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8, 2010
-
官津,直資學校師生比例分析
A
B
C
D
E
教學人員人數
學生人數
教學人員對學生比例
每班教學人員#
平均每班人數*
真道書院
151
897
6.0
5.1
11
德望中學
114
1257
11.1
2.8
20
聖保羅男女中學
115
1282
11.2
2.7
21
拔萃男書院
120
1373
11.5
2.7
21
播道書院
63
744
11.9
2.6
22
福建中學
102
1266
12.5
2.5
23
聖保羅書院
81
1066
13.2
2.3
24
李國寶中學
59
805
13.7
2.2
25
香島中學
68
948
14.0
2.2
26
華仁書院
66
927
14.1
2.2
26
拔萃女書院
80
1157
14.5
2.1
27
香港真光書院
58
863
14.9
2.1
27
勞工子弟學校
58
930
16.1
1.9
29
皇仁書院
67
1116
16.7
1.9
30
喇沙書院
91
1524
16.8
1.8
31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66
1116
17
1.8
31
高主教書院
56
950
17.0
1.8
31
沙田官立中學
57
1071
18.8
1.6
34
# 假設每班為30人(教育局07/08中一開班標準)
* 以每班1.8名教學人員計算 (未必反映該校初中、高中、預科各班實際情況)
教育界和不少立法會議員一直要求推行小班教學,其實小班教學早已實現,不過是在直資學校。
下表是根據剛出版的中學概覽2010/11裡面,部份直資學校、津貼學校和官立學校的教學人員和學生人數演算出來的數據比較。淺藍色的是直資學校,黃色是津貼學校,青色是官立學校。觀察師生比例的排名(C項),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直資學校師生比例比官津學校為低。(勞工子弟學校的數據是用作參考,顯示資源較少的直資學校的師生比例其實跟官津學校差不多)
我根據教育局為官津學校訂立的標準,換算出平均每班教學人員的數目(D項)和平均每班人數(E項)。
從D項所見,除華仁書院及真光書院外,表列的官津學校的每班教學人員人數跟政府的標準相若(政府標準為初中每班1.7名教師,高中每班1.9名教師),而多間著名的直資學校的每班教學人員比例名顯高於政府標準。
礙於數據及資源所限,E項比較粗略,不能準確反映該校初中、高中、預科各班實際人數,只是一個按比例的估計,為的是形象化地顯示師生比例的差距。以政府的中一開班要求(最少30人計算)除以每班1.8名教師(1.7及1.9的平均數),將結果除總學生人數,得出每班平均人數,結果顯示表列的直資學校大都少於25人一班,即政府定義的小班教學的人數!
其實上述數據還未計算直資學校能夠聘請大量非教學人員分擔教師的非教學工作,對提升教學質素的幫助。(那是根據直資學校同工的說法,因為中學概覽沒有相關數據,所以未能作出分析)
這些數據說明了什麼?
那說明了著名直資學校有比官津學校更充裕的資源,而且能夠靈活運用。用教育官員的說法,他們應該真的更能把資源用於提升教學質素,根據我認識不少的直資學校家長和同工的觀察,這是真的。
我的著眼點是既然直資學校更能運用資源改善教學質素,他們已經運用資源推行小班教學,降低師生比例,那麼堅持小教學無用的教育官僚(尤其是把子女送進這些學校的)為何只堅持官津學校維持大班教學,而不看看已經推行小班多年的直資學校的教學是否有成果?至於資源方面,在以前的討論已經提過,直資學校一方面收取政府大筆津貼,一方收取可以很高昂的學費,然後實踐他們認為合適的師生比例,而官津學校方面,官僚仍然死硬堅持不增撥資源改善師生比例,這種編制上的差異,最終會有什麼後果,我不敢妄下定論,但肯定值得關注。
補充-上述分析的局限:
不知因為什麼原因,本來中學概覽網站是有提供各校學生人數的,當我抄寫了上述數據之後,過了一陣子回來,發現網站上的各校的學生人數已經不見了。上表所列的學校,多數是收生以第一組別為主的學校,而收生以第二組別為主的學校,我看過幾間,印象中師生比例和上述的官津學校相約,可惜沒有抄下。而收生以第三組別為主的學校的數據,則未及抄錄。
政府現時政策是容許第三組別收生為主的中學享有更低師生比例,以便教師照顧學生的個別學習需要。可能第三組別的師生比例與表列的官津學校不同,但未有數據證明。不過肯定的是,第一和第二組別收生為主的官津學校的師生比例是相似的。
當然,最大的局限還是此分析並非專業性質,如有錯誤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至於實際上已是小班教學的一眾直資名校是否真的教學水平較高?即使是較高的話,是否直接與較低師生比例有關,不在此文分析。本文旨在指出,教育局力拒的小班教學,早已在部分資源運用較靈活的直資學校實行了。
Bigarnex提出師生比例明顯低得多的學校,可能未必推行小班,而是減低教師教學節數。這也提醒了我,很多時我們被「小班教學不能改善教學質素」這命題誤導,以前在三師會討論小班問題的時候,我們提出小班以外的可行性,例如減少教節、增加課程規劃的人手、大班教學輔以小組導修等,總括來說,是讓前線教學人員有更多空間教好學生。這一點,當官僚仍在大耍太極的時候,很多直資學校已經做了。
Comments (9)
比理羅士中學 -->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martinng2006 -
right.謝!
會唔會check到各間學校有多少班?如果每班人數仍然很多,只是每位老師教學節數減少了,又是否能算是小班?
直資學校運用資源的自由未必比津校多
只是,政府津貼以外,可多收學費
可用資源自自然然更多
直資校本質就是政府唔肯俾錢提高質素
如果家長肯俾錢,就可以有更好教學條件
(即使並非名校,不少直資校都以EMI/新派教學作賣點
讓一些循中央派位入不了英中/名校的小朋友另有安慰)
政策從來都係走最慢既一步,直資已近乎於私立,內裡包含不少商業意味,從商最緊要洞識先機,搶佔市佔率。
高主教(揮手
Also read this: http://climbuptreestolookforfish.xanga.com/736885032/british-class-system-alive-and-well/
轉載 - 到底李生想點呢?
另壹角度9/12/2010 李兆富
直資學校風波之後,有輿論指直資的存在,窒礙了貧家子女靠努力讀書爭社會上流的機會。
對不起,我實在不明白,趕絕直資如何可以幫助貧家子女力爭上游?要是名校和好學校,統統被迫轉為私校,貧苦家庭可以因此得益嗎?又或者,我們要將好學校和名校全部一刀切,變成跟津校無異的倒模工廠便好?別忘記,有門路又負擔得起的家庭,永遠都可以將孩子送到國際學校。
請問香港還有人願意去聽真正的人話嗎?舊同事的女兒,在直資風波核心的真道書院上學。上星期,這位舊同事給我發了一條短訊分享她的心聲:「當初選它就是看中其啟發性的學習方式,就算派位派了去傳統名校也不是我心願。學校或許處理財政有不合政府規定的地方,但看不到有謀私利……真擔心在政棍的壓力下,教育局又要把魔掌伸向直資。」
曾幾何時,有個說法指香港教育改革的三座大山,分別是教育署、辦學團體和教協。時至今日,除了辦學團體被校本條例邊緣化,三座大山其餘的兩個仍然紋風不動。教育署被收編到問責局之後,教育官僚一如以往,手持免炒金牌,領取高薪厚祿,於九天之上宏觀調控。教協繼續是教育界功能組別的唯一代表,政策綱領一成不變地為保教師飯碗爭取小班。
教育官僚也好,教育政客也好,他們的原罪是不願意面對現實。社會上不但有名校和好學校,更有不少一塌糊塗的學校;有春風化雨的好老師,也有尸位素餐的冗員。可是,教育官僚和教育政客寧願自欺欺人,將學生都化成面目模糊的一堆數字。教育的過程,對他們來說,是倒模,是批量生產;教育的結果,自然也是千篇一律的填鴨式考試機器。他們鍾情派位,因為他們堅持每間學校都是一樣。他們蒙着頭,不願意見到原來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有靈魂。
無論是當年的教育署,現在的教育局,抑或二十年來都是功能組別議員的張文光,從來對家長訴求不聞不問不理不睬。
六年前,我的孩子還未出世,有一次和一位教師討論教育的問題,他不停的抱怨家長要求多多,教師的壓力又大。我告訴他:「家長沒有機會選擇學校。子女被派位之後,作為家長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用盡方法去確保在有限空間之下,為子女爭取最好的。」這位教師朋友不同意。他覺得要是家長有選擇,教師的壓力自然更大。說到激動處,他更加質疑家長有沒有能力去為子女選擇學校。
六年後的今天,身為人父的我可以大膽講,要是家長沒有能力和資格去為子女選擇學校,其他人更加沒有說三道四的資格。我們的子女要接受什麼教育,為什麼身為家長的反而沒有話事權?家長沒有話事權,子女又何來努力讀書爭上游的空間?每個家長,不論貧富,都有責任為子女的未來打算,前提是有選擇的自由。
只有每個人都將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社會才真正有希望。隨機派位和名校世襲制,讓運氣取代努力,難怪香港過去二十年培育出來的新一代,沒有拼搏精神,更沒有希望的光彩。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galileo_c -
嘩,依篇嘢都真係好嘢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