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遊戲過後
根據下面的新聞報導(見附錄),究竟香港有幾成人反對申辦亞運?九成?六成半?四成八?
學過問卷設計的高中生大概都能告訴你,那是視乎問卷問什麼而異的。要得到你要的結果,大可以加入引導性的問題,又或者在用字上取巧。特區政府問你60億可以攪得成亞運,答案和145億或者300億的肯定不同。可是係人都知60億是假的,政府只是把不同的項目分拆,歸入其他建設或者康體發展開支。為什麼我這麼肯定?成本較低的廣州,攪亞運花了上千億,試問香港攪亞運怎可能只需60億?
最初曾德成出來說要「諮詢」是否申亞的時候,不少人(包括我)也以為是應酬那個在立法會從未提過議案的霍震霆的。在普遍民意明顯反對的情況下,大家都以為會像大部份政策一樣不了了之。結果呢,諮詢期結束,在民主黨、公民黨、社民連、自由黨、民建聯都反對,而且民意仍然不支持的情勢下,政府竟然不惜一切,視民意如糞土,申亞硬上弓。為什麼呢?
政治任務陰謀論
一旦一個政策由地區自治事務升格成北京指派的政治任務的時候,就變成即使民意如何反對也沒有彎轉了,就好像高鐵一樣。看現在政府的語氣和視民意如無物的「決心」,真的跟高鐵時有得揮,似乎曾蔭權是收到「指示」一定要上馬。為什麼一定要上馬?
恕我陰謀論,表示會申辦2023亞運的,還有新北市(《新報》誤用了舊的叫法"台北縣"*)。因為廣州在2010攪過亞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奧委會再申辦亞運的成功率減少了,於是有自己奧委會的香港特區便成了阻止新北市申亞的馬前卒。另外,台北市正在申辦2019年亞運,這一屆他們有強勢對手新加坡以及越共統治的河內,如果中國要在背後出手干預,應可令台北落敗。到目前為止,表示有意申辦2023亞運的只有香港和新北市,所以香港申亞的「外交戰略意義」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
為什麼新北市不能攪亞運?因為對於一些需要建立國民自豪感、重新建立國家形象的國家而言,辦得出一次成功的亞運會是有這個效果的,最好的例子是1986年漢城亞運。我不知道中華民國有多需要這個國家形象工程,但若然亞運會在中華民國成功舉辦的話,最不高興的肯定是北京政府。
這只是我的陰謀論。信不信由你。
香港需要亞運嗎?
至於為什麼我反對申亞?第一,我認為那過百億元,應該花在更有需要的地方,而不是攪這些面子工程。香港極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醫療改革、退休保障、房屋、教育、扶貧、體育以外的基建設施等),亞運肯定不是首選。至於運動員訓練和待遇改善,根本跟亞運沒有關係。如果改善運動員訓練和待遇如曾蔭權所講是「應有之義」,那有沒有亞運也應該做,這跟攪亞運是兩回事。亞運在香港攪,香港的體育才有發展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偷換概念。
反駁的人或會說,攪亞運不代表醫療改革、退休保障、房屋、教育、其他基建設施也沒有衝突吧。是的,以政府現在的財政盈餘狀況,亞運的確是豪得起的,可是那不代表那百幾甚至幾百億沒有機會成本,那正正是可以再加碼用於更有需要的項目嗎?
此外,亞運這種形象工程,對於一些需要建立形象的國家和城市是需要的(表一),就好像50年代正在從二戰復元的日本、86年需要洗脫獨裁負面形象的南韓(不幸申辦之後就有光州屠殺)、90年的中國(本來是要展現開放改革成果,可是89年發生了六四屠殺)、2010年的廣州(這幾年中國攪盡國際活動,為的是表現「大國崛起」形象),另一種國家需要以亞運替自己未達世界級的城市「升level」,爭取亞太地區的認同,例如攪了四次亞運的曼谷,或者當年羸了香港的多哈。
香港有「國家形象」需要提升嗎?香港需要靠亞運來升level做地區知名城市嗎?特區政府不是很喜歡用Time Magazine的說法自稱「紐倫港」嗎?亞運這些提升形象的機會,還是留給真正有需要提升形象的城市吧。
* 中華民國台北縣將於12月25日升格為新北市,所以網上不少資料(包括來自台灣的)仍稱台北縣。最離譜的是維基關於2023年亞運的條目,把新北市誤稱為台北市。
# 斜體部份是在FB跟Howard兄討論後加上去的。
表一:各屆亞運會主辦城市
- 印度新德里 (1951)
- 菲律賓馬尼拉 (1954)
- 日本東京 (1958)
- 印尼雅加達 (1962)
- 泰国曼谷 (1966)
- 泰国曼谷 (1970)
- 伊朗德黑蘭 (1974)
- 泰国曼谷 (1978)
- 印度新德里 (1982)
- 韩国漢城 (1986)
- 中国北京 (1990)
- 日本廣島 (1994)
- 泰国曼谷 (1998)
- 韩国釜山 (2002)
- 卡塔尔多哈 (2006)
- 中国廣州 (2010)
- 韩国仁川 (2014)
(來源: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 Facebook Page of Say no to 香港申辦亞運會)
附錄:新聞通識導讀
政府宣布支持申辦亞運 (明報 2010年12月14日 17:55)
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宣布,政府決定支持申辦2023年的亞運會。
曾德成表示,經過諮詢市民,收到不少支持意見,也有反對和有保留的意見;反對的主要是擔心經費、配套政策和設施,但政府有信心可以在今後的十多年的期間解決,也不會影響民生和社會福利。
他又指出,政府長遠的配套政策已見初步成效,在今屆亞運會取得佳績反映出來,因此政府決定支持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申請舉辦2023年的亞運會,將會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六十億元的撥款申辦亞運。[全文]
工聯會支申亞被質疑違背了自辦民調結果 (ATV news 2010-12-11)
政府早前委託中大做的民意調查顯示,有四成八被訪市民反對申辦亞運。假如想成功申亞,政府就要繼續爭取立法會的支持。
部分政黨先後表態。當中,民主黨和公民黨表明不會支持。至於支持申亞的工聯會,早前公布委託大學做的民調顯示,九成被訪市民不支持申辦,被其他議員質疑立場和民調結果違背。[全文]
工聯會轉軚支持申亞 (AM730 2010年12月09日)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說,不會因工聯會改變立場而有任何壓力。他指政府的諮詢結果顯示民意分歧,而民建聯持續進行的內部民調,支持率只有三成,反對申辦亞運的則逾五成,民建聯認為在社會未有共識下,不應急於申辦2023年亞運,應先做好準備工作,讓市民有共識後才提出申辦。[全文]
民調:六成半人反對辦亞運 (明報 2010年10月19日)
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上月曾表示辦亞運要順民意,民主黨昨公布該黨所做的民意調查卻顯示,多達六成半受訪者反對斥145億元辦亞運,反對另加300億元蓋新場館的受訪者更超過七成。
問題:
1. 根據上述報導,民意傾向支持及反對申辦2023亞運?
2. 你認為政府民調的「四成八被訪市民反對申辦亞運」可信嗎?為什麼?
3. 為什麼政府民調會跟其他政黨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4. 你認為哪個民調較為可信?為什麼?
5. 你認為加入什麼資料,可幫助你判斷第1題的答案?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