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5, 2007

  • 我們希望下一代如何

    早前評論母語教學政策,網友們反應熱烈,我說過會回應的,不過最近因學期接近尾聲,工作繁忙,未能仔細回應大家的意見。

    對不起,今次還未準備好,只是想說些關於教育的題外話。

    我有一個願望:

    在香港隨便找個會考生,而他能理解下面這段說話的意思:

    We are currently preparing students for jobs and technologies thatdon't yet exist...in order to solve problems we don't even know areproblems yet.

    隨便找個高考生,而他能理解,又有興趣思考這段片的內容:

    那我們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大半了。

    這段片很有意思,它在說我們的社會正在面對什麼挑戰。尤其在香港這個開放型經濟體系,我們根本沒可能不面對科技(尤其是網絡)和全球化帶來的改變。

    片段中多次提到印度和中國的改變,這些改變如何影響全世界。我們站在中國內地的旁邊,每天目瞪口呆地看著它的發展,不要說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比內地人優勝,現在就算連不被拋離也覺困難。

    我們根本不知道將來社會金字塔會是怎麼樣,也不知道將來會有什麼新遊戲規則,把誰人淘汰掉。我們可以如何教育下一代,讓他們不會在毫無準備之下成為輸家。

    學生讀書成績不好不是問題,社會上不是人盡i-banker和programmer,有時候看到精於唱歌跳舞步操造衫繪畫烹飪的成績一般的學生,只要他們懂得思考,我便會欣賞他們,也不為他們的將來擔心。那我們應該為誰擔心?

    我們應該為只打機,不思考,不閱讀,不發問的年輕人擔心。

    我們應該為放棄了使用正常文字溝通的年輕人擔心。

    我們應該為不知道社會如何運作的年輕人擔心。

    我們應該為不知道自我管理、混濁度日的年輕人擔心。

    我們也應該想一想作為「上一代」,我們有沒有上述毛病。

    通識教育沒有不對,如果它能喚起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應用知識的能力的話。新高中2009年來臨,那時候便知這個願望能否實現。

    片中提到

    There are students in China, Australia, Austria, Bangladesh, and the USA who remember, understand, apply, analyze, evaluate, create, communicate, collaborate on projects everyday.

    看的時候,這幅美麗畫像在我腦海中出現。

    邊走邊想,卻碰上了這塊串錯字的告示牌....

    連結:短片的官方網站 - "shifthappens"

Comments (14)

  • 好片,老師,我廿歲,而家重未出社會做野,第時個世界愈來愈大競爭,講真,真係好Q擔心。

  • 1. 教育的真義應該是在心靈上令他們可以面對紛擾的世事有自持的能力,有學習的能力,有面對的勇氣,有承擔的勇氣,有堅持的信念。

    2. 高考狀元之中不少都明言要入I Bank,我覺得有點寒心。他們本身作為個體都沒有問題,但是作為代表香港未來的尖子,我卻不免感到一種單一的價值觀正在蔓延。只有賺錢的行業才值得尊敬,只有少年飛黃騰達才叫人激賞。立志投身投資銀行,固然可能有其個人抱負,但為甚麼偏要是投資銀行不可?那到底是金錢行先還是理想行先?

    3. 中學時不少師弟或者朋友讀書不成,有的成了游泳教練,有的成了職業網球手,有的成了專業樂手,那都沒有問題。甚至有師弟走在音樂路上,煥發的激情和毅力,比起在教室中無精打采呆看課本時更有神采。找到自己路向奮發向上,讀不成書又如何?

    所以也許教育最重要的,是讓人找到方向,開放不同的天空世界讓學生可以探究。一元的「搵錢」、「鋤書」,不過是迷信「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書獃子。

  • 有乜咁出奇﹖
    我讀預科果陣,我個班主任/文化科老師已經為「個個都想讀商科」已埋怨。

    (佢會用《明報月刊》黎教文化科——佢用既文只有我一個會讀過,所以每次佢一派明月既文,我就會奸笑。)

    教育本來就是啟蒙,educate 就是 cultivate。
    但我們有悠久的科舉歷史,讀書為考試,考試為做官,做官為發財。

  • 方老師,雖然我很不願意用科舉制來解釋現今讀書人的功利心,但我不得不承認那解釋真確得很,入情入理。

  • 讀書搵錢其實不是問題,人總需要追求生活需要。不過,有時候沒有發達便是失敗的想法似乎有點問題,記得上年有校長在早會訓勉時貶低茶餐廳伙計,就是這個邏輯。

  • 我覺得香港人實在太功利了

    人人都想讀商科... 只是這個是香港擁有的獨特地緣下使然之結果

    還有, 現在的年青一代, 包括新畢業出來的老師的知識水平也開始下降, 這點我是非常擔心

    另外, 我對地鐵將教育局的英文名都串錯一相只能表示無語~

  • 尖子屋企有個, 本想報CS, 結果學校不停叫佢報所謂「有前途」科目,最後去左Risk Management. 雖然IT係唔夠大陸同印度平靚正, 但日後又如何?

    另外10A同AL 5A, 家境唔好, 想入GBUS為改善屋企人生活我理解, 但原來香港得GBUS先賺錢就教人心寒.

    現人在台灣, 雖然人家英文有時也會錯, 但我跟朋友說你看不明白台灣的中文, 先回家反省一下. 台灣對於保存中文語境、用字、行文的執著, 令人感動, 雖說混合了一點日文用字及語法, 總比中共的蘇俄式中文正常. 當朋友提到行氣時, 更是令人想起有位叫潘宗光的校長忘記了中文是由上而下, 由右而左.

    開始明白為何陳清橋問我為何不嘗試搞新媒體.

  • 學生之中,的確是有很功利的,功利的人永遠也會有,愛迪生也是功利得很的人,沒利可圖的他都不會研究。

    但我發覺有些在所謂吃香的department裡讀書的同學,心態是:「我A Level考得咁好,無理由唔讀BBA咁o徒架!」

    或許問他們真正喜歡讀甚麼科,他們根本答不上來。

  • Sun85﹕連自己真正要甚麼都不知道,只懂跟大圍,這就是香港人的普遍問題。

  • 為什麼中印人口必定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呢? 對美國人而言,中印崛起可能損害到其國家威望, 但令我十分奇怪的一點卻是身處於中國的我們卻抱有這種另類的「中國威脅論」。中國龐大的人口正是香港的potential, 我們應趁香江「爛船尚有三斤釘」,盡力及盡快吸納這批內地精英。經濟上,我們應自視為中國的一個城市, 與內地經濟融合。我們現在進行的只是表面的融合, 兩地居民往來消費, 加強經貿往來, 到一天, 內地民企在港設總部就如在上海設總部一樣平常, 內地精英在港工作如同在京工作一樣方便, 那才算真正的經濟融合。
    教育上, 在實行小班教學後可吸納內地教師負擔部分中文教育課程, 節省開支, 提高水準; 而港府更應利誘各省初中高材生到港就學, 一方面提供更多機會予他們, 另一方面令他們對香港有了感情, 現在的付出將帶來可觀的回報。
    香港的問題不在競爭力, 而是自保心態, 對內地專才來港十分害怕, 更不用說讓更多學生免費來港就學。這種心態才最令人憂慮。

    一個應屆高考生

  • really impressed by the video...
    借文一用~

  • 可是能怎樣?當大家都說向商科的路走的時候,不知不覺,香港的支柱就只剩下這一條。萬一例如某部分的貿易出現問題,還有甚麼支柱支撐我們的經濟?當BBA文化滲透全港時,全港市民都跟住那條路走,當有一日有人突然發現,那條路是死路,那麼香港人就集體被困了。沒有人會可憐香港人。連新加坡人也只會暗自慶幸自己沒有盲目走上香港人的路。

    功利心是必要,沒有功利心,美國人做這麼多研究幹甚麼?但強制性趨向目前即時利益,要求回報速度趨於無限的心態,最終會害死香港人。

    最弊係香港人已經自以為一套生活模式可以行足一百年:讀好學校,靠貼題,讀商,做公司總裁,結婚,買樓(幫襯地產商),做個快樂的中產,that's all。他們忘記了做公司總裁也需要視野。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