,那時候,我們都很會寫文,正經題材、愛情故事、甜故、鬧女友的、鬧男友的,什麼也寫。對於我來說,HKO就是我的Dead Poet Society。

    至於教主,直到現在我們絕大部份人都不知道「他」是誰,我一直覺得教主有可能是HKO成員之中的任何一人(最大嫌疑的當然是當教主信差的近身助手),也可能是一個身份特殊不能曝光的猛人(例如是張震遠)。當大家開始熟絡,便有人提議不如出來吃飯,於是我們就食了第一餐飯,用現在的說法,叫做網聚。

    那餐飯的意義有三,第一是除了教主之外,大家終於現真身,史兄在那裡認識了他的責任編輯,第二是大家都覺得傾得埋,聚會可以變本加厲,成為現實世界中的朋友,第三,是原來我們當中有一位知名主播。我很記得那一刻,在坐所有男性朋友都眼前一亮,流露出感動的目光。整件事一點也不狗公,大家是真心覺得眼前一亮。n年之後,主播結婚生仔,我們還會記得那個場面。

    這個HKO什麼人也有,財經、新聞、醫護、教育、文化、學術、行政管理、廣告、展覽、學生,好像功能組別一樣。上年,我們覺得Xanga太靜了,而Facebook配合網上媒體平台的模式似乎可行,於是把HKO分拆上市。就是這個 http://www.hkoriginals.hk/了。

    Xanga開始流行的同時,Blog這個概念也開始流行,那時候還未有Facebook,於是blogs擔當了社交媒體的功能,人們在blogspot, wordpress, mysinablog, Yahoo! Blog這些地方寫東西,短的就好像現在FB status那樣,長的就是正正經經寫幾百至一千字的散文。寫blog的人叫做blogger。後來,會自稱blogger的人開始互相交流,於是形成了blogosphere。

     

    2006年:都是因為巴士阿叔

    Blogosphere其實是一個個不同的圈子,大圍的圈子不時有交流、有論戰,也會在一些時候一起就某些事件表達意見,例如天星、皇后事件。小一點的圈子,有的以平台劃分,例如mysinablog、yahoo!blog、xanga之類,有的以種類劃分,例如飲食、I.T.產品、美容等。現在大家會在美容產品廣告上見到的beauty bloggers,就是來自這個美容圈子的。曾經有段時間,大家會研究究竟寫blog能否帶來像樣的收入,聽說只有beauty bloggers可以做得到。(利申,我寫blog是零收入的)

    Xanga跟blogosphere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在一般人眼中,Xanga只是中學生打日記的地方,不是寫blog。當然,這只是印象。什麼是blog其實視乎是否認真寫字。很少自稱blogger的人是來自Xanga世界的,我想我可能是少數之一。印象中我開始跟外邊的bloggers交流,是因為2006年的巴士阿叔。那時我寫了幾篇長文講網絡現象,例如網絡傳播、公審、起底的正負面作用,也在其他blogs留言討論這題目,結果就開始認識不同的bloggers,辯論交流的過程,學到不少東西,擴闊了眼界。

    我自稱blogger,就是在這時候開始。

    [待續]

June 3, 2013

  • 悼念不悼念,這不是一個問題

    今年六四,問題特別多。關於這一年的六四問題,之前已經寫過了,不過因為事態變化快得匪夷所思,所以我有幾點補充。

     

    支聯會梅菲定律式災難

    今年五月中,當支聯會宣佈悼念活動安排的時候,提出「愛國愛民,香港精神」這口號,引來很多迴響。事態變化之快、民間反響之大,相信遠遠超出支聯會預計。 

    翻查網上資料,原來這個口號早在三月的支聯會通訊已經提及,而且有頗詳細的解說。 

    根據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的說法,他們提出這口號,其中一個目的是「以我們的「愛國愛民」標準反制當權者,以奪回民間話語權。」從良善的出發點看,我想支聯會領導層提出這口號的原意是好的,在他們心目中,愛國和愛(人)民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近年「愛國」一詞已經變成很多港人眼中的貶義詞。當口號被批評的時候,他們的說法是這口號源自89年的一款T恤,不是今時今日才有的。這個解釋其實沒有對準焦點,而且更加顯得跟時代脫節。看報紙刊登那24年前的照片,當中包括司徒華在內的支聯會的帶頭人物。那張相裡面穿著口號T恤的帶頭人物,今時今日還是支聯會骨幹。那張相給人的感覺是,24年來都是他們,口號也是24年前的,當人們批評口號跟時代脫節的時候,他們的回應似乎更加強了這個說法。 

    最初人們反對口號,從支聯會領導層反應看,他們大概認為那只是千禧世代(主要是80-90年代出生的一代)加上本土派的攻擊。他們想不到的是,連《蘋果》李怡也在社論批評他們,不過那還不是最大打擊。他們怎樣想不到,連天安門母親代表人物丁子霖也指使用那口號愚蠢。事情發展至此,支聯會不可能把批評當作是千禧世代和本土派的攻擊了。 

    對於支聯會來說,最致命的一擊是常委徐漢光在email中「引述」支聯會常委會議中有人指責她「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說法。這個近乎侮辱的指責曝光之後,本來已經處於輿論弱勢的支聯會,形象跌至谷底,所以主席李卓仁才公開表示不使用那口號。如此梅菲定律式的公關災難,其實是他們作風的結果。

     

    愛國問題 

    其實關於愛國的問題,我在前文已經討論過,不過在閱讀了不同的論者的說法之後,有兩點想補充。首先,「愛國」這個概念,有些人會認為是美德,但在香港這個社會,會高舉愛國大旗(例如用來做口號和橫額大字),則不是人人受落。有一種說法是香港很多人心裡是有那種廣義的愛國心,希望見到民主自由富強的中國,而不是愛中共政權。這個說法沒有錯,但那不代表人們不抗拒高調表態聲稱自己愛國。對於很多上一輩來說,高調表態愛國,令他們想起文革十年浩劫和令香港土共變成過街老鼠的六七暴動,雖然大部份人都知道愛國不等於愛共產黨,但那些假愛國之名害人家破人亡的政治運動還記憶猶新。至於新世代來說,「愛國」其實已經沒有上一代那種抗戰時期「中國不能亡」的意義。近年中國整個國體在各方面的形象低處未算低,加上中港加速融合造成的衝突,以及中共政權每每以「愛國」之名對香港實行專政,這都令「愛國」一詞在新世代心目中變成貶義詞。 

    在這高壓政治氣氛之下,「愛國」不是話語權誰屬的問題,而是這概念已經變質。 

    在現今香港的語境下,一講到「愛國」,很多人只想起中共定義的愛國,即是那種不能質疑共產黨絕對領導的愛國。過去十年,大量學生交流活動、統戰活動、學校課程,都是以愛國包裝進行。2008年汶川地震加上北京奧運,愛國情緒被中共收編,對於中國人權的批評都被抹黑成不愛國,當年中共全面發動本地傳媒以「愛國論」攻勢李柱銘,香港多少人因為沉醉在那種官方愛國情緒中而視而不見。最近兩年,行政長官必須「愛國愛港」甚至成了中共推行伊朗式假普選的理由。

     

    話語權問題

    上年政府要強推國民教育,教的就是官方的「愛國」思想,那時候社會普遍反對政府提出的國民教育課程,而不是要求像支聯會那樣奪回話語權,是因為社會不相信在政府的壓倒性資源和制度優勢之下,愛國的話語權可以奪回。 

    當愛國這個概念植根於尋常百姓家之後,那種「為了中國好」的情懷就很容易變成中共的統戰工具。以愛國為統戰手段是中共的慣用手法,由60至80年代,香港無數愛國青年被中共統戰,由60年代的工人及學生、70年代大學國粹派,到80年代民主回歸派都是如此。到了2010年政改,根據司徒華回憶錄,進行密室談判,接受假民主方案,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司徒華接受了中共統戰。經過這麼多教訓,我們還應該相信奪回「愛國」話語權這回事嗎?(不得不提的是,其實民主回歸派和往後接受密室談判的一派,或多或少是同一批人) 

    就算退一萬步,假設跟中共爭奪愛國話語權是對的話,那麼這一次事件裡面,支聯會是否做得成功呢?答案很明顯。也許是論者孤陋寡聞,支聯會在3月份的通訊已經花了大篇幅解說他們的口號理念,可是香港好像沒幾多人留意到。似乎支聯會在傳訊工作方面仍有進步空間。 

     

    叔叔教年輕人愛國

    王慧麟撰文指,每一代人都有那一代的群眾運動,例60至70年代出生的人,六四可能是他們最深刻的運動,可是對於80年代或以後出生的一代,七一,甚至反高鐵、反國教才是他們心目中的群眾運動。七一、反高鐵、反國教,用現在的說法,都是本土的群眾運動。可能有人會問,那麼為什麼近年多了那麼多年輕一輩參加燭光晚會?我和我的教師朋友,一直有接觸不同學校的學生,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年輕一代對於不公義、對於人權自由的打壓「睇唔過眼」──丁子霖、譚作人、劉曉波、趙連海、艾未未等維權人士(還未計上年六四之後才被殺的李旺陽),以至無數上訪者和強拆戶被打壓,激發了年輕一輩的義憤,也令他們把中共暴政和六四鎮壓聯繫起來,參與六四悼念活動成了他們對暴政表達不滿的方式。為什麼參與六四晚會,而不是七一遊行是表達對暴政不滿的方式?這是因為六四的矛頭直接指向中共,而六四的重點是悼念六四和其他被中共殘害的人,參與是一種表態方式。他們不是出於什麼愛國不愛國,而是一種對於人權、法治、生命、尊嚴的尊重的表態。 

    當支聯會打算用「愛國愛民」的口號來「教育」港人的時候,年輕一輩會有什麼感覺?他們會乖乖的來維園接受叔叔的愛國教育嗎?當他們聯想到來表態的時候,會被標籤為愛國愛民的時候,整件事變得陳腐起來──他們來追求普世價值,而你們就把悼念變成愛國活動... 大家不要忘記,他們上年才剛剛普遍支持過一場反對愛國教育的運動,迫使政府讓步。 

    當然,有人會問,為什麼他們特別關心漢人,而不是藏人、維吾爾人、巴勒斯坦人、埃及人?不能否認這是因為大家有相類似的文化,比較容易產生同理心,而且地理上比較接近,這些事件的曝光機會最多。 

    你也可能會問,年輕人為什麼覺得「睇唔過眼」就來表態?這一代天天在社交媒體活動小時,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接觸到與普世價值/人文精神有關的東西,不是上一輩能夠想像的。舉個例子,上一輩唸中學的時候,會不會像現在的大中學生一樣關心動物權益、馬來西亞/美國/台灣選舉、茉莉革命、同志平權、基督教左右翼論爭、反企業霸權、巴基斯坦少女被槍擊、印度強姦案? 

    或者很多人不同意,我的看法是對生命、公義、人權的追求,才是不同世代,甚至政治光譜的市民參與六四的最大公因數。 

     

    悼念不悼念

    至於所謂的「本土」問題,其實不用多談。現在即使是最擁抱城邦派本土論述的政團,也會參與悼念。當然,是否悼念、如何悼念是每個人自由。有不同意見者認為應該以其他方式悼念,不用對其口誅筆伐,正如任何人也沒資格批判到維園悼念的人一樣。 

    有一個說法是,支聯會壟斷悼念、把利用六四作政治資產、固步自封,所以不再支持。我也認為支聯會的大佬文化、師長心態、保守作風是有值得批評的地方,而且往往令人大開眼界,但他們的問題比起悼念六四的重要性,執輕執重大家心裡有數。 

    現在還有一種批評的意見,指每年六四「哭喪」,成了港人令自己感覺良好的贖罪劵,根本沒有實質作用,反而會消耗民氣,所以不應悼念。其實這些定期進行的集會儀式,不是香港獨有,例如阿根廷的五月廣場母親、東德的和平祈禱會,這些看似沒有什麼實質效果的行動,作用不是立即影響政治形勢,而是作為一個道德感召,提醒人們這個世界還有一些高尚的道德價值值得堅持。每年有十幾萬人走在一起悼念,真的沒有作用?二十四年來,只有香港有如此大規模悼念。這個場面,每年都有不同地方的媒體報導,這代表了全世界都因為我們的行動而記得這場屠殺。這種以人數取得世界媒體曝光的做法,其實跟所有遊行集會一樣。

    也有一個論點說六四悼念已經影響不了中國大陸。這是真的嗎?的確,大陸資訊封閉加上愚民教育,很多人真的不知道六四,也不明白獨裁的可惡,甚至有的人真的被洗腦到擁護殺人暴政。可是,在資訊比較發達的地區,人們還是會接收到不同程度的港、台資訊,這些地區接二連三出現大規模議題式抗爭行動(例如反PX化工廠、保衛粵語、反強拆),與香港和台灣的資訊不無關係。從大陸的網上資訊可見,每年六四和七一,已經成了大陸青年人來港旅遊的觀察項目之一,這些看似無用的行動,最後會造成什麼蝴蝶效應,有誰說得準?

    上年五月,全香港看到有線新聞訪問李旺陽,講述他如何因為參與八九民運而被長期監禁和迫害,令他變成失明和肢體殘障,六月,所有人都看到他被吊死的畫面。他在訪問時說過,為了民主,死也不怕。一語成讖,捱過多年迫害,他被這個政權殺死了。這件事提醒所有人,八九民運不是歷史,它是一場未完的抗爭。 

    每年六四,我還是要舉起燭光,去悼念李旺陽和所有因為追求民主公義而死去的人。如果主辦單位有什麼不妥善的地方,還是必須嚴正指出,就好像今次一樣,最初大家也未必想到支聯會領導層會肯接受別人意見的,大家不妨以今次的公關災難為契機,探討悼念六四如何深化為進一步的民主運動。

    本土爭取民主的運動,必須改變以往「和平散去」的模式,那究竟應該是佔中還是什麼模式,有點離題,那會在將來的文章再討論。

     

     

     

    延伸閱讀:

    王慧麟-- 維園燭光 告別中國

    //這些意識形態之對立與罵戰,對民主派前輩而言,是一件火星的事情。因此,當「愛國愛民、香港精神」的口號惹起了紛爭,他們確實破頭,因為他們不理解或不知道,原來年輕人的主體意識已經爆晒燈,也不理解年輕人在網絡世界上的討論,已經去到何等程度。兩個世代,出現另類的「數碼區隔」。所以,當有青年朋友提到,六四事件是否應該有本土視角的時候,民主派前輩怔了一怔,因為他們腦裏面,還是認為六四是一場愛國民主運動,是一場在香港之中國人,參與的中國民主運動,為什麼要有本土視角?//

     

    kursk-- 不要再喊平反六四了

    //當我們見到有人故事殺害無辜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他道歉了事?現在部分有份下令殺人的前中央領導人和大部份執行屠殺命令的軍官還在生啊,我們要求平反來幹什麼?明明那是必須追究的法律和政治責任!所謂的法律責任,就是把涉案的人送上法庭受審;所謂的政治責任,就是追究那導致屠殺的專權制度,還有聲討那侵犯人權的國家機器。//

     

     

    kursk-- 我不是因為愛國而悼念六四

    //更甚者是口號把肉麻的「愛國愛民」和香港精神掛勾,那更加是犯了「五四精神是尊重與包容」的錯誤。香港精神這個說法是個敏感題目,胡亂佔用很容易造成反感,香港精神通常是指那些奮發向上、堅毅不屈的美德,又或者是對普世價值的追求,至於愛國是不是香港精神,相信有很大爭議。支聯會想建構「愛國是香港精神」這說法,需要長時間作宣傳推廣,而不是無端爆出這個口號。//

     

June 2, 2013

  • Xanga社群互助小組(FB Group)

    如果你是xanga用戶(尤其是本來在xanga上已經add了我做朋友的),有興趣交個朋友的話,請來Facebook加我為朋友吧( facebook.com/kursk1943 ),加我的時候請注明你的Xanga username。

    另外,我和幾位朋友在FB建立了一個「Xanga社群互助小組」,分享關於xanga的回憶,以及bakcup及Plan B的資訊。大家有興趣請加入

    有朋友問這個group有什麼陰謀。其實沒有什麼陰謀,我出真樣見大家,用了xanga十年,肯定不會spam大家。我也不是為xanga那邊做事的(事實上我嚐試從不同渠道聯絡他們,不過仍未有回音)。攪這個group其實是有幾件事想做:

    1. 召集xanga朋友,在這段可能是臨別秋波的日子,大家當是告別又好,互相照應又好,可以有個地方揮揮手,交個朋友。
    2. 分享一下不同的backup心得和plan B方案 - xanga提供的archive實在不行...
    3. 這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讓大家分享一下一些有關xanga這平台的回憶,例如打xanga的習慣、一些大事件、經典文章、奇人異士等。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把這些回憶在公開的平台上再跟全世界分享。

     


    (圖:Relaunch Xanga籌款網頁)

June 1, 2013

  • 籌錢給Xanga重新上路

     

    這篇文章有幾個目的:

    1. 簡單版夾錢籌旗FAQ
    2. 對於FAQ的個人補充
    3. 當為這個曾經很多人用的平台寫一個回顧
    4. 宣傳原人圈(http://www.hkoriginals.hk/)
    5. 測試hkblog的編輯的氣量
    6. 叫xanga的朋友來facebook相認

     

    Xanga的故事

    曾幾何時,Xanga是很多人用來寫blog或者寫日記的平台,那時候還未有facebook,於是xanga成了很多人每日update近況和留意傾計的社交平台。當blogging成為潮流的時候,很多人會說自己「寫xanga」,代表用xanga寫日記式紀錄,最高鋒的時候,香港至少有30萬xanga用戶,由此可見Xanga當時的普及程度。

    因為xanga多中學生用,所以xanga給人的印象是中學雞寫日記。因為這個緣故,通常認真寫blog的人大都不會用xanga作發佈平台。當然,這個世界總有例外。我在10年前開了xanga,開始了寫blog。中間有想過轉平台,不過因為用得太久,捨不得那裡的朋友,而且export大量文章十分困難,所以還是留在xanga。現在我的URL是 http://www.kurskhk.net,那是透過xanga租用的,儲存的平台仍然是xanga。不離開xanga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Facebook普及,blog成了文庫,真正的戰場和交流都轉移到Facebook,所以用xanga、wordporess,還是blogspot做平台也沒所謂了。

    幾年前,xanga推出了一個叫hkblog.xanga.com的平台,取得用戶授權後,由編輯轉載xanga上的文章,也接受投稿,就好像現在的主場新聞和輔仁媒體一樣。這個網站起初是有點聲勢的,那裡的人流不少,每篇文章的點擊數字動輒過萬。這平台早年有不少人願意投稿,算是有聲有色。不過,始終xanga稿源有限,而且編輯要求不高,不時會出現潮文,讀者人數一直流失,結果令hkblog失去了人流。到了Facebook普及之後,他們沒有在這新興平台上經營讀者社群,結果人流更少。

    Xanga上還是有不少認真寫作的人,例如我所屬的blogring「原人圈」,裡頭臥虎藏龍,有記者、作家、行政人員、財經專家、廣告人、教師、醫護人員。上年我們覺得是時候一起做一個平台,於是走出xanga,自己架了一個blog,叫做 http://www.hkoriginals.hk ,認識了這班奇人異士,是我寫blog多年的最大收獲,沒有xanga,就沒有原人圈,沒有原人圈,就沒有庫斯克。

    幾年前跟xanga的CTO Dan Huddle見過面,他談到他們的發展計劃,那時候我的感覺是他們不是沒有想辦法改良服務和增加收入,例如改良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SEO)、增設編輯建立內容平台等,只是這些改良已經沒法帶來增長了。那一年,正正是Facebook開始有人認識的時候。Facebook流行之後,xanga愈來愈靜,看它的更新和debug情況,早已經估計它可能會出現經營困難,例如他們的官方Facebook Page和已經一年沒有更新、香港版的Facebook Page甚至兩年沒有更新、近年推出的智能手機app故障嚴重、網頁沒有提供手機版本等。卒之,他們宣佈要籌款了。

     

    夾錢行動FAQ

    Xanga剛剛宣佈,他們財務上出現困難,於是需要籌款轉營。他們希望籌得的金額是6萬美元,這個數在web 2.0的商業世界其實只是一個小數目。他們連這個小數目也要攪認捐行動,似乎他們找不到買家或者投資者了。

    他們的公佈是一大篇英文,我怕沒幾多人會仔細看,更不用說夾錢了,所以我把重點貼譯為中文節錄出來:

     

    官方的公佈:

    1. Xanga需要在7月15日前籌錢6萬美元。

    2. 大家可以去這個版面認捐:https://xanga.crowdhoster.com/relaunch-xanga

    3. 認捐了一定金額的話,如果xanga可以繼續運作,可以得到相應金額的付費會員資格。
    4. 如果籌得的款額夠數,就會在7月15日後扣數。如果不夠數,則不會扣數。
    5. 如果籌得的款額夠數,就會在7月15日後改版,變成一個以wordpress為基礎的平台,原有用戶全部可以繼續使用。
    6. 如果籌不夠數,Xanga便會在7月15日結束。
    7. 現在Xanga開放了本來是付費用戶才可使用的備份服務,讓用戶把所有文章下載:http://www.xanga.com/private/archives.aspx

     

    不過,有幾點是他們未有提及的,我姑且根據我的經驗加個註腳:

    第一,萬一xanga要關閉,如何把備份的舊文章導入(import)到其他平台如blogspot或wordpress?

    我的答案是很困難。因為blogspot和wordpress只接受xml格式的導入,而xanga備份的檔案是html格式,所以不能直接把xanga的備份搬去這兩個平台。不過,我說很困難而不是不可能,是因為我問過朋友,理論上可以花幾百元找做電腦的人幫手攪,不過不肯定是否一定得。

    第二,是否認捐?

    我想,如果你用的是免費戶口,用了那麼多年,花些少錢支持一下也是值得的。雖然那些廣告位已經是等價交換,但現在事實證明他們的廣告位不能支持這個平台運作。至於付費用戶,橫豎大家已經年年付費,認捐的金額可以當作付費,何樂而不為?在網上世界,6萬美元不是大數目,截至現在,他們在兩日內已經籌到一萬多美元,似乎達到目標不是不可能。大家不妨夾些少錢,看看他們如何把xanga轉化為wordpress基礎的平台吧。

    第三,是否跳船?

    在這個時勢,最好永遠有Plan B。如你想把自己的文章分類儲存,你需要一個可靠的平台。至於blogspot.com, wordpress.com, mysinablog, Yahoo! blog這些東西是否永遠不會關閉,我不敢說。不過一個比較合乎邏輯的推斷是,平台愈多人用,就愈能生存。世界性的平台Blogspot和Wordpress應該比Yahoo和Sina等服務本地市場的平台長命。當然,你還可以自己租URL寫blog,那麼你的blog的壽命就由你來決定了。

    第四,如果透過xanga租了Personal URL,xanga關閉之後會如何?

    這個問題我嘗試聯絡xanga的客戶服務和Dan Huddle,希望攪清楚這一點。正在等候回音。

    第五,備份的html檔有很多乿碼,怎麼辦?

    因為早年xanga的編碼問題,所以愈是早期的文章備份,就愈多乿碼。這個問題我也想知如何處理。我正在找尋和測試其他備份的方法,如果有結果的話會再寫文告訴大家。如果有I.T.的朋友有辦法的話,請提供意見,讓大家能夠妥當地備份,那就功德無量了。

     

    Facebook時代如何生存

    無論籌款結果如何,xanga曾經是很多人的社交平台。今天很多大家在Facebook上做的事,當年是用xanga做的。Facebook這個殺手平台出現,令很多有相近功能的平台不是倒閉,就是被併購,xanga走到今天,已經算不錯了。如果你有xanga戶口,不妨登入一下,下載你的文章備份,回憶一下那些打xanga的日子。

    一些比較小型的bloggoing平台難以生存,或多或少是因為少了人寫blog。Blogger這個身份出現了不少變化,人數少了,但意義大了。這些變化有機會再談吧。如果你是xanga用戶(尤其是本來在xanga上已經add了我做朋友的),有興趣交個朋友的話,請來Facebook加我為朋友吧( facebook.com/kursk1943 ),加我的時候請注明你的Xanga username。

    另外,我和幾位朋友在FB建立了一個「Xanga社群互助小組」,分享關於xanga的回憶,以及bakcup及Plan B的資訊。大家有興趣請加入

     


    (圖:Relaunch Xanga籌款網頁)

     

May 27, 2013

  • [三師短打] 行會、巨人、Inferno

    三師短打: 行政會議商機、進擊的巨人、Dan Brown新書

    1. 行政會議商機 - 新產品推介
    2. 進擊的巨人 - 國民身份及本土政治
    3. Dan Brown新書"Inferno" - Inferno與毒米通識試題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May 23, 2013

  • 從國殤之柱說起

     

    校門外的對峙

    1997年6月4日晚,我跟同房一同參加主權移交前的最後一次燭光晚會。晚會結束時,港大學生會幹事會在台上宣佈,會把無處容身的國殤之柱運到由學生會管理的黃克競平台,但校方似乎不准許,所以呼籲與會者到港大支持他們的行動。身為港大學生,怎能袖手旁觀?

    上千學生和市民趕到校園聲援,載著國殤之柱的貨車到了校長住所旁的校園入口,校園保安不容許貨車進入,學生會跟校方理論不果,聲援的人士便堅持留守閘門的位置,要求校方放行。後來,校方報警,大批警察機動部隊(藍帽子)到場,在校園外築起人鍊,不讓聲援人士給貨車開路,期間聲援人士也築成人鍊,試圖迫退警察,但不成功,於是雙方身貼身的僵持至凌晨兩三點鐘。最後校方放行,容許國殤之柱進入港大,The rest is history。

     

    港大的良知與悲哀

    國殤之柱進入港大,見證著主權移交這15年的風風雨雨,它也成為港大的其中一個標記。還記得當時我的一些同學質疑參與的學生是否「太邀進」、「受人利用」,也有人質疑國殤之柱放在港大究竟有什麼意義。15年過去了,今時今日再沒有人質疑這些問題,國殤之柱已成了港大的一部份,就好像太古橋標語一樣,象徵著港大人的良知和承擔。

    國殤之柱進入港大的時候,警察沒有進入校園,只是在閘門外進行封鎖,那時候,警察不得進入大學校園干預學生運動是常識,而警察在大學校園對學生施以暴力更是難以想像的事。可恨的是,在2011年8.18事件中,警察在堂堂港大校園粗暴對付抗議學生,又把請願的隊伍封鎖在完全荒謬的距離。這種不尊重大學傳統、不尊重表達意見權利的做法,校方沒有捍衛港大尊嚴,固然難辭其咎,更大的問題是,香港特區政府的思維大陸化,為了領導面子,什麼禮數、人權、法治精神也可丟掉。應該感到悲哀的不只是港大人,而是整個香港。

    89年太古橋標語年年重髹、97年國殤之柱在港大豎立、08年響應國殤之柱作者高智活呼籲,把國殤之柱塗上橙色油漆以表達對奧運前後中國打壓人權的抗議、11年8.18事件,代表著不同世代的港大人對公義、人權、自由的堅持。這也說明了為什麼當有人把大學廟堂變成討好中央領導的工具、有人把學生會選舉弄得污煙瘴氣,或者有人以學生會之名發表維穩謬論的時候,不同世代的港大人會感到忿怒,齊聲聲討。

     

    堅持到臨界點

    24年了,也許我們好像未能帶來什麼改變,也許我們的堅持好像很傻,但請不要放棄。資訊愈來愈發達,再強的封鎖也擋不住消息傳播,香港人對追究屠殺責任、尋求公義的堅持,還有多年來大大小小的抗爭行動,事實上正在感染愈來愈多的內地人。這種良知的感染,沒有人說得準會在什麼時候到達爆發的臨界點。

    六四屠殺的兇手一天未受到法律制裁、慘案的死者一天未討回公道、中國大地一天未實行真正的民主制度、十三億人一天未真正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我們還要堅持下去,為了公義、為了自由、為了明天。

     

    [原文載於港大文學院學生會六四特刊2013]

     


    (圖片: 市民及學生護送國殤之柱進入港大。來源: 港大文學院學生會六四特刊2013)

     

May 21, 2013

  • 仍可開會的行政會議成員

    (圖片來源:kurskhk.net時事台。原圖為政府網站截圖。)

     

    1. 下星期將出席例會的行會成員示意圖。純粹infographic,並無惡意。

    2. 張震遠涉嫌未經批准向城中商人作私人借貸,單是這一點已經足夠被刑事調查。身為行政會議成員和市建局主席,權傾朝野,理論上公眾對他應該要求極之嚴格。他涉嫌搵人撲水,公眾已經有理由懷疑他處理公務既公正性。公共行政的重點不是他有沒有偏私,而是能否明顯地給公眾看到他不會有偏私的嫌疑。單是這個嫌疑,張震遠已經不能夠繼續擔當公務。

    3. 如果梁振英要保住他,也不是壞事,那可以加速他已經不合格的民望繼續下試董建華下台前的低位。

    相關新聞:行政長官接納張震遠暫停履行公職

     

  • [三師會] 安祖蓮娜與公共衛生

    由Angelina Jolie談起,一次過討論多個公共衛生議題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May 20, 2013

  • 無會可開-尋找香港路易十六

    1789年,路易十六在法國大革命爆發時,日記也是寫「無事可記」。

    香港真的是福地啊。行政會議例會竟然因為未有文件,所以不用開。房屋/保安/教育/平機/醫療/福利/政制/貪湯/張X遠度水/拖咗n年既電視牌/勁超支嘅高鐵,例會也不用傾。

    這個時勢,行政會議竟然「無事可傾」。這是香港的1789嗎?

    政圈朋友說,行政會議例會沒有議程便不用開,應該沒有先例。記者朋友也說沒印象出現過類似情況。

    網上有朋友說這是萬曆十五年。黃仁宇筆下的萬曆十五年,是沒什麼特別的一年,但卻是明朝走向衰亡的開始。萬曆十四年,明神宗開始不上朝。

     

    相關新聞:

    http://www.881903.com/Page/ZH-TW/newsdetail.aspx?ItemId=622517&csid=261_341source=881903fan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