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19, 2008

  • 再見了,隔離屋個上海師奶

    60、70、80世代(呂大樂說的第二、三代港人)都看過沈殿霞,她走了,這三個世代的人總會有什麼想說的。

     

    我們的屋邨師奶

    印象中小時候看到的沈殿霞,大都是在歡樂今宵和無線台慶。不過最膾炙人口的,應該是她在富貴逼人系列中的老媽子形象。她演的老媽子,是一個頗為典型的屋邨師奶,這個典型的屋邨師奶,貪便宜,愛打牌,惡死,不過她擔起照顧一家大小起居的偉大職責,還會為家人(包括老公董標)出頭。

    這個師奶形象成功,是因為不少的家中都有一個類似的師奶。

    後來,我們長大了,我們在屋邨(富貴逼人系列)或者舊唐樓(富貴黃金屋)長大,努力讀書,擺脫低下階層,在社會階梯向上爬。不知不覺,我們為了擺脫低下階層,連低下階層的說話語氣、品味、習慣、價值觀也一同丟棄,這種丟棄的心態,慢慢變成鄙視。

    就是這樣,我們不再喜歡看沈殿霞,儘管她的演出已經由屋邨師奶變成高尚住宅師奶,甚至是移民了溫哥華的師奶。我們不再喜歡看她的演出,不是因為不喜歡她,而是我們不再認同師奶的價值觀。

    後來,師奶甚至變成無知、八掛、反智的代名詞,師奶也跟無線劃了等號,我們叫無線劇做師奶劇,最近更有「萬千師奶賀台慶」以師奶形像批判無線文化。

    我們離棄、鄙視師奶,代表了我們對本身階級的恐懼。

     

    兩代新移民形象--肥肥 vs 阿燦

    沈殿霞演的師奶,操上海口音,就像很多六、七十年代來港的女性一樣,大致上融入了香港社會,不過鄉音就是改不了。這種社會融和的例子,由六十年代電影「南北和」等粵語片到沈殿霞,一直在香港電影中出現,引起不少人的共嗚。不過,六、七十年代來港,跟八十年代來的,好像有點不同,六、七十年代來的,即是鄉音不脫,但終歸被視為香港人,可是八十年代來的,就是來意不善的外人,「網中人」的阿燦,便是當中的佼佼者。這種六七十年代移民歧視八十年代的移民的現象,在富貴黃金屋中也出現過。

    後來,她主打海外市場,還記得她做的那個講英文的喜劇劇集,感覺很疏離--她已經不是香港人了。就好像隔離屋的師奶,跟兒子移民了,數年後回來找街坊聊天,可是感覺已經不是以前的鄰居了。

     

    第四代香港人 vs 沈殿霞及她的女兒

    欣宜出道,引來了年輕網民的負面反應,連帶沈殿霞也不受歡迎。這無疑是上位無望的鬱悶第四代對藝人下一代擁有出位捷徑的反感,有時候反應過份激烈,變成人身攻擊,以及匪夷所思的翁美玲死因之謎。

    對於第四代人來說,沈殿霞不是那個照顧董標一家的師奶,而是扮演白雪公主的欣宜的母親。

     

    一路走好

    只能說句,沈殿霞是第二、三代港人的集體回憶,不論你們喜歡她與否。她曾經是黑白片中演老夫子表妹,也曾經和薜家燕黎小田結伴同行的少女,也曾經是董標家中的肥師奶。

    Anyway,一路走好。

     

    註:斜體字為後加文字

    * * * * * *

    預告--想寫但未有時間寫的:

    終於有人以保守主義理論回應裸照事件中的自由主義論述--劉迺強的道德恐懼。

    在開台openradio的blogger cafe節目跟在網上發起籌錢登報抗議的L、網民遊行發起人之一的Sidney、獨媒的嶺男、還有星屑醫生討論裸照事件。

    上週末三師會也錄了一個特集,討論這次事件,後期製作中。

     

Comments (15)

  • 希望各位活在當下, 珍惜眼前!
    反思人生的意義!
    互勉之!

  • 一些網民對她們人身攻擊,不代表所有年輕人的立場

    btw,她算是香港(中年和老年人)的集體回憶。

  • 小時候很討厭她  只因為她女兒的名字跟我的同音"昕怡"

    害我整個童年被其他孩子取笑   (雖然我早她一點出生和改名)

    長大了才學懂欣賞自己的名字

    知道同音沒甚麼大不了  是笑的人無聊

    也開始佩服作為藝人的她

    這麼勇敢  這麼樂觀

    R.I.P.

  • 一直都好鍾意聽佢把笑聲,細個睇電視會跟住佢笑聲一齊笑,反而唔多理佢講咩
    到後期見佢病得咁辛苦,仲要出黎笑比人睇,我真心想佢早早休息過埋最後一段路
    以前中氣十足可以輕輕鬆鬆咁笑,之前見佢要 ''用力'' 先笑到
    辛苦晒,你可以收工啦 。

  • 唔,第四代香港人,

    很有同感,我身邊年紀較輕的對肥姐觀感都是一樣

    對肥姐有好感的都是上年紀的同事

  • >>年輕網民的負面反應
    了解,不過有時睇到forum d message,真係覺得「使唔使咁毒呀」.......

    點都好,肥姐,RIP

  • For the generations of HK people who were used to wind down the day by watching TVB's programme, Lydia Shum's iconic image and hearty laughter will forever be imprinted in their collective memory.

    May she rest in peace.

  • 聽新聞說她不在了,第一個反應是:欣宜是最慘那個。沒有了媽媽又沒有了婆婆,好可憐。

  • 我應該唔算第四代. 其實肥姐一直都有好多負面傳聞. 翁美玲死因之謎 .... 講真我一聽覺得唔出奇架!!!!! 不過算la... 佢人都去左!!!!!

    唔知係咪上一代d人比較見慣世面經慣風浪, 對於佢d負面傳聞, 信又好唔信又好都會同分得好開, 睇佢幕前做戲係一件事, 佢真人點衰點好又係一件事!!!! 呢d要值得第四代人學習下la....

  • 「肥肥」二字,只會令我諗起黑社會,同埋外娛友人響外國採訪欣宜時被山口組型人員挾走 + 被強搶菲林,所以一 d 都唔覺得佢死左係慘事。

  • 算啦,連馬力死的時候我(們)都沒有再說幾句他生前做盡的壞事,現在一個對社會影響理應較少的肥肥離世我們還是不要傷害她生前的親友吧...... 

    就當是我們自己的口德囉。 

  • P.S. 我也喜歡看富貴黃金屋...... 當時還小呢......

  • ng...其實我也不太喜歡肥姐,因為她的笑聲太刺耳,個人比較喜歡靜。她是黑社會的傳言也略有所聞,不過,就算她真的是黑社會,也不至於死不足惜吧。

    肥姐,RIP。

  • @jam_on_pancake - 你跟她「同」名又真的很可憐...... 我也有類似的經歷,不過比你還好一點點......

  • @Frostig - 欣宜的例子,說明了拔苗助長的害處。

    @chairrex - 已修改,減輕「一竹篙打一船人」效果。

    @jam_on_pancake - 不幸...曾經很長時間,這個名字代表了很多負面的東西。

    @Nick_Guest 、 @gninwad - 這個笑聲是個icon。應該成絕響了。

    @allisontsui - 我都有睇過高登既討論,真係幾冇陰德

    @lo_409 - 藝人也有life cycle,她的高鋒期在九十年代初已過了。

    @kagray - 如果佢唔響娛樂圈發展,可能會幸福d。

    @ppithos -  @belugaland - @marcellabear - 傳聞果方面我冇comment了,始終娛樂圈的人台後的真實一面,都是傳聞居多。

    @Frostig - 禍不及妻兒是也。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