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5, 2010

  • 關於名校... (傳統男校回憶)

    前言

    本來打算等John兄寫名校的迷思,然後才post這一篇作回應的。不過今天午飯時看到明報的《名校教了我什麼》,下午已經在Facebook看到不少討論,有感而發,所以沒等John兄便寫了這一篇。

    讀書的時候以為其他學校都是一樣的,不過加入教育界之後,從不同的朋友處得知不同的中學的不同文化,才知道原來我的求學經驗只是少數。而這個「少數」,也許就是家長對這種學校趨之若鶩的地方。

    *************************

    我來自一間歷史十分悠久的官立男校。在文章開首,我想告訴大家一件事,就是這家學校有很多十優生,但也有會考不足十分的學生。

    我的小學是一家成績算是中等好一點的普通中文小學。我是透過升中派位進入這家男校的,開學一個學期,便分辨到這所學校大約有三種學生,一種是直屬小學升上來的,所謂的直屬小學,其實是兩家官立小學,這兩所官立小學因為是區內幾家名官校的直屬小學,所以能夠不斷取錄學習能力非常高的插班生,到了小六的時候,便集合了區內成績最好的學生,然後這些學生便能以直屬小學學生的身份升上區內的官立名校,這也是港島幾家官立名校成績一直優異的原因。另一種是派位的學生,派位學生來自不同的小學,成績的差距也比較大。第三種是從其他中學過來的插班生,不用說他們的成績都是極之好的。印象中,同學之中,中產或富裕家庭的同學佔多數,一般或基層家庭的也有,在那裡,家境通常不會是同學的話題,也沒有什麼歧視問題。

    學習一:靠自己,不靠老師

    名官校師資和教學質素好壞,視乎你的運氣--裡面有教得很好的老師,也有相反的,這都看你碰著什麼老師了。這家學校的學生有個不成文的共識,那就是成功靠自己,不靠也不賴老師。學校政策基本上也是讓學生自己照顧自己的,舉個例子,這所學校當時是沒有學生手冊的,你要記事的話,就要自己用記事簿處理。學生上課時還是會上課,但真的戲肉在課後--要成績好,便要回家努力溫習,攪不定便找補習(不過印象中A-Level前補習的風氣也不太盛)。

    因為我是中文小學升上來的關係,雖然老師上課不是講英文的,但畢竟課本和考試都是英文,所以吃盡苦頭,成績差得無地自容,信心低落便更加沒心機讀書,成績差也令我與父母關係不好,如是者由中一直到中三,也過得不太開心。

    這家學校有趣之處,是教學空間和學習空間都很大。即是說老師和學生都有很大空間做得很好,也有很大的空間什麼也不做。就在這個很大的空間之下,我見著很多同學在學習和課外活動的發展愈來愈好,也見過相反的例子。可能對於學校來說,拔尖和補底都不是重點,反正學習能力和意志高的學生已經夠多,把他們編在同一班,他們之間的競爭已足夠產生大量狀元和火箭人(A=火箭),不用學校大力催谷尖子;而因為沒有上位升band的壓力,所以也不用補底,反正沒有人會理會這裡的合格率。

    直至中三,我的成績一直不好。中三那一年開始上教會,在哪裡認識了一班同校的師兄,我從他們那處認識到用心讀書的重要性和讀書的方法(信者認為這是見證,不信者可以說這是學校文化和人際網絡的效果),在另一邊廂,參加課外活動,跟著一班師兄行山和攪活動,才醒覺在這學校裡,總不能打機一天打到晚,什麼也不曉得,所以應該為自己的定位設想一下。就在我思考自己的位置的同時,一位老師不知有心還是無意跟老爸說我「文又唔得,理又唔得」。對我來說,那一半是侮辱,但又有一半是事實。

    在這所學校,我跟師兄們學到的比從老師那處學到的多。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就是只要有決心,什麼問題都可解決。就是這樣,由聽到老師那句說話那天開始,我埋首讀書,努力行山跑步,如是者努力到會考考到一個能夠在Speech Day上台領獎的分數(不過那成績在這學校只是中上,只是在男校文科的領獎門檻比較低而已)。

    同期的同學,很多人去了外國,也有不少是讀完中六才出國。我的成績未好到可以攞船(scholarship),家裡也沒有錢供我去外國,於是留在香港讀書升學就是唯一的出路。

    如果你有意把你的兒女送到所謂的名校讀書,請留意一點,就是從來沒有人保證過傳統名校的教學質素是比其他學校好的(就算是轉了直資的也是),在傳統名校,人人都是靠自己,好聽點叫良性競爭,不好聽的叫弱肉強食。不要以為送了兒子進名校便一勞永逸。

    學習二:男孩學做男人

    在男校裡面,人人都在學如何做一個男人。所謂學做男人,就是如何由一個慘綠少年進化成一個像男人的人。這包括學業、處事方式、興趣、外表之類。因為這個緣故,不少人自小便跟隨某個學會或團隊,從師兄甚至已畢業的old boys學習如果處世做人、如何攪活動,希望自己將來也會在學會有所貢獻。這種年復年的社教化,推而廣之,就是一種傳承。這種想法,也跟學校的官方意識形態相輔相成,學校提倡XX Boys之間要有brotherhood,要努力維護學校百多年的傳統,這種小至學會,大至全校的意識形態,讓學生們勇於爭取機會表現自己,舉個例子,中六級四班約有一百人,但學校大大小小的學會就有五十個以上(未計學生會和Prefects),於是人人都是Chairman或者Vice-chairman,各個學會攪的活動,多不勝數。

    男校有個傳統,就是活動不應只在學校裡面攪,而是要跟別的學校一起攪。不少學會幹事很努力聯絡不同的友校,商量如何攪活動,還有參與聯校學會之類。每個學年開始的時候,很多學會會發信給其他學校的對口單位打招呼,這些信一發便是幾十封,人家回信的話你還要電話或書面再聯絡對方,當活動上馬的時候,單是開會已經來來回回好幾次,出回條給負責老師點頭、預約場地、交通、報警(如果是戶外活動的話)、排演活動內容,全都要協調工夫。這些全都是訓練,全都是教育。(聯校是否為了認識女孩子?這見仁見智,或者說是參加者各有不同目的,不能一概而論)。記得以前不時會見到一些同學或師兄拿著一本厚厚的organizer四處走,我們笑他們扮野,其實大家還是有一本簿一點的記事簿放在口袋。後來加入了教育界,才知道這種課外活動模式只存在於少數學校。

    在傳統男校讀書,有一個不知是好處還是壞處,就是人人都有很強烈的自我意識,大家都認為自己是特別的,是somebody,或者至少有機會是somebody。還記得中學時代《暴雨驕陽》(Dead Poets Society)上映,內容是講一間傳統英式男校,來了一個反傳統的老師鼓勵學生們追求理想。那時候很多同學很喜歡這套電影,可能因為他們在那裡找到了理想中的自己吧。這種覺得自己是獨特的想法沒有負面意思,事實上現在各大學的教育系也是教準教師們要視每一個學生是獨特的,很多學校公開的目標也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形象。不過這種「暴雨驕陽式」的自我形象,不是每一個家長都喜歡。

    學習三:自由,包括批評的自由

    傳統男校比起其他男女校或者女校最大的分別,其實是自由。在這家學校,學生會和校報可以批評校政。同學的行為舉止,主要都是靠學校提倡的榮譽感來維持,大家的感覺就是學校是自己也有份的,所以有權提出意見。我記得在中四的時候,有老師在課堂上跟我們議論校政問題,而在預科的時候,也有老師會跟同學們私底下討論學校的校風等等。這種批判精神可能在他們踏入社會之後便給消磨了,但至少在中學階段,學生有被充權的感覺,對於他們建立自信和自尊感是有幫助的。(聽來自其他傳統男校的朋友說,他們也有很強的議論校政的傳統)

    我有一個不太科學的印象,就是這學校總是會產生一些很喜歡就社會問題發表意見的人,名單不在這裡列出了。這也許跟他們中學時的經歷有點關係吧。

    結語

    不少這家學校的畢業生會進入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會有不錯的社經地位。這是不是因為他們在中學學會了要上位發達?還是因為這個社會本來說是如此?我覺得透過努力獲得社經地位絕對沒有問題,只要我們能尊重不同的價值取向就是了。你喜歡做的,就去做,只要做得好,你就是somebody。這是我在這家中學讀了七年所學到的。

    進了大學,就算你來自什麼中學都好,你都會發現山外有山;進入了社會,你更會發現人外有人。如果一個人畢業多年之後,仍然只滿足於他來自什麼中學或大學,那是很可悲的事。

    社會一直在討論「名校」,其實討論的是不同階層的學生是否有機會透過成績入讀這些所謂的名校。至於為什麼所謂的名校就是好?似乎比較少有討論。《名校教了我什麼》的作者已經說過,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地方,這個地方成績好的人多,你不想被比下去,便要加緊努力。這種氛圍其實在banding制度之下,在大部份band 1收生為主的學校也會出現。如果家長想子女的成績「更有保證」,不重視補底的傳統名校比起一些落力催谷成績地區名校可說是「風險」更大。

    那麼傳統名校還有什麼值得家長趨之若鶩?那大概就是「傳統」兩個字。「傳統」的意思可以是指校內累積多年的傳統和學校文化,學生能夠從前人累積的經驗中學習如何學習,以及如何發展不同的興趣,也有說那是指學生在那裡累積的人脈網絡(可能因為工作性質關係,這有什麼用我到現在也不知道)。

    我想,如果我有小朋友,我仍然會想他們入讀這類學校吧,因為我希望他有更大的空間做想做的事,有更多機會從非正規學習中學會更多,而不是一味訓練考試。

    問題是愈來愈多傳統學校轉為直資,由以往的減去直屬小學之後,還有部份學額留級派位學生,變成了平民止步的半私校。參加過派位的朋友也許會有同感--在同一校網,如果最受歡迎的幾間學校不再在派位機制出現,那怕是只有三兩間,影響也是明顯的。很多時候,對於基層家庭來說,每家小學能派到「理想」學校的幾個位置,已經是他們絕無僅有對於前路的希望了(當然,讀到書與否還是看個人努力)。

     

    延伸閱讀(網文):

    蠢材,這不是起跑線!(tommy兄)

    傳統的傲慢與偏見 (john兄)

    名校 (葉一知)

    論名校 (林忌)

    名校教了我什麼——女校生的反思 (蘆葦)

    關於名校,我想說的是 (hystericireul)

     

     

    延伸閱讀(書目):

    自由之路:一間傳統名校的學習生活(林智中)
    簡介:以教育研究方式探討一間傳統男校的學校文化

     

    *************************************

    補充:

    本文只是單從我的經驗出發,未必反映這學校現在的情況(例如很難解釋為什麼幾年內會出到劫匪和有人被控非禮罪),更不能反映其他所謂名校的情況。

    聽說傳統女校的生活不怎麼天真無邪(認識很多女校畢業的朋友都如是說),裡面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暗湧,會不會是另類社教化,我當然沒有資格評論。

    家妹是派位進入某傳統男女校名校的,感覺上她接受的教育比我的母校好,她的水準也比我高。當她是還是學生的時候,似乎沒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可惜那學校轉了直資,如果她現在升中,恐怕老爸老媽不會夠膽替她報這間學校了。

    另外,在大學讀書n年的經驗告訴我,傳統名校生真的不算什麼,來自不同學校的聰明人、叻人真的多的是。

    人寫名校,你又寫名校?寫blog文化不就是大家一起寫同一個題目的嗎?這不算抽水吧。

     

Comments (34)

  • 唔知庫大知唔知,當年我間中學曾經同你間學校搞過聯校訓練營?我仲認得三師之中有位大大有份搞。

  • @Denise107 - 

    係咩營黎架? 我地攪過好多營bor

  • 領袖訓練營,中六先中七的暑假。

  • 我是師弟咧,兩三年前畢業。文中的三點都很贊同,應該可說是這間學校的可貴之處吧,還有就是同學之間互相給予的空間也很大,有自己專門興趣的人容易找到生存空間。依我看這些到現在都仍然沒變的。

    還有每間名校/學校都有各自文化與特別之處,深表認同。為了不具名而題文說是「名校」,令我讀明報一文時硬是覺得有點以偏概全了。

  • 談起名校,往往很多人有種「逆向歧視」,或是膚淺地認為名校必然武器精良,學生不食人間煙火,或是認為名校的人都喜歡抱著「名校」的名號。然而事實是,往往對「名校」二字最介意的,是那些批評者。

  • 明報講個間,絕不無邪,更像工廠,承該女校畢業生之女友言

  • 作為該校舊生,我必須強調,我那七年,該校師資是絕對不行的。 大部分都是混吃等死。 可這沒關係, 大家都是自動波,自己靠自己。

  • 為什麼我聽到關於天主教男校的brother / father,多數都是歌頌敬佩的comment?
    而天主教女校的sister,好像都是變態的??!!

  • 唔鐘意人標籤八十後,或者名校生,或者廢柴等等。

    然而,社會現象有時係要「圈一批」,再「評論」。

    名校生係咪真係咁臭寸同自以為事,好似,我遇到的,多是自信爆棚啫。

    早排好似見到facebook有個傳統名校學生話:「我地(某傳統名校)流的血跟別人不同……」

    我覺得佢講得啱,人人流的血都係唔同的。

  • 1. > 如果一個人畢業多年之後,仍然滿足於他來自什麼中學或大學,那是很可悲的事。

    以此自豪沒問題,不過如果以此看不起來自其他中學/大學的人,就真的很可悲兼可笑。

    2. 要有這種自由需要有很好的傳統、還要有smart的學生才成。
    我讀的學校到教的學校,學生當中好的充其量是聽話,不好的更沒腦筋沒動機,要自己帶活動還是令人不放心。所以到最後自然是老師主導的,你想放手也不成。

  • @bigbrother1984 - 

    同意。點解既呢?

  • @bigbrother1984 - 

    @galileo_c - 

    @Kursk - 

    我覺得這也是傳統問題,而這種傳統是由男女生的不同性格而來。不論本性還是社會都(相對)鼓勵男生反叛、有批判精神,而義氣也有助串連,令男校都比較自由;相反社會要求女生順從,令女校的修女好像怎麼高壓亦鮮有反彈。

    p.s. 本人也是天主教男校出身,讀起這篇文來很有共鳴,尤其是搞活動和自由的部份。不過說到「靠自己」的精神,依我校來說是慢慢失去了,個人認為或與整體社會的依頼文化有關 (我九十年代末入讀,當年師兄好像都會自己搞掂,失敗了也不啍一句,但到我離校時港孩的師弟就多了。)

  • KURSK:寫吓寫吓,我真的有點「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感覺。

    @Denise107 - 

    嘩... 我記得喎.......!

  • @adrianlu1026 - 我唔同意。

    正如曼聯既隊員,球迷,都會營造一個「自己人」既氣氛,都會設想一d假想敵黎提升團隊既精神同榮譽感,我唔覺得咁做有咩問題。

    又正如一個香港人可能會話「香港人係點點點物物物」,道理同出一轍而已。

  • 同意,我覺得一個人在他的中學時間中, 受影響得最多,就是他身邊的朋友
    而名校之所以比其他學校, 是入面的學生, 是他們所凝聚的氣氛和學習態度
    至於好老師嘛...可遇不可求
    就算是到大學的PROFESSOR 都不一定是個個都好

    所以入到名校讀書 就是比其他學校更多機會認識到比較好的學生 (當然不是必然...)

    其實某程度上,名校生都背負不少壓力和社會期望

  • @Kursk - 連celebacy,男人也比女人強。 男的可以把libido轉移到更崇高的追求,例如藝術政治公益等等。

    所以保羅不對男的,只對女的說:
    “我 對 著 沒 有 嫁 娶 的 和 寡 婦 說 , 若 他 們 常 像 我 就 好 ,倘 若 自 己 禁 止 不 住 , 就 可 以 嫁 娶 。 與 其 慾 火 攻 心 , 倒 不 如 嫁 娶 為 妙 。” (林前7:8)

    當然也有一些男神職,那些brother father什麼的在禁慾前可能已經萬花叢中過了。佛陀是王子,玩女人玩厭了,才去修行,追求更高的價值。聖方濟各本來也是富二代花花公子,反正玩夠玩爽了,七情六欲就那回事。

    可sister們好像都很純潔,未經人倫。 有哪個是妓女轉行做修女的?還做到校長?!

  • 其實"歧視"或"搞針對"並不是沒有,只不過是以同學的性格而非出身為焦點....

    至於家境....當鄰座那個滿口鄉音的新移民同學,考試成績比你排前幾十名

    還要入校隊打學界的時候,你還敢取笑人家是"大陸仔"嗎?

    說真的,在那裡讀了七年,"大陸仔""屋村仔"這些詞語一次也沒有聽過.

    那個"自動波"嘛....無論讀書,搞活動還是吃喝玩樂都是自己搞定,老師嘛....他們有幹過甚麼嗎?

    (最好的是,所有學生,那管是中一,都可以外出吃午飯....不過這個好像凡是男校都可以的吧)

    至於近年師弟們的表現,唉....從前只聽過偷同學的東西,

    現在竟然去打劫非禮,幾十年前搞走私,開賭場,顛覆國家的志氣哪裡去了?

  • 沒腦筋不要緊。 沒內在的動機(drive/motivation/will/dream)就很麻煩。 
    這也是上等人(主人)和下等人(奴隸)的區別。
    教會有個好處,就是提供了一個“動機”,雖然是外在的。

    一般學校,老師們自己都忙的焦頭爛額。 學生合格率不錯就謝天謝地了。 哪有時間去誘導學生發掘自己的“動機”呢。 小班教學? 下世紀(廿二世紀)吧。

  • @飛蚊導彈 - 

    我們師兄涉嫌偽造文件被美國政府逮捕拘留調查的照片:

    http://i250.photobucket.com/albums/gg256/tsai68/04501kn2ke2.jpg

  • 咪就係....偽造文件都有番D技術含量丫

    不過攞界刀打劫,摸空姐大髀果D....我真係接受唔到囉

  • @hystericireul - 

    唔同意.

    提升團隊既精神同榮譽感,可以是叫口號,或講明將來發展的遠大計劃,凝聚團結心。

    但,「我地流的是不同的血」,是在說啥呢?

    那是我們在潘朵拉星球,他在地球。

    還是我們在地球,他們在火星?

  • @hystericireul - 

    曼聯有沒有話自己同利物浦流不同的血?

  • @adrianlu1026 - 

    如果你硬要說那是血型上的那種不同,而不明白那是一個借喻,那也是你的理解自由。

  • @hystericireul - 

    老實說,我真的不明白。

    我當初以為他說a 型和o 型的分別.

  • 告誡學弟
    寫於 2010年11月7日 1:48
    比姚佬挑兩挑...這是我的觀點而已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別喜歡

    告誡學弟

    1. 我們身上流著比別人不同的血,這是不用懷疑的。

    2. 在拔萃的時間過得很快,記緊珍惜每次代表拔萃作賽的機會,它們會是你一輩子最難忘既回憶。唔好到有朝一日突然發覺已經無機會既時侯先至後悔自己無盡力。

    3. 大概四五年前係街撞到個畢左業幾年既大佬,佢見到我著住校服,個樣即刻變得灰灰地,然後同我講:「而家好好珍惜,出到黎之後真係無晒火。」

    4. 或者曾經懷疑自己係拔萃做緊既野有冇價值,但要知道,只有係拔萃,先至會有一班人同你有同一個目標,唔會中途放棄,同你一齊去闖關,當中你地會有爭執,有唔開心,但係同得你一齊行既,個個都準備犧牲所有,讓大家心中夢想兌現。

    5. 前人留下既遺憾,往往係下一代人奮鬥既目標,做大佬唔係要自己無憾就算, 要連勝一代人永遠唔能夠做到,一間學校先可以做到。師弟他日既成就,係你今日有否無私付出的最佳證明。

    6. 拍拖唔緊要,搵錢唔緊要,去玩更好玩既野都唔緊要,唔好唔記得你踏出SR 果一刻,你冇左幾多野,你以為自己除笨有精,可以走精面,其實你冇。你失去更多珍貴的東西,尤其係你會記著一世既野。拖仲有十幾廿年拍,好彩既搵銀都要搵十年多,拔萃學生,最多都係九年,而家唔去圓夢等幾時?

    7. 拔萃有好多人好鍾意橫跨好多個部門,但當中部份做野都鍾意得過且過,呢種人永遠都只會係嘍囉,因為佢冇任何建樹。

    8. 拔萃既政治制度係大佬制,邊個黎先邊個大晒(呢個觀點可以解釋點解甘生同小儀既態度可以咁友善) ,無論你覺得個大佬幾咁廢,佢都係大佬,佢可以玩你狗,你只可以死頂然後到你有朝一日做大佬唔好做番佢錯既野。既然大佬晒,間學校有咩事都係大佬負責。有好多人去形容拔萃仔質素點樣每況愈下,但一日身為大佬,一日有責任去教佢地,今日無付出過,他日拔萃變得普通的話你都要負責。我記得我入黎第一個Assembly樓上班大佬已經挑緊機,Day 1 就有個大佬行上台問校長點解無啦啦要轉Hymn book。拔萃話比我地知學校既事就係我地既事。

    9. 拔萃係一個好好既地方比你反叛同混沌,你可以串串貢,周圍樹敵,可以唔知自己做緊乜,但時期去到中三為止。如果你過左三都仲係咁你要好好去學習下咩先至係大個仔。

    10. 中一入黎係知道自己校服係點之後,第二樣野知既就係有間學校叫喇沙,佢間學校係邊,佢地套校服點既樣。返左學一個禮拜你會知道你既終極目標係係任何方面擊敗喇沙。因為只有佢地先至係我地真正既對手,只有佢地值得我地絕對尊重,其他學校極其量都係陪下跑。所以係拔萃生涯,要記著呢個目標,我十萬個感激我有兩次機會係唔同方面打敗佢地。

  • @adrianlu1026 - 唔好響我個版度挑第二篇文機。挑機過番果邊。

  • please let me share in facebook

    thx

  • @galileo_c - Which one did Mingpao talk about? 

     

    @tunaunauna - Just a myth, haha... 

     

  •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204/4/lljy.html
    好明顯系黑白間條鞋。 被歧視的旗袍就是她們附近的。

  • 關於第二點, 我以前係沙田讀書, 的確印像中只有我係去同其他學校 (包括kursk你母校, 我估我同你應該係同年讀中學的) 攪聯校活動, 果時會咁樣攪呢 d 活動既其實應該只係少數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