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February 2009

  • 週六流水帳

    早上8時起床,再睡,結果睡過了頭,錯失了一個seminar。

    中午和朋友A去看夏菲米克的時代(Milk),看後感遲些再寫。

    下午回到小學母校參加重建前的校友日,見到兩位舊同學,事隔n年,外表分別不大,還很年輕。看到那些60、70、80年代的相片,感覺很好,學校就是培養一代又一代人的地方。之後,和整年沒見的小學加中學師兄食tea聊天。

    晚上參加婚宴。遇上了前度,打聲招呼,傾了一會兒,主要都是談工作和家人。原來已經多年沒見,這些年來,沒什麼大改變。如果說思緒一點也沒有紊亂是騙人的,這一晚有許多的反省。遲一點大概要跟新郎算帳,怎麼不早響,至少讓我有個心理準備。

    就是這樣,過了09年2月的最後一天。

  • 三師會 - 分析「反宗教右翼」

    本節目旨在分析有關「反宗教右翼遊行」的相關議題,作通識教育參考用途,內容立場盡量保持中立及客觀。如內容有任何缺漏,請留言指正。

    (1/5) - 衝突的背景、基督教教會歷史

    (2/5) - 不同類別的教會

    (3/5) - 基督教右翼?霸權?

    (4/5) - 反對力量的形成、近年兩派衝突加劇的原因

    (5/5) - 誰參加了遊行?

    延伸閱讀:

    時代論壇

    香港獨立媒體

    下一個榮景 (克魯曼著)

     

    節目重溫:
    三師會主頁

    或直接前往

    RSS feed RSS Feed

     

  • 給實習教師們的話

    又到了各大學教育系的實習期,實習對於教育系的學生重要得很,因為這是從實戰吸收經驗(俗稱升le)的機會,也是認清方向的最好時機-有人實習之後決定以後不教書,也有人認定教育作為志業。

    實習教學對任何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大挑戰,因為你要埋身肉搏,不斷修正教學方法,不斷學習課堂管理和與學生相處的技巧。還有教授的觀課和之後的實習報告,也是克服困難,改進自己的好機會。實習期之後,理論上在教學和課程設計技巧方面會有大長進,這些都是老生常談,我要談的是比較少人提及,但十分重要的兩件事:

    1. 心理質素

    心理質素跟教學技巧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師不論男女,都會面對情感上不能完全抽離的問題,這是因為教學工作需要「入戲」才能教得好,入戲不是指扮野或者做show,而是精神上進入一個亢奮狀態,所以教師不能沒有空堂,由早上8時一直亢奮至下午4時,那會變成精神病的。如何從亢奮狀態回復正常就是一種技巧。

    另外,很多時候學生會犯錯,令人氣憤、傷心、擔心,或者是三者的總和,還有家長和校方的期望和壓力,有時候遇上了令人頭痛的case,真的是長期抗戰。如何保持合理的私人空間,學會對學生有detached concern是很重要的,即是在合理的範圍盡心盡力,但回到家人和伴侶身邊時,盡可能回到本來的角色,好好休息,否則便沒有心力去繼續教好學生。

    教師壓力是否大到不能接受,我不敢亂加判斷,但肯定的是那種精神投入很容易令人鬧情緒。如何做到健康抒緩情緒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抒緩情緒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維持健康的嗜好、多做運動、找合適的傾訴對象等。這些其實在學育系的輔導課程也有,只是我們常常忽略了要用在自己身上。

    我自己的減壓方式比較騎呢,包括殺喪屍、恐怖份子和德軍。另外,找同行好友傾計宣洩,跟他們間中吃喝得好一點(注意不可過量飲酒和暴食),美酒佳餚,加上知心好友,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有什麼煩惱,可以邊吃海鮮邊講。

    女性同工可能會找老公或男友發洩情緒,這可要小心,避免太過喋喋不休說他們聽不明或者沒興趣的事,除非他是一個超級有耐性,或者本身就是同行(如果喋喋不休得太厲害,同行也可能吃不消)

    2. 職場生存

    實習的價值不單是教學和心理質素的增長,還有職場生存的藝術。實習時的supervisor和在職的同工,都應該有一些值得參考的地方,他們如何處理工作上的困難,如何做人處事,是課本沒有的知識。另外,同期實習的準教師們,大家來自不同的科目和院校,面對的挑戰相近,很能夠出現腦震盪效果,激發新的意念--例如一班實習教師,可以拿大家的教案和上課的經驗來作話題,也可以互相觀課,之後交流意見。甚至到求職的時候,大家互改求職信和教學理念statement,這種協同效果,肯定會一加一大於二。

    當然,實習老師們,偶爾一起吃飯唱K打邊爐,分享苦與樂,也是減壓的王道。

    實習期人人一樣長,但完成的時候不一定人人的長進都一樣,共勉之。

    你會是哪一種教師?


    .

  • 財政預算(2) 我畢業了,但...

    09年度財政預算案另一個新猷是政府津貼大學生實習,每位每月津貼二千。

    其實這個計劃的出發點是好的,不過以前是民建聯攪的,也有大公司攪的。民建聯攪的是暑假內地實習,是短期的;大公司攪的是為了網羅可能的人才,然後慢慢淘汰。

    現在由公帑資助,立時引來了不同的質疑:

    理論上這會誘使私人企業多開本來不合乎成本效益的職位,令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增加。不過,這個計劃背後有一個假設,是僱主不會栽掉上年大聘請的大學生。

    很難想像大學生要政府科水才有工開。不過在這個百年一遇的時勢,有什麼是想像得到的,就好像匯豐跌至$54一樣。

    有人會問,如果政府資助大學生就業,那麼副學士和高級文憑畢業生怎樣?

    政府的答案是他們可以參加青年見習就業計劃(簡稱青見)。

    於是又有人問,青見本來的對象-中學畢業生、展翅和毅進畢業生怎樣?

    http://reccaphoenix.files.wordpress.com/2007/08/graduateusa.jpg

  • 財政預算(1) 上網輔導員

    成報報導指09年財政預算案「推出網上指導員新工種」。其實上網指導員/輔導員在香港並非新工種,幾年前香港的網吧興起的時候,部份網吧為照顧不熟悉網絡的客戶的「需要」,會聘請年輕人充當上網指導員/輔導員。

    現在政府開設上網輔導員職位,相信是到各中小學教導學生上網的知識及操守,不過學校本身已有資訊科技課,教導網絡知識和操守,小學我不知道,中學的師生比例已經是兩個教師對一班,而不少社福機構也有辦講座和活動,幫助青少年建立健康上網習慣,現在多聘的上網輔導員其實是做什麼的?Public Sector的上網輔導員和Private Sector的上網輔導員或者工作性質有異,但其本質其實是差不多的,就是巧立名目,羊頭狗肉(為開位而開位)。

    無厘頭新職教青少年上網 (蘋果日報)

  • 謎團已經解開

    早陣子在宜家買了一張塑膠加鋼架的辦公凳(形號:Snille),頗好看的,而且價錢很不錯($170左右,鋼架和塑膠部份還是分開賣的,可以轉色)。而且我喜歡那設計不太浪費空間,最重要的是我討厭布和皮質的辦公凳「好焗」。

    用了幾個月,發現塑膠椅子的L位裂開了,很明顯是受不了壓力。

    於是,我跑到宜家買那塑膠部份更換。看到那陳列品,一切謎團終於解開。

    原來兇手就在我們中間!

    雖然我比標籤的限制多了幾Kg,不過我必須強調,因為身高關係,我的BMI,用世界的標準來看只是比合格差少許(零點幾)。

    而且其實我已經開始改善飲食習慣了... 所以我堅持再買那張凳。

  • 給中五同學的話

    今天是你們的最後一個上課天,以往我會在最後一課教訓同學們做人的道理,提示他們好好反省,不過今年我不這樣做了,因為你們真的不錯。

    希望大家還記得我勸勉大家學習的精神吧。記著,思考是要操練的,你們要養成把以學問思考生活的習慣,愈多思考,愈有能力解決各種難題。就好像我在最後的那份講義問的那幾個問題,希望有一天你回來告訴我你的見解。

    你們兩班課堂結束,起立,說再見的時候,我的鼻子有點兒酸,這是以往沒發生過的。真的捨不得,今年是我教學生涯的第五年,你們當中好些同學自從中一開始已經是我的學生,我見著你們由一個小孩子變成了準成年人,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安慰。中四才認識我的同學不要誤會,在我眼中你們都一樣好,因為這中四至現在這一年半實在太有意思。你們團結、虛心受教、有活力、良善、幽默、關懷別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學生。這一年半當你們的老師,是滿有得著的,也是享受的。

    我見過你們笑,也見過你們哭,我們有過這麼多的回憶,例如我的爛笑話(和你們的反應),還有我們間中一起吃午餐的時間,也有好些你們捉著我問投資的時候,也有我捉著你們「哦」你們不要放軟手腳的時候。

    我多想有多一些時間跟你們分享喜悅、分擔憂愁,也多想給你們多一些啟發,跟你們多談一些人生,多討論一些經濟問題。不過,天下無不散之延席,我和其他老師的本份,就是要讓你們在學問和心靈上準備迎接以後的挑戰,看著你們滿有信心和鬥志去面對會考,然後看著你們放榜、升學,我就(老懷)安慰了。就像我在課堂上說過,會考只是第一個挑戰,往後的日子,挑戰多的是,但願你們能夠像現在一樣,懷著熱情、好奇心、自省、意志、積極、對人性光明一面的執著,去戰勝每一個挑戰。

    祝你們會考成功,人生豐盛。

  • 恨從哪裡來?(二之二)

    前言

    上一篇是為了整理用來整理要跟朋友解說的資料,對象是不清楚教會的朋友。這一篇的對象是不清楚反對者的朋友。我的觀察可能有所缺漏,如有錯誤之處,請指正。

    值得認真看待的原因

    2月15日的遊行值得各界認真看待,有以下原因:

    500人(或以上)的遊行不是一個小數目;
    香港從未試過有這個數目的人到教會門外抗議;
    這次行動由醞釀到組織全都是在Facebook和各討論區進行的;
    這次行動的攪手是一位社運界以外的高中生;
    參與遊行的人,大都十分年輕(大專生和中學生)。

    討論比較多元化的基督教網站時代論壇的社論(當不滿聲音衝著教會而來)這樣看遊行:

    上星期發生衝著教會群體而來的示威行動不是偶發事件,可視為近年來主流教會在性道德議題所持守的立場和態度一次集體的反彈,從參與者身上可以觀 察出幾種特殊的組合:一、同志組織;二、出走信徒;三、網絡新世代;四、擁抱自由主義的傳媒人。從其他地區的經驗,這都是燃點改革火焰的力量。

    今次事件固然可溯源近年連串相關的爭議,至此又達至另一個臨界點。我們需要心平氣和地檢視教會在界定性道德議題上的言行和策略,畢竟教會文化較少面對衝擊和異見,但同路人只會附和,好話說盡,對手卻清楚看到要穴所在。

    就我所知,遊行隊伍當中應該不只「出走信徒」,而且不乏普通信徒。

    突然出現的論戰?

    這兩篇的題目是「恨從哪裡來?」,上一篇說的恨來自向罪惡世界宣戰的精兵心態,加上有意或無意的道德恐慌。這一篇要探討的,是遊行的一方的不滿從何而來,五百多人這個不少的數目是怎樣聚集的。

    其實對基督教會的批評,一直都存在,記得十多年前我初信的時候,已閱讀過一些本地不滿教會、反教會和離教人士的書。那個時候跟現在的最大不同,是當年沒有互聯網,某種聲音要提升至公共領域,是十分困難的,教會因為本身資源龐大,發聲機會多,而反對者根本無從發聲。

    我相信互聯網的普及,最能夠解釋為什麼個別教會和團體,以及其反對者最近十年的論戰愈演愈烈:

    首先,互聯網讓大量以前沒可能發聲的個體得以交流、組織,甚至影響社會輿論;
    第二,互聯網提供了一個把意見放大、傳播,以及進行角力的平台(例子是某教牧的言論在youtube上成了瘟疫視頻(viral video)、各大討論區的論戰和Facebook上對立的小組);
    第三,是互聯網促進資訊自由,擁抱自由主義成了網上社群(不論成年或少年)的核心價值;
    第四,互聯網促進社會道德價值觀轉向開放,引來保守派高調批判及鼓吹政府監管;
    最後,保守派批判及鼓吹力度愈大,對擁抱自由主義的網上社群的干涉愈多,其反作用力也愈大。然後,又跳回第一點,形成循環。

    青少年網絡力量的興起

    以往的社會運動,例如七.一遊行、天星、皇后、利東街的抗爭,都是由有名有姓的團體發動的,互聯網只是起了催化作用。到了今次「維護公民自由社會,反對宗教右翼霸權」遊行,互聯網起了關鍵作用,而參與的人,很多是網上動員出來,並不是遊行常客,而且當中有大量的年輕人。

    這些年輕人在想什麼?他們有什麼不滿?主辦單位(Facebook上的香港反「保守基督教派霸權」運動群組的行動總綱可以提供答案(總綱全文,此版本跟Facebook內的有一定出入)。

    本文不在討論上述總綱對所謂的保守派的指控是否成立,而是為什麼他們會有這種不滿,而且是累積到爆發成大型社會行動的總量。

    不滿非一日之寒

    這種不滿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上面說過不滿教會的聲音一直存在。不過近十年一些教會對社會風氣的自由化轉向感到不妥,於是更積極參與監察社會風氣和推動維護道德的運動,其力度和方法引來教外的反彈。近幾年與道德議題相關事件,包括「同志.戀人事件」、反對電影斷背山、「中大學生報事件」、「藝人裸照事件」、《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及《家庭暴力條例》檢討,都成了兩方角力的戰場。

    反對保守派的人最不滿的,不是保守派與他們價值觀的不同,而是保守派對他們的道德批判,而且嘗試透過公權力(立法、淫審制度、廣管局投訴機制)伸張其價值觀,一旦出現公權力的使用,便會涉及有關言論自由的刑事責任,甚至家暴條例涉及的人權保障。保守派,尤其是個別的人士和團體在這些涉及刑事責任和人權保障問題的事件上,採取高調批判的立場,對於反對者來說,那是以道德凌駕人權和自由。

    遊行期間,有被訪者說曾經因為到過海洋公圍哈囉喂活動,而被老師斥責,從而帶出一些教會學校學生對高度宗教化的教育的反感。參與哈囉喂活動被斥責即使屬實,也是個別事件,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是社會上有一種意見,認為公帑資助的教會學校傳教有問題*,以及一些學校傳教的手法有問題。這種聲音是否主流不得而知,但的確存在,不少青少年常去的網上討論區,也有類似的意見。

    總結:新世代的抗爭

    根據獨立媒體的報導,時代論壇的社論提及的「網絡新世代」應該是遊行的主力,這群高中生和大專生,有沒有跟其他人不同的不滿?

    平日在不同的討論區、網誌、Facebook群組觀察所得,網絡新世代最反感的是保守派的批判觸及他們重視的資訊自由,以及包括他們之內的社會大眾已經大致接受的價值觀,例如同性愛情、接觸成人資訊的權利等等。其他的不滿,還包括個別事件,例如「慈黃區改名」,這些情緒日積月累,到了有教牧發表的言論引爆,便成了抗議行動。

    鍾奕天事件引發抗議警察無理關押的遊行(以及網民自發籌款登抗議廣告)和是次反宗教右翼遊行,至少可以告訴為政者、宗教界,以至教育界一件事,就是青少年已不是不問世事的書呆子,也不是只懂打機的慘綠少年,互聯網的普及,讓整整一個世代有了能力和意志,去向他們認為不合理的事說不。

    * 註:可參考方潤的[勿讓反原教旨主義人士自我消融]

    延伸閱讀:

    時代論壇報導反宗教右翼霸權遊行

    2009網絡大事件(下):搭便車的網民 (阿藹@獨立媒體)

    對「反對宗教右翼霸權」的一些淺見 (Alone in the Fart)

    香港電台議事論事節目Youtube短片輯錄

    網民運動 (Cek)

    相關網摘 (jacky's blog)

    對反基浪潮的一些觀察 (tommyjonk)

    宗教右派的標籤為甚麼有市場?(johncoal, 標題是我加的)

    後記:

    本文本來其實也是跟朋友解說的時候整理出來的東西,加上和johncoal 及 tommyjonk兩位大哥錄音前的討論所得而成。

    我們錄了5 x 10分鐘的三師會,談的就是最近的反右翼行動。後期製作進行中,未來一兩天會上載。

    Tag: politics

  • 恨從哪裡來?(二之一)

    聲明:本文旨在為教內外網友提供一些粗略的資料,並無攻擊任何教會或人士的意圖,文中使用的宗派分類字詞,絕無褒貶的含義。本文避免直接提及教會名稱,希望留言討論的網友也不要直接評論個別教會。如內容有錯漏之處,請留言指定。

    前言

    反基、右翼、同志、恐同、保守、自由主義、道德等字,成了最近的關鍵字。先前寫了兩篇說為什麼我不同意個別教會人士的看法,但堅持不參與2月15日的遊行的原因,也引來了好些討論。

    跟不同的朋友談到最近的輿論戰,發現自己身處不同派別正中間的位置,這位置十分尷尬,但給予了我很多機會了解不同派別(天主教、新教的不同派別、自由主義者、政府中人、網民、教會學校、非信徒學生)的想法,也讓我權充一個小小的解畫者,向不同的朋友說明各方的底細和想法。

    「宗教右翼」是什麼?從基督教宗派分類說起

    也許首先要由基督教社群本身說起。香港的廣義基督教會主要分為天主教會和新教教會(東正教人數較少,不在本文討論之列),而新教教會分為不同的宗派(宗派列表可參考維基百科)。如果把宗派分類,大致可按照神學觀念、儀式、傳統及社會參與分為大公派教會、福音派教會**、靈恩派教會。可是這樣的分類太闊,而且不同的派別還可再細分。現時最多人提及的福音派教會,內裡的光譜也很闊*。

    2月15日「維護公民自由社會,反對宗教右翼霸權」遊行的主辦單位所指的「宗教右翼」,
    相信指的是基督教右派(Chrisitan Right, 詳見維基百科),這一派最為人熟悉的是美國的基督教右派,也就是最熱衷參與政治的保守福音派教徒,此派與立場相近的共和黨保守派合流,以道德議題及保守價值掛帥,在選舉中支持其候選人。

    香港的福音派教會不一定屬於保守派,把福音派中的保守派(下稱右翼福音派)劃分出來,其特徵是就著道德議題高度介入政治,其代表教會和團體不在本文詳列,不過有留意近年新聞的讀者,會知道所指的是哪些機構。香港的保守福音派教會傾向集中參與道德政治議題,而在其他政治議題上傾向支持建制,這才是保守福音派與其他新教教會的最大分別。

    右翼福音派與道德議題

    最近的道德政治議題,包括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以及家庭暴力條例檢討,新教不同的宗派和團體都有提出意見,不過最能引起社會關注和討論的,還是右翼福音派的公開聲明,還有其代表的言論,當中好些言論更引來了文化界意見領袖的批評。

    右翼福音派有其本身的宗教、道德、政治觀,香港是個有思想自由的地方,這些都是必須尊重的。可是,當其努力推廣其道德價值觀的時候,不免高度介入於公共領域,這種介入不能避免與其他社群的價值觀發生衝突。當一個社群的價值觀跟社會主流出現矛盾的時候,便會出現一個很尷尬的情況--若果要把道德堅持以公權力(立法和執法)彰顯,便會造成政治上對持相反價值觀的人的干預。舉個例子,家庭暴力條例的原意是保障有親密關係者的人身安全,一旦這個保障因個別團體的道德價值觀而不能生效的時候,便會突顯了因為道德厭惡感而不惜犧牲持分者的切身權利的公眾印象,用遊行主辦單位的說法,是給了社會大眾一種「霸權」的不良感覺,加上個別人物惹火言論,便造就了匯集反對聲音的能量。個別代表人物的惹火言論,能夠成為反抗的導火線嗎?如果我們沒有忘記2003年的葉劉淑儀,便不難理解言論和反抗的關係。

    精兵心態的自我預言

    為什麼右派以外的基督新教組織(最明顯的例子是多個大宗派組成的基督教協進會)會選擇比較包容的取態,而右翼福音派會選擇高調反對主流社會意見,甚至不惜影響形象,也要堅持與主流聲音打輿論和遊說戰?根據我的親身經驗,右翼福音派的支持者是真誠地相信他們應該擇善固執,為整個社會維護他們心目中的道德價值的。為社會重整道德,可以說是他們對社會的承擔和參與,那本應是好事,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太過高舉「精兵」的作戰心態,以對抗姿態抗衡他們心目中的罪惡,偏偏與社會主流想法愈走愈遠,最後,不能避免墜入「世界愈來愈罪惡,我們來對抗罪人」的自我預言,動輒把社會已經接受的人和事高調定罪。結果,個人內在的道德爭戰,變成了向社會主流宣戰。

    2月15日的反宗教右翼遊行,由發起到真正行動,完完全全成了右翼自我實現的預言--這班罪人,以人權的名義來掩飾他們的罪。這種與犯罪世界的對抗,如果要以陰謀論分析,甚至可能是團結志同道合者的法門。最近右翼福音派對淫管和家暴條例檢討的反應,以及其組織相關機構發動輿論戰的手法,不免令人聯想到上述陰謀論。若細心觀察其代表的言論、公開發佈的內容,以及發動支持者遞交的意見書,會發現其鼓吹的,並不是影響立法條文本身,而是一整套推得很遠的滑坡邏輯和道德恐慌,在不少非教徒的眼中,這種造法已被譏為「道德塔里班」。

    總結

    最近在不同的地方遇到不同來歷的朋友,他們說的令我有點意外。一個平日會在操守行為上「勸勉」我的天主教徒竟然跟我說「佢地(右翼福音派)究竟想怎樣?」在另一個場合,有教外的朋友說「你地(基督教徒)好難分」。

    我想,本來不應該分的。因為工作關係,跟不同背景的信徒多有接觸,大家本著合一精神,即使觀念未必一致,也能好好的互相關愛。其實我們自己知道,什麼容易叫人跌倒,也明白與人相處的藝術。教會領袖說的不一定對,即使是自己的教會的領袖也是一樣,不能苟同的可以轉會,甚至另立教會。可是,外間的朋友未必明白為什麼我們能夠互相忍讓至此。不過,如果一些事情發展到叫不信的更加不信,叫信心軟弱的跌倒的時候,我們總需要開口,告訴大眾事情並不是這樣的,也認真提點弟兄姊妹出了什麼問題。

    註:

    * 本文使用的任何宗派及派別名稱,以致「自由」、「保守」等用字均屬中立性質,絕對沒有任何褒義或貶義。

    ** 大公派、福音派、靈恩派等分類並不是教會自稱的叫法,而是外界用來分辨不同教會的特徵的方法。福音派一字絕非貶義詞,而福音派內部的光譜的仔細分類,很難在此詳細解釋,詳見維基百科英文條目

    延伸閱讀:

    關注家庭者必然是右翼福音派?(黃順成)

    福音派教會將自己與同性戀者深陷斷背山 (陳士齊)

    基督徒如何面對社會公義的挑戰()()()() (潘乃昭)

    自我實現的預言 ──明光社式文化戰爭論述的矛盾 (張國棟)

    參考資料:
    香港教會網 (內有大部份基督新教主流教會資料)

    後記:

    抱歉又寫出了一度字牆。上文其實是本來打算交稿用的,以及整理我為朋友提供資料的思路整理的混合體。

    其實我真正想寫的是遊行的一方,尤其是年輕人。明天繼續。

  • 為何香煙愈禁愈好賣?

    室內禁煙入口仍增 政府研加煙稅控煙 (節錄)
    (明報)2月19日

    政府正研究在下個財政年度調高煙草稅,進一步加強控煙政策,及減少青少年吸煙人口。海關資料顯示,即使室內全面禁煙新例於2007年生效後,本港的香煙入口數量不減反而連續2年遞增。

    料基層煙民反響最大

    對 於增加煙草稅的考慮,最大的阻力是在經濟不景下仍「加稅」會否惹來市民反感,尤其是對來自基層的煙民影響甚大,但由於今年中本港的室內禁煙政策將全面實 施,故社會上有相當多要求加煙稅的聲音。當局參考外國專家意見,認為本港欲要加強控煙政策力度,最有效方法是加煙草稅,事實上,07年室內禁煙新例實施 後,海關資料顯示,當年香煙銷售數量不跌反升4.9%,08年香煙銷售數量更比07年再增8.4%,去年全年煙稅收益為30.47億元。

    本港對上一次加煙稅已是2001/02年度,當時的加幅是4.9%,即每1000支煙,要繳付的稅款由766元,增至804元。目前一包煙的售價中,約一半是煙稅,以主流香煙現約售29元為例,即14元是煙稅。

    煙稅建議增至價格三分二

    當 局其中一個加煙稅幅度的參考,是世衛和外國專家的建議,將煙稅在價格所佔的比率,增加至三分二。以此計算,若煙草商維持未計稅的香煙本身售價不變,即約 15元,煙稅便要增加一倍達30元,一包煙將售45元。據外國研究資料顯示,如此煙價水平對減少青少年吸煙問題,最為有效,令他們無經濟能力輕易購得。

    不過,回顧本港過去兩次加煙稅幅度,只是5至6%,但政府最終仍要作政治判斷,決定是否加煙稅及加幅是否要「強而有力」。

    *******************************************************

    看到數據跟我們心目中的預期不符合時候,會問「點解」。室內禁煙理應令吸煙人數和煙支消耗減少,為什麼香煙入口數量不減,反而連續2年遞增?

    可能的答案:

    有一個說法,抽煙的地方少了,人們經常抽了半支便要丟掉。

    我的理論是人們都跑到街上「打邊爐」(即是圍著食肆門外的煙灰缸抽煙),造成了大街小巷都有人抽煙的印象,這成了最顯眼的煙廣告,情況跟人們身邊愈來愈多人使用某商品的提示作用差不多。

    其他因素可以是:

    人口增長,或者新增人口中的煙民數字增長:新增人口數字會不會有較高比例的煙民?

    吸煙遊客數量增長:會不會是自由行帶協?

    經濟不景的效應:即是經濟愈差,人們對某些商品需求上升。經濟困難,可能有些人會多了香煙來減壓?

    當然,這個理論是沒有任何量化分析支持,純屬推測的。我想要問一問在煙草公司工作的朋友,他們肯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