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September 2010

  • 三師會 - 開學「講書」

     

    開學了,這一集我們「講書」:

    前菜:
    《漢聲小百科》~~> 童年通識美好回憶

    主菜 (一人一書):
    《地產霸權》(潘慧嫻著,顏詩敏譯)
    《組裝香港》(馬國明主編)
    《國情》(潘小濤著)

     

    節目重溫: 

    三師會@MobileRadio.HK(link)

     

     


    .

     訂 閱:  RSS Feed

     

  • 惡俗之極限-旺旺小嘴巴,my mouth is small!

     

    如果有十大惡俗電視廣告選舉,旺旺的不少廣告大概佔了頭八九名。這些廣告不是老土(例如時興隆),也不是騎呢(例如許志安尖尖尖),而是惡俗,裡面的大小演員的表情舉止誇張得離譜,對白完全不明所以,同一品牌的所有廣告幾乎例不虛發成為高登友至愛。

    有人說這些廣告是拍給大陸人看的,不是給香港市場的,我覺得那簡直是侮辱了內地同胞。不過,這個問題要很小心處理,如果內地市場真的受落的話,便有文化本位的歧視之嫌。

    一直也沒寫旺旺的廣告,不過最近看到那個「小嘴巴」和「My mouth is small」廣告系列,真的忍無可忍。廣告裡說飲樽裝飲品沒氣質,而那些少女、主婦的「小嘴巴」要飲旺旺果凍才行,廣告裡面的女人小嘴巴吸吮果凍大特寫,老實說,不止一點氣質也沒有,甚至有點需要家長指引的佛洛依德口腔期含義。

    我上網找一找,發現原來同一系列廣告是同時在中、港、台三地播放的,那真的出乎意料,三地的文化已經融合到可以同時接受如此惡俗的東西了嗎?Google上找「旺旺+小嘴巴」,見到兩岸三地的網民一面倒的大叫頂唔順的時候,心裡又覺得有點安慰--至少三地的同胞都在叫苦啊。

    台灣網民說旺旺已經大陸化了,把大陸水平的廣告拿到台灣播,令他們恥於購買旺旺的產品。據他們所講,拍出這樣的廣告的是台灣人,不是大陸人。

    香港網民的批評不寫了,大家都是香港人,心照。

    內地網民原來也批評那些廣告「不知所謂」、「笨」、「弱智」等。

     

    不過,縱觀三地的網上意見,似乎台灣朋友的反應最大。這也是難怪的,畢竟旺旺本來是台灣品牌,登陸大陸之後大陸化了還不夠,還要拿大陸化的惡俗廣告給自己台灣人看。他們的不滿是可以理解的。當然,這只是網上的一些意見,現實世界的市場反應是否如此負面就不得而知,須知道台灣朱延平導演的爛片,也是長拍長有(幸而最近幾套爛片都票房慘淡,消費者用票房告訴他容忍有個限度)。

     

     

     

    最劣評如潮的"My mouth is smal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oKt4Lo88s8&feature=related

     

    「我有櫻桃小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uRzvqsceC0&feature=related

     

    「氣質、氣質、氣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K36g07ZdCM&feature=related

     

  • 扭細個"輕量樽"有幾環保?

    某B字頭樽裝水推出了減少了用料、可以扭細的膠樽,他們賣的概念是「減少碳排放」,因為生產膠樽所用的材料少了,而且扭細了的樽體積細了,理論上就算沒有回收,使用堆填區的空間也會少了點。聽說這個市場策略頗為成功,我眼見不少學生好喜歡買這個牌子的水,飲完之後就玩扭樽。

    印象中多年前法國E字頭礦泉水已經有這種膠樽了,不過因為屬於高檔貨,所以沒有太多人留意到。現在屬於大眾市場的B字頭品牌推出這個玩意,似乎在大眾市場跑出了,成了outlier。

     

    這種「減少碳排放」環保概念消費近年開始流行,例如EPS sell消費同時捐錢種樹。這種環保消費對於環保或減排的作用只是聊勝於無,他們sell的只是一個概念,一種感覺--我消費的時候可以為地球做一點事的感覺。實際上,消費本身就是消耗地球資源,如果因為節省了那一點點資源的「環保消費」而多了消費,那根本就是反環保--如果消費者因為輕量樽而多買了本身就是浪費資源的樽裝水,那就是一件很諷刺的事了。

     

    不是叫大家完全不買樽裝飲品,只是提醒大家,要真正做到環保,其實應該盡量減少買這些東西,而不是因為其「環保概念」而增加購買。關於樽裝水的荒謬,不得不再提這段做得很好的短片”Story of Bottled Water”(有中文字幕),大家看了就知道樽裝水有什麼問題了。

     

     

  • 溫水愈來愈熱, 喪鐘愈來愈響

     

    頭條新聞的吳志森和曾志豪,是電視上碩果僅存能批判諷刺時政的節目主持人,香港電台只與他們續約兩個月,之後的合約(甚至是節目)都生死未卜。

    《信報》我最愛看的陳雲,以超高水準的文章批判大地產商和特區政府官商勾結以及共產黨的暴政見稱,是很多對特權政治不滿的70後80後的至愛,他剛剛被《信報》終止了專欄。

    其實自從03七一大遊行之後,北京封殺香港傳媒的異議聲音做到出晒面,那是不爭的事實,最受歡迎的兩大名咀黃毓民和鄭經瀚被封咪之後,真的好像靜了一段時間,之後蕭若元攪香港人網攪出了成績,黃毓民在網上重新奪回了部份的輿論影響力,某程度上為近幾年的新社運火上加油,卒之換來了北方的壓力,被香港人網和黃毓民分家。

    你還覺得這只是捕風捉影?我想你在溫水中泡得太舒服了,連廚子連連開大了火也懵然不知。

    不要問喪鐘為誰敲響,它就是為你敲響!

    對公民權利和言論空間的侵犯通常不是一天發生的,那通常是逐點逐點發生的,而且是在大家覺得是小事而不作聲而發生的。這個喪鐘敲得愈來愈響了!

     


    (圖:當時最初知識份子和民主黨派都不知道自己大難臨頭)

     

    繼續關注:

    陳雲的Facebook

    吳志森的微博

    曾志豪的微博

    香港人網

     

    延伸閱讀:

    趕盡殺絕 (tommyjonk)

     

  • 台式茶店

     

    上年夏天,我家附近開了一間外賣台式茶店,有時會在那裡買杯奶茶,回家中邊做論文邊飲茶。以茶論茶,水準是不錯的,十一二元一杯,間中一次還是揮霍得起的。

     

    今年夏天,我家15分鐘腳程範圍之內,已開了至少七間同類的外賣茶店!好些本來是長期由魚蛋燒賣佔據的黃金旺舖,也讓了路給這些茶店。

     

    這種大爆發式的開業潮說明了什麼呢?

     

    說明了有人「發現」了需求,第一批經營者(大概是上年夏天已經開業的)嘗到了甜頭,行業存在很大的利潤空間,吸引了大批後來者加入競爭。它們能進佔租金最昂貴的地點,證明了他們的盈利能力很高。

     

    不過,在可見的將來,這種四處都是茶店的景象一定會過去,就好像當年日式芝士蛋糕和台式沙冰一樣,就算不是完全消失,也要尋求轉營。這種大起大落的風潮通常有幾個特徵,包括興起的是舶來品、經營者數目突然暴增、熱潮來得快去得快等。

     

    有人說是香港人最會玩殘潮流,即是說潮流來的時候消費者會狂買,經營者會瘋狂加入,但消費者又會很容易愛上其他東西,結果經營者便要止蝕離場。有些人會很不齒這種現象,批評香港人的一窩風心態。

     

    可是我們不要忘記,從來突然出現然後無聲無色消失的都是新奇的舶來品,這些東西都沒有本土文化的根源,甚至在它們來的地方也沒有深厚的飲食文化基礎。君不見植根香港幾十年的魚蛋燒賣會突然興起消失嗎?

     

    有人說是香港的昂貴租金沒有讓這些「新興行業」建立起商譽和基礎,那似乎是因果倒置了,這些新興商戶最初是在最貴的地點出現,說明了他們最初的營利能力本來是高的,他們的死亡,是因為後來需求委縮,令他們再支付不起黃金地段的租金。

     

    其實對於加入競爭的經營者而言,他們加入的一刻已經預計要割禾青,到潮流一過便及早離場。這種來得快去得快的經營文化,無什麼可質疑的,他們所做的就好像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一樣,而且反應敏銳的小本經營起家,不正正是香港經濟成長故事的寫照嗎?(制度是否對小本經營者愈來愈不友善則是另一個可以深入討論的題目了)

     

    是不是想得太多了?其實這時候手上是有一杯愛玉冰未飲 (那是小時候在台灣的《漢聲小百科》看到的,後來吃過就很喜歡,遲一點一定要寫一篇《漢聲小百科》)。

     


    (上年夏年在我家附近開業的店,自從周圍多了七個競爭者之後,最近好像經營得有點吃力。 [圖片來自openrice])


    (這是灣仔地鐵站旁邊的黃金位置,過去十幾年都是賣魚旦燒賣的,早兩個月被這間連鎖茶店取代了,值明它的交租能力很強。 [圖片來自我自己])

     

  • 麻木了嗎?

     

    開學了,很早便起床,梳洗換衫出門,回到學校,一切順利。我對這個學年是有期望的,希望每個地方也做得好一點,有幾個重要的地方想有一些更新。雖然已經不是很green的那種心境,但做這個工作,完全沒有期許真的同條咸魚冇分別。

     

    早上的天氣夠厭悶的,看著在操場上嘻嘻哈哈的學生們,想到自己像他們一樣大的時候,是很容易感覺浪漫的。那種浪漫不是男女之間那種,而是會從生活大小事情引發浪漫的情懷那種,例如讀世界歷史可以很浪漫、去大浪西灣可以很浪漫、立法局選舉可以很浪漫、張智霖或者老狼可以很浪漫、打三國誌可以很浪漫...

     

    在不同的階段,那種情懷似乎愈來愈少浮現,可能是見的東西多了,不再感到驚奇或者偉大,又或者是生活愈來愈多東西把我們弄得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