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1, 2009
-
恨從哪裡來?(二之一)
聲明:本文旨在為教內外網友提供一些粗略的資料,並無攻擊任何教會或人士的意圖,文中使用的宗派分類字詞,絕無褒貶的含義。本文避免直接提及教會名稱,希望留言討論的網友也不要直接評論個別教會。如內容有錯漏之處,請留言指定。
前言
反基、右翼、同志、恐同、保守、自由主義、道德等字,成了最近的關鍵字。先前寫了兩篇說為什麼我不同意個別教會人士的看法,但堅持不參與2月15日的遊行的原因,也引來了好些討論。
跟不同的朋友談到最近的輿論戰,發現自己身處不同派別正中間的位置,這位置十分尷尬,但給予了我很多機會了解不同派別(天主教、新教的不同派別、自由主義者、政府中人、網民、教會學校、非信徒學生)的想法,也讓我權充一個小小的解畫者,向不同的朋友說明各方的底細和想法。
「宗教右翼」是什麼?從基督教宗派分類說起
也許首先要由基督教社群本身說起。香港的廣義基督教會主要分為天主教會和新教教會(東正教人數較少,不在本文討論之列),而新教教會分為不同的宗派(宗派列表可參考維基百科)。如果把宗派分類,大致可按照神學觀念、儀式、傳統及社會參與分為大公派教會、福音派教會**、靈恩派教會。可是這樣的分類太闊,而且不同的派別還可再細分。現時最多人提及的福音派教會,內裡的光譜也很闊*。
2月15日「維護公民自由社會,反對宗教右翼霸權」遊行的主辦單位所指的「宗教右翼」,
相信指的是基督教右派(Chrisitan Right, 詳見維基百科),這一派最為人熟悉的是美國的基督教右派,也就是最熱衷參與政治的保守福音派教徒,此派與立場相近的共和黨保守派合流,以道德議題及保守價值掛帥,在選舉中支持其候選人。香港的福音派教會不一定屬於保守派,把福音派中的保守派(下稱右翼福音派)劃分出來,其特徵是就著道德議題高度介入政治,其代表教會和團體不在本文詳列,不過有留意近年新聞的讀者,會知道所指的是哪些機構。香港的保守福音派教會傾向集中參與道德政治議題,而在其他政治議題上傾向支持建制,這才是保守福音派與其他新教教會的最大分別。
右翼福音派與道德議題
最近的道德政治議題,包括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以及家庭暴力條例檢討,新教不同的宗派和團體都有提出意見,不過最能引起社會關注和討論的,還是右翼福音派的公開聲明,還有其代表的言論,當中好些言論更引來了文化界意見領袖的批評。
右翼福音派有其本身的宗教、道德、政治觀,香港是個有思想自由的地方,這些都是必須尊重的。可是,當其努力推廣其道德價值觀的時候,不免高度介入於公共領域,這種介入不能避免與其他社群的價值觀發生衝突。當一個社群的價值觀跟社會主流出現矛盾的時候,便會出現一個很尷尬的情況--若果要把道德堅持以公權力(立法和執法)彰顯,便會造成政治上對持相反價值觀的人的干預。舉個例子,家庭暴力條例的原意是保障有親密關係者的人身安全,一旦這個保障因個別團體的道德價值觀而不能生效的時候,便會突顯了因為道德厭惡感而不惜犧牲持分者的切身權利的公眾印象,用遊行主辦單位的說法,是給了社會大眾一種「霸權」的不良感覺,加上個別人物惹火言論,便造就了匯集反對聲音的能量。個別代表人物的惹火言論,能夠成為反抗的導火線嗎?如果我們沒有忘記2003年的葉劉淑儀,便不難理解言論和反抗的關係。
精兵心態的自我預言
為什麼右派以外的基督新教組織(最明顯的例子是多個大宗派組成的基督教協進會)會選擇比較包容的取態,而右翼福音派會選擇高調反對主流社會意見,甚至不惜影響形象,也要堅持與主流聲音打輿論和遊說戰?根據我的親身經驗,右翼福音派的支持者是真誠地相信他們應該擇善固執,為整個社會維護他們心目中的道德價值的。為社會重整道德,可以說是他們對社會的承擔和參與,那本應是好事,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太過高舉「精兵」的作戰心態,以對抗姿態抗衡他們心目中的罪惡,偏偏與社會主流想法愈走愈遠,最後,不能避免墜入「世界愈來愈罪惡,我們來對抗罪人」的自我預言,動輒把社會已經接受的人和事高調定罪。結果,個人內在的道德爭戰,變成了向社會主流宣戰。
2月15日的反宗教右翼遊行,由發起到真正行動,完完全全成了右翼自我實現的預言--這班罪人,以人權的名義來掩飾他們的罪。這種與犯罪世界的對抗,如果要以陰謀論分析,甚至可能是團結志同道合者的法門。最近右翼福音派對淫管和家暴條例檢討的反應,以及其組織相關機構發動輿論戰的手法,不免令人聯想到上述陰謀論。若細心觀察其代表的言論、公開發佈的內容,以及發動支持者遞交的意見書,會發現其鼓吹的,並不是影響立法條文本身,而是一整套推得很遠的滑坡邏輯和道德恐慌,在不少非教徒的眼中,這種造法已被譏為「道德塔里班」。
總結
最近在不同的地方遇到不同來歷的朋友,他們說的令我有點意外。一個平日會在操守行為上「勸勉」我的天主教徒竟然跟我說「佢地(右翼福音派)究竟想怎樣?」在另一個場合,有教外的朋友說「你地(基督教徒)好難分」。
我想,本來不應該分的。因為工作關係,跟不同背景的信徒多有接觸,大家本著合一精神,即使觀念未必一致,也能好好的互相關愛。其實我們自己知道,什麼容易叫人跌倒,也明白與人相處的藝術。教會領袖說的不一定對,即使是自己的教會的領袖也是一樣,不能苟同的可以轉會,甚至另立教會。可是,外間的朋友未必明白為什麼我們能夠互相忍讓至此。不過,如果一些事情發展到叫不信的更加不信,叫信心軟弱的跌倒的時候,我們總需要開口,告訴大眾事情並不是這樣的,也認真提點弟兄姊妹出了什麼問題。
註:
* 本文使用的任何宗派及派別名稱,以致「自由」、「保守」等用字均屬中立性質,絕對沒有任何褒義或貶義。
** 大公派、福音派、靈恩派等分類並不是教會自稱的叫法,而是外界用來分辨不同教會的特徵的方法。福音派一字絕非貶義詞,而福音派內部的光譜的仔細分類,很難在此詳細解釋,詳見維基百科英文條目。
延伸閱讀:
基督徒如何面對社會公義的挑戰(一)(二)(三)(四) (潘乃昭)
參考資料:
香港教會網 (內有大部份基督新教主流教會資料)後記:
抱歉又寫出了一度字牆。上文其實是本來打算交稿用的,以及整理我為朋友提供資料的思路整理的混合體。
其實我真正想寫的是遊行的一方,尤其是年輕人。明天繼續。
Comments (7)
第一段第二句,是「並"無"攻擊任何教會或人士的意圖」吧。
大鑊! 我們都出手了。
我自己也在想, 究竟基督教發生了甚麼事?
為何有些基督教派會變了法西斯?
某大壇的存在, 我覺得正是揭露社會的黑暗, 提供一個反面的教材/借鑿予下一代
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精神.... 但如果為了追求純潔的道德社會, 而壓制下一代對這些社會的黑暗事的思考
我覺得對整體社會而言有害而無益, 而香港也只會走向類似共產主義時代的社會
我認為原教旨主義不論以甚麼的名目包裝起來,我們都應該旗幟鮮明的反對。
再說,耶穌對法利賽人的批評也是毫不含糊的。
遠點來看總有一天右派教會會慢慢自我調節的,而道德爭戰便是使他們進行調節的訊號燈
在五十年前教會不接受進化論,到今天也開始自我調節。
今天被反基教會視為引火自焚的同性戀者,在五十年後也會得到接納。
這是必然的,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It is time to reject christianity. Reject church and reject the christian god. If this god is so bloody useless and let those who worship it (god) to be that nasty in society. it is not a good god anyway.
@chungpui - 我同意,可是,大家都面臨很大的矛盾,怕遭誤會......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