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ecember 8, 2010

  • 官津,直資學校師生比例分析

     

    A

    B

    C

    D

    E

     

    教學人員人數 

    學生人數 

    教學人員對學生比例 

    每班教學人員#

    平均每班人數*

    真道書院

    151

    897

    6.0

    5.1

    11

    德望中學

    114

    1257

    11.1

    2.8

    20

    聖保羅男女中學

    115

    1282

    11.2

    2.7

    21

    拔萃男書院

    120

    1373

    11.5

    2.7

    21

    播道書院

    63

    744

    11.9

    2.6

    22

    福建中學

    102

    1266

    12.5

    2.5

    23

    聖保羅書院

    81

    1066

    13.2

    2.3

    24

    李國寶中學

    59

    805

    13.7

    2.2

    25

    香島中學

    68

    948

    14.0

    2.2

    26

    華仁書院

    66

    927

    14.1

    2.2

    26

    拔萃女書院

    80

    1157

    14.5

    2.1

    27

    香港真光書院

    58

    863

    14.9

    2.1

    27

    勞工子弟學校

    58

    930

    16.1

    1.9

    29

    皇仁書院

    67

    1116

    16.7

    1.9

    30

    喇沙書院

    91

    1524

    16.8

    1.8

    31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66

    1116

    17

    1.8

    31

    高主教書院

    56

    950

    17.0

    1.8

    31

    沙田官立中學

    57

    1071

    18.8

    1.6

    34

               

    # 假設每班為30人(教育局07/08中一開班標準)

         

    * 以每班1.8名教學人員計算 (未必反映該校初中、高中、預科各班實際情況)

       

     

    教育界和不少立法會議員一直要求推行小班教學,其實小班教學早已實現,不過是在直資學校。

     

    下表是根據剛出版的中學概覽2010/11裡面,部份直資學校、津貼學校和官立學校的教學人員和學生人數演算出來的數據比較。淺藍色的是直資學校,黃色是津貼學校,青色是官立學校。觀察師生比例的排名(C項),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直資學校師生比例比官津學校為低。(勞工子弟學校的數據是用作參考,顯示資源較少的直資學校的師生比例其實跟官津學校差不多)

     

     

    我根據教育局為官津學校訂立的標準,換算出平均每班教學人員的數目(D項)和平均每班人數(E項)。

     

    從D項所見,除華仁書院及真光書院外,表列的官津學校的每班教學人員人數跟政府的標準相若(政府標準為初中每班1.7名教師,高中每班1.9名教師),而多間著名的直資學校的每班教學人員比例名顯高於政府標準。

     

    礙於數據及資源所限,E項比較粗略,不能準確反映該校初中、高中、預科各班實際人數,只是一個按比例的估計,為的是形象化地顯示師生比例的差距。以政府的中一開班要求(最少30人計算)除以每班1.8名教師(1.7及1.9的平均數),將結果除總學生人數,得出每班平均人數,結果顯示表列的直資學校大都少於25人一班,即政府定義的小班教學的人數!

     

    其實上述數據還未計算直資學校能夠聘請大量非教學人員分擔教師的非教學工作,對提升教學質素的幫助。(那是根據直資學校同工的說法,因為中學概覽沒有相關數據,所以未能作出分析)

     

    這些數據說明了什麼?

     

    那說明了著名直資學校有比官津學校更充裕的資源,而且能夠靈活運用。用教育官員的說法,他們應該真的更能把資源用於提升教學質素,根據我認識不少的直資學校家長和同工的觀察,這是真的。

     

    我的著眼點是既然直資學校更能運用資源改善教學質素,他們已經運用資源推行小班教學,降低師生比例,那麼堅持小教學無用的教育官僚(尤其是把子女送進這些學校的)為何只堅持官津學校維持大班教學,而不看看已經推行小班多年的直資學校的教學是否有成果?至於資源方面,在以前的討論已經提過,直資學校一方面收取政府大筆津貼,一方收取可以很高昂的學費,然後實踐他們認為合適的師生比例,而官津學校方面,官僚仍然死硬堅持不增撥資源改善師生比例,這種編制上的差異,最終會有什麼後果,我不敢妄下定論,但肯定值得關注。

     

     

    補充-上述分析的局限:

    不知因為什麼原因,本來中學概覽網站是有提供各校學生人數的,當我抄寫了上述數據之後,過了一陣子回來,發現網站上的各校的學生人數已經不見了。上表所列的學校,多數是收生以第一組別為主的學校,而收生以第二組別為主的學校,我看過幾間,印象中師生比例和上述的官津學校相約,可惜沒有抄下。而收生以第三組別為主的學校的數據,則未及抄錄。

    政府現時政策是容許第三組別收生為主的中學享有更低師生比例,以便教師照顧學生的個別學習需要。可能第三組別的師生比例與表列的官津學校不同,但未有數據證明。不過肯定的是,第一和第二組別收生為主的官津學校的師生比例是相似的。

    當然,最大的局限還是此分析並非專業性質,如有錯誤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至於實際上已是小班教學的一眾直資名校是否真的教學水平較高?即使是較高的話,是否直接與較低師生比例有關,不在此文分析。本文旨在指出,教育局力拒的小班教學,早已在部分資源運用較靈活的直資學校實行了。

    Bigarnex提出師生比例明顯低得多的學校,可能未必推行小班,而是減低教師教學節數。這也提醒了我,很多時我們被「小班教學不能改善教學質素」這命題誤導,以前在三師會討論小班問題的時候,我們提出小班以外的可行性,例如減少教節、增加課程規劃的人手、大班教學輔以小組導修等,總括來說,是讓前線教學人員有更多空間教好學生。這一點,當官僚仍在大耍太極的時候,很多直資學校已經做了。

     

     

  • 政府文件: "處理"超額教師

     

    節錄自2008年的一份教育局的公開文件:

     

     

    「...連續數年實際的收生人數平均為每班25 人或以下... 上述額外教席便會逐步刪除,而學校須負責處理有關的超額教師。」

     

    這一句「學校須負責處理有關的超額教師」真的可圈可點。我們會說「處理一個問題」,或者「處理一件事情」,但不會說「處理一些人」。歷史上有一個例外,那是納粹德國惡名昭彰的萬湖會議通過的「最終解決方案」,就是處理猶太人問題,即是把他們處理掉。 

    一間學校須負責「處理」超額教師,語氣就好像學校有一些多出來的物資要處理掉一樣。這不是中文水平問題,而是官僚的意識問題,可能在他們眼中,教師不是人,而是可以隨便減掉的數字,或者是資產,多出來的話是可以隨時拿去填海的。

     

    教育局文件連結: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4228/legco%20ed%20panel%2029%20feb%2008_sct%20(c).pdf

     


    圖片:電影Soylent Green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