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ecember 7, 2010

  • I.T.版五億探長 - 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

     

    兩星期前看完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我想說:堅好睇。

    如果要用比較評論式的說法,堅好睇的地方是導演和編劇把一個很容易落入俗套的故事拍得令觀眾沒有一分鐘不入戲。

    看完之後,心想回家一定要Like。

     

    除了覺得堅好睇之外,其實看這套戲的時候,有一點像一個60後香港人看《五億探長雷洛傳》的感覺,一方面拍案叫絕,在戲院中跟身邊人說「嘩,呢個當年係咁架」,另一方面感慨自己見證過滄海桑田。

    如果說internet世界變得快,我們說的是是月計,甚至以小時計算。故事中提及的Napster,彷彿是太平天國的事情,但那只是1999年的事。而寫blog(例如livejournal和myspace),則只是2002至03年開始流行的事,至於故事提及的facebook的元祖friendster,已經消聲匿跡。還記得當年facebook出現的時候,朋友們都說「呢樣野同friendster有咩分別?」

    Friendster跟Facebook的分別,就是web 1.0和web 2.0的分別。互聯網的世界,江山代有才人出,新的意念爆發的速度,以小時計,我們很少為一個app或者服務供應商消失而傷感,因為其消失往往代表了另一個更強大的概念興起。故事中的主角們,看著自己的作品一夜之間爆紅,主角Mark拖延那兩兄弟幾十天,便攪出了facebook的原型,短短幾年間,便變成了社交媒體的killer application,影響力直迫google。不論Mark本人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些start-up的傳奇故事是有趣的。就算不是I.T.人,但看著internet的普及,看著不同的網絡/網站/app花開花落,也有見證大時代的感覺。

    新的媒體出現,造就新的遊戲規則和生活方式,對於會上網的人來說,那不是什麼需要學習或者適應的事,但對於舊世界的人來說,那是來勢洶洶的惡耗。朋友,你屬於哪個世界?

     

     

    雖然不是I.T.人,但有幾個位,真的會心微笑:

     

    回到房間第一件事就是開電腦,不,根本就可能沒有關電腦,只是screensaver?

    主角們說進入社交網絡最大的動力是什麼?是跟女孩子聯絡...(通常成功的例子是在現實世界認識,然後在facebook發展)

    主角們在深夜看著自己的網頁訪客流量變化。

     

     

     

    至於故事有幾多成真?自己google一下Mark Zuckerberg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