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ecember 6, 2010

  • 關於直資問題的幾個回應

     

    如John兄所言,講到教育問題,我們都有很多意見,可以建築很多「字牆」,不過每建一幅字牆都是費力的,所以不能天天建牆。至於回應留言,要說句抱歉--因為時間所限,我在blog和FB未能每個留言都回應。通常是對我的說法有質疑的,或者有疑問的,我會視乎情況回應,有時候如何留言的問題有其他人回應了,珠玉在前,我多會選擇不重覆回應。請大家見諒。

    以下是我回應得比較詳細的兩段。另外,有一段是我在John兄那邊留言的。

    *******************************

    12月1日的《[轉載] 公共資源半私有化》

    「昨天上載了三師會講直資問題的節目,我在結尾時提出了直資醫院的類比,同一時間有人在報紙上提出同樣的說法。

    其實外國有不少私立學校,他們不是政府資助的,一般人進不了只好認命,唯有入讀公立學校。直資學校(尤其是名校)就是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的間的半碼子產物--他們既可像外國私立學校般收生,但同時間接受政府資助。

    打個比喻,醫院也是分為私家醫院和公立醫院,不想輪候太久的人,會支援昂貴的醫療費用進私家醫院,因為公立醫院提供的服務輪候時間通常都十分長。如果政府現在容許攪直資醫院,大筆津貼他們,但讓他們收取昂貴費用,這就是變相把公帑資助付得起錢的人,讓他們享受更多的好處,以公共行政角度來說,公帑運用是有機會成本的,直資制度使用的公帑津貼辦學團體大攪貴族學校也是同一邏輯。」

     

    Potato君留言:

    請問Kursk老師,政府現時在官津學校,有沒有因為個別學生家境富有便相應地扣減學校的津貼。如果沒有,那麼官津學校的公帑不是一樣有資助付得起錢的人。政府的教育開支,目的好像是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教育吧。除非我們有證據証明直資學校的教育質素差於官津學校,否則,如果政府對每個直資學校學生的津貼,不多於官津學校的學生,我看不出有什麼不妥。其實,由於醫管局的人手問題,現時局方也有津貼白內障的病人,到私家醫生做切除手術。對醫管局來說,津貼病人到私家醫生做手術,其實比增加醫護的人手更省錢。

    我的回應

    @potato: 
    雖然我很懶回應留言,但你的論點我覺得不得不回應一下。

    是的,香港的教育制度並沒有入息審查,人人都可以憑成績(至少中學是這樣)爭取入讀他們理想中的學校,沒有人因為收入高而要多付款。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是變相不公平, 這或許有一點道理, 不過, 似乎目前社會有個共識,就是政府向所有適齡學生提供教育是一個基本責任, 即使是大力鼓吹學劵制的新自由主義者也沒有質疑這一點。

    可是津校和直資學校的問題, 並不如你所講, 是政府按人頭津貼多少的問題, 而是政府在支付跟津校相差不大的資助給直資學校的同時, 把學校收生的權力完全交給直資學校, 令有經濟能力的人可以有更大機會入讀「理想」學校, 這就超出了以成績(嚴格來說是加上局住地區)競爭學額的社會共識了。 簡單來說,「不妥」的地方是從此學生入讀中學不只是看成績, 而是要同時看家底, 那是違反了香港社會不論官方還是民間的核心價值(或者是神話), 那就是教育是要製造更多, 而不是更少社會流動的。當然, 除非你認為能支付多些錢的人應該更有資格入讀理想而同時受政府資助的學校吧。

    至於白內障的問題, 謝謝你提供的資料, 那正好給我機會把直資的問題說得更清楚 --- 如果我所知沒錯的話, 白內障病人受津貼到私家醫生處做手術, 決定誰有資格受資助的是政府, 而不是私家醫生, 那麼整個制度便合理了 -- 政府幫助最有需要的人去做手術, 而不是資助私家醫生自己決定收很貴的價錢, 為最肯付錢的人做手術。

     

    Potato君留言:

    Kursk老師,你認為現時官津學校的派位制度真的是以成績(加上居住地區)競爭學額的嗎?你有否聽過家長投訴,除了成績和住地外,子弟要被派到傳統名校還要靠運氣。自從升中學生由5個組別改成三個組別,第一組別的學生人數大增。合資格升讀名校的學生人數也大增,需要抽籤決定那個第一組別的學生可入讀名校。但是同一組別學生的成績差異卻擴大了。幸運地抽到入讀名校機會的學生的成績可能比抽不到的學生差。從名校的角度,即使派位的學生都屬第一組別,其成績可能只及以往的第二組別。為了減少機會收到成績較差的學生(而不是要收取更多家境富裕的學生),傳統名校才會轉直資,取回收生的權力。

    君不見直資學校制度已存在十多年,早期只有「愛國學校」和一些私校轉直資,傳統名校沒有一間冒險轉制(因為政府按人頭的津貼,是較官津學校為少的,收取學費則不知能否與免費的官津學校競爭)。傳統名校轉直資,都是升中學生由5個組別改成三個組別後的事。加上政府推行母語教學,令英中減少,傳統名校收生的競爭減少。這也是它們敢於轉直資的原因。


    我的回應

    @potato - 
    我同意你的說法。五個banding轉三個banding, 把學生入讀理想學校(不只傳統名校)的運氣成份大大加重,這也令一些傳統名校為了避開這個制度而轉直資。這是一個很荒謬的政策-- 一方面把派位變得更平均化,同時攪教育階級化。我一直在反對的是制度, 不是加入的學校。教改已經人去樓空, 爛攤子就由全港學子和家長承受, 這是我感到不忿的地方。我想你可能是直資制度的支持者, 希望你明白我反對的是直資制度, 不是那些學校。

     

     

    ********************************

    回應John兄的《由師資說到名校》

    大致上同意,其實好些新發展的津中名校提供的教育質素可能比傳統名校更佳。不過,傳統津中名校少了十間八間就是少了,那是一個零和遊戲。參加過派位的朋友也會有同感,就是在同一校網,最受歡迎的幾家學校不再在派位機制,那怕是只有三兩間,影響也是明顯的。

    很多時候,對於基層家庭來說,每家小學能派到「理想」學校的幾個位置,已經是他們絕無僅有對於前路的希望了(當然,讀到書與否還是看個人努力),這種向上流動的hope value,幾乎是香港這個不民主社會的最大穩定因素之一了。

    無可否認,學校有更大的財政自由度是好事,不過,公共資源私有化問題,則屬於政策合理性的問題了。

     

    ********************************

    我留意到回應討論之間出現人身攻擊的字眼,之前沒有立即刪除,是我作為博主的責任。如再出現這情況,我會刪文的了。關於onchickenchicken君的意見,其實《何不食肉糜?(再談直資制度)》這篇文是我本來寫給你的回應,但因為太長都變成一篇文的。

     

    關於教育社會流動的問題,John兄說停不了手,將會再築字牆,我也有同感。如時間文思足夠的話,便會繼續築牆。

     

    延伸閱讀:

    關於名校... (傳統男校回憶)

    何不食肉糜?(再談直資制度)

    傳統的傲慢與偏見 (john兄)

    蠢材,這不是起跑線!(tommy兄)

    三師會 - 直資學校的爭議

     

     

     

    **********************************

     

    題外話:未看《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 的朋友,即使你沒有Facebook account,我也要認真推介給你,這真是一套好戲。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Facebook的話,就不用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