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November 2010

  • [轉載] 公共資源半私有化

     

    Kursk按:昨天上載了三師會講直資問題的節目,我在結尾時提出了直資醫院的類比,很高興同一時間有人在報紙上提出同樣的說法。

    其實外國有不少私立學校,他們不是政府資助的,一般人進不了只好認命,唯有入讀公立學校。直資學校(尤其是名校)就是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的間的半碼子產物--他們既可像外國私立學校般收生,但同時間接受政府資助。

    打個比喻,醫院也是分為私家醫院和公立醫院,不想輪候太久的人,會支援昂貴的醫療費用進私家醫院,因為公立醫院提供的服務輪候時間通常都十分長。如果政府現在容許攪直資醫院,大筆津貼他們,但讓他們收取昂貴費用,這就是變相把公帑資助付得起錢的人,讓他們享受更多的好處,以公共行政角度來說,公帑運用是有機會成本的,直資制度使用的公帑津貼辦學團體大攪貴族學校也是同一邏輯。

     

    ============================

    [轉載] 公共資源半私有化

    新思維網絡 陳智傑 (信報 30-11-2010)

    幸好香港沒有「直資醫院」這回事──公立和私營醫院涇渭分明,公立醫院的公費醫療,以全民和平等的方式照顧所有香港人;財力有餘的市民,則於私營醫療市場尋找進一步的服務。如果政府容許部分知名的公立醫院「直資化」:讓他們先按病人求診數目取得公帑資助,再以改善醫生對病人比例、提供多元服務為由調整診金、藥費和住院費,並加開醫生巡房費、「名醫」及「特效療法」額外雜費等,相信香港早已「民變四起」。

    不過,同樣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務、同樣是與市民福祉息息相關的公共政策,社會對教育事務的輿論,似乎顯得有點弔詭。政府每年撥予教育政策的撥款,至少佔總體公共開支兩成或以上,較醫療衛生的公帑份額還要高;但輿論對把用於教育的公共資源「半私有化」(維持公帑資助,卻局部免除監察措施) 的直資政策,卻一直鮮有認真地檢討。別忘了:直資學校每收一名學生,每學年便可獲得二萬八千多元 (小一學生) 至五萬六千多元(中七學生)的公費資助;而門庭若市的「直資名校」,他們所獲得的經常性公帑資助額更未必會低於一般津貼學校。

    一所每學年都可獲得相當份額的公帑津貼的學校,在財政度支、學費調整和開徵收費上是否應擁有近乎私立學校般的自主權?為何有直資中學一年的學費,竟然較大學本科生的學費還要高?是否只要有「大部分家長」的支持,學校便可理所當然地加學費?高昂的學費及難以預測的雜費,會否使基層家庭於報讀前三思?

    望子成龍大於一切

    雖然隱伏多時的直資學校管治弊病終見天日,並惹來傳媒及立法會的跟進;但我預料「公共資源半私有化」這政策問題,將不會受到公眾太大的質問。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望子成龍大於一切的華人社會傳統。只要家長對名校趨之若鶩、又有人於傳媒不斷把「私營化的彈性」等同於優質教學(難道官校和津校的老師就做不到多元教學嗎?),直資政策便會繼續發展下去,最多便於賬目交待上作出一些修修補補的監察要求。公帑是否運用得宜、公共資源「半私有化」會引致甚麼社會後果,在望子成龍的主流心態下,可能真的不是太大的問題。難怪在直資學校的管治問題東窗事發後,仍有家長替肇事學校說好話、部分家長更對於學校在盈餘和儲備充盈下加學費表示理解──只要他們相信學校能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學,有關公共政策的社會問題,大概都是次要的。

    而最讓我嘆為觀止的,是有直資學校中人竟然公開批評審計署「以會計方式查數」──所謂的會計方式,就是以標準、具透明度的出納記賬方式,顯示一所機構的財政健康狀況,並及早發現不尋常的資金和資產轉移。會計方式會因行業而微調,但普遍適用於商業機構、政府及公營部門、公私合營機構以至非政府組織,但何解唯獨直資學校便要特別看待?

    也許在「會計記賬」這技術層面上,直資學校是否有問題仍有商討之處;但公共論述對今次直資學校風波的焦點,無理由只停留在「會計問題」的技術討論。校政監管、服務招標程序、是否撥出足夠資金作為獎助學金,只是探討直資政策問題的引子;直資學校的政策,會否或是否已引起「公共資源半私有化」、影響基層家庭選讀學校、以至長遠來說會否使公帑津貼一些收費高昂的「類私校」,更是社會應該開始認真反思的問題。另一方面,政府亦應開始蒐集直資學校的入學及派位資料、收入來源與開支比例、學生家庭背景、學費及雜費等數據,研究這些數據於直資政策實行以來的變化,嘗試分析直資政策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

    一小撮學校富起來

    學生的家境差異和名校所享有的優勢,也許是難以改變的現實;但公共政策──尤其是公帑運用的政策目標,理應是設法收窄、而非擴大這些差異。檢討直資政策,誠然無法改變望子成龍、爭入名校的風氣,但可以反思早期教育改革中「拆牆鬆綁」的主張。學校按自己「有本事」收多少學生作為公帑資助的準則,並對校政及財政有更大的自主權,原意是希望改善教學質素;但這卻會促成「強者愈強」、「一小撮學校富起來」的局面。

    原本已經名氣大、報讀人數多、不愁捐款的學校,除了從收生數目獲得相應的公帑資助外,更有自由度從家長及外界汲取更多資源、精益求精,反過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名氣,吸引更多表現優異及家境富裕的學生來報讀。與此同時,讓學校有更大的收生自主權,原意是希望改變「成績就是一切」的思維,但卻衍生出「名校面試訓練班」、把子女操練為琴棋書畫樣樣皆能的「多元課外活動天才」作為入學優勢等怪現象──這就是我們希望見到的多元教學嗎?

    窮學生家境清貧、沒錢培養「多元」的課外活動興趣,是不幸;但把「家境」和「多元興趣」直接或間接地制度化為升學優勢,則是政府或學校的錯。這次直資風波,正好讓社會反思這些可能已經出現的問題。

     

  • 三師會 - 直資學校的爭議

     

    自從審計報告一出,直資學校問題引起了不少爭議。今集將討論直資制度的由來及理念、備受爭議的地方、行政上的困難,以及作為監管及指導的持分者的教育局的失責問題。

    (1/4)

    (2/4)

    (3/4)

    (4/4)
    .
    延伸閱讀:
    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link

    3. 三師會@mobileradio.hk [link]

     

    同場加映:

    1. Facebook Page

     

    2. 三師會@Roundtable Portal [link]


  • 去政治、去歷史的義海豪情

     

    關於《義海豪情》(下稱《義》)的劇情評論文章,Tommy大大已說得很完整了(詳見《論義海豪情的幾個根本問題),小弟看了不足十集,主要是因為頂唔順其亂來的考據,所以間中看看他們又有什麼亂寫的情節。小弟在這邊只補充少許其他感想。

     

    《義》在道具方面的無知和亂來,已經說過了。很多人說,劇集好看就得,不用太著重細節考據。好了,那些用時光機運回1930年代的汽車和PTU頭盔算了,那麼歷史呢?

    簡單來說,整套劇是去歷史、去政治,甚至是去社會陰暗面的,一切都回歸無線師奶劇的格局。

     

     

    去歷史:大東亞共榮萬歲

    根據史書,日本入侵廣州之後,糧食及物資嚴重短缺,日軍及汪偽政權高壓統治,廣州民不聊生。可是劇中的廣州平民,餐餐有白米飯食,還可以上茶樓大魚大肉,而日本鬼子也是講道理的,甚至有不少好人,似乎日治時期的生活不比之前差。此外,劇中完全不見任何汪精衛的偽國民政府的存在證據。

     

    去政治:沒有國民政府、沒有共產黨、沒有新中國

    劇中前半部雖有提過國民政府,但所有政府機關完全不見有中華民國旗,甚至連國父畫像也不見影,這些明明都是當時的政府辦公室的標準陳設... 到了二戰結束,內戰席捲全國,但劇中的人物開口埋口都是說「新政府」和「而家個政府」,「共產黨」三個字完全沒提過,本來國共內戰是劇中一個重要的轉折位,可是完全「去政治化」了。新中國成立不是大喜事嗎?那是《建國大業》啊。

    在結局前幾幕,劇中配角們提過他們的生活「慘」,那是當然的,劉醒的手足們都是國民黨軍公人員,反右和文革的時候肯定被鬥得死去活來,而包租婆是地主,也不能幸免。他們都活過來,也不是沒有原因,因為當時廣州是比較上沒那麼「革命」的地方,他們可能只是捱批而已。

     

    去社會陰暗面:黑社會唔似黑社會、漢奸唔似漢奸

    《義》裡面的黑社會跟日本皇軍一樣,基本上也是好人。所謂的撈偏,好像沒有做過什麼壞事(頭幾集比較似黑社會,後來則愈來愈似保良局)。他們在日治時期當上了不折不扣的漢奸,理論上抗戰勝利後根據當時的《處理漢奸條例》,跟日本人合作開煙館不算漢奸的話,沒有人是漢奸了。實際上,當時跟汪偽廣州政權勾結賣鴉片的巨商都被國民政府列為漢奸。

     

    無線教育觀眾還是順應觀眾?

    其實寫這些東西不是無聊,也不是想表現得像歷史御宅族,而是要指出TVB一貫以來,處理大部份有歷史背景的劇集時,都是「去歷史」、「去政治」的。

    有說無線可能不敢在劇集提及國民黨的東西,這不大可能,因為在國內的電視劇和電影,那早不是禁忌了,而關於共產黨建國,更加是政治正確的題材。無線把劇集「去歷史」、「去政治」,相信是因為這樣比較吸引一般觀眾,換句話說,是無線當觀眾都是娛樂至死和對歷史政治無知的。以媒體理論來說,其實無線作為壟斷市場的大台,他們的去政治化的處理劇集手法,很可能起了「教育」觀眾害怕政治的效果,這其實是與1967年代港英政府與電視台只談風月民生議題的「默契」一脈相承。香港人什麼也覺得「政治化」的犬儒思想的強化,無線功不可沒。

     

     

    題外話:

    看了十集八集,印象中《義》曾經向以下作品致敬:

    《太極旗飄揚》(第一集掘骨頭)、

    《舒特拉的名單》(救人離開淪陷區、最後D人番黎佢個喪禮)、

    《大時代》(又係響飛鵝山壽終正寢)、

    《色戒》(陳法拉闢室除衫,個軍官坐響梳化度睇)、

    《集結號》(俾人救咗入解放軍醫院,然後打韓戰立咗功)

    大家仲記得有既話請接落去。

     

  • 預告:John兄談名校

    上星期跟John兄談到直資、派位、名校、門等等問題。

    John兄不盡同意我在何不食肉糜?(再談直資制度)一文中對直資制度的批評,可惜因為John兄聲帶有事,所以我們談得不深入。現在John兄發文回應,星期三應該會post出來,因為小弟已知John兄部份的觀點,所以不在此偷步回應。等John兄星期三出文後,小弟才作回應吧(例如當中包括直資名校的定義、名校的定義、名校情結等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和John兄是老同學,不過我們對所謂名校的看法可能有些少差異,這也許是值得大家一讀John兄星期三開估的地方(傳統名校的師資不是特別強大這一點,我是絕對同意的)。

    John兄先發文叫大家猜猜謎,大家先去猜猜看:

    非科學實驗:名校與師資

     

  • 何不食肉糜?(直資制度問題)


    (圖片來源:kurskhk.net)

     

    十幾年前,我和妹妹都是「傻吓傻吓」的小學生。爸爸是基層公務員,媽媽是工人,他們的學歷不高,但很緊張我們的學業。我們住在一個十分之小的唐樓單位,兩兄妹唸的是一所普通的小學。那時候,老師和長輩總是告訴我們要勤力讀書,才有機會派到好學校。我們很努力考學能測驗,也很努力讀書,聽說學能測驗是為學校考的,而校內的成績是幫自己派位的,派位是有些隨機成分的,不過總而言之,努力讀書才有機會派到理想的學校。

    我們都算是幸運,能派到兩間所謂的名校。那是不容易的,因為這小學上下午校二百多人一年只有三幾十人能派進當時的所謂名校。究竟那個派位制度有多大的隨機性,我們真的不知道,不過成績相近的同學不少都真的派進了理想的學校。進了所謂的名校之後,算是勉強追得上,在那些地方,不乏有錢同學,因為這些中學都有聯繫小學,在那裡升上來的同學,很多真的是有錢或者讀書超勁。

    後來,我們都大學畢業了,安安分分做自己想做的工作。故事說到這裡。

     

    同一時期,特區政府厲行教改,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是強力推銷直資制度。那是讓一些學校有更大的「自主權」,包括收生、學費、課程、財政安排、聘任等,同時政府仍然會提供資助。這個直資制度很受歡迎,因為名校可以用自己的goodwill (聲譽) 來招攬學生,同時又收昂貴學費,又收政府資助。簡單來說,就是把goodwill轉化成收入。收生自由了,不用參加派位制度,於是面試收生,除了要求成績好,還要家庭支援、多元智能、體藝皆能才收。昂貴學費加上上述要求,結果就是家庭富裕的學生最有機會考進名校。

     

    你可能會問,基層學生不是也有機會考進去,也有機會得到學費減免嗎?

     

    直資名校的門檻,學費貴只是其中之一。對於家境沒那麼優勝的學生和家長,還有很多很多門檻,包括那些報名程序、面試要求、課外活動要求等等。要一個基層家長攪得掂那麼多東西,已經是一個門檻。除此之外,轉了直資之後,這些學校更加貴族化,很多基層家庭望而生畏,那已經是一個制度化了的過濾器。

     

    一直以為助學金制度還會在某個程度上幫助到成績好的學生,也以為政府會有監察的。誰知審計報告一出,很不少學校根本就沒有充分利用助學金,甚至有學校沒有用過。那是因為沒有人報名,還是門檻過高,抑或他們看那些申請者不上眼?這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審計報告發現不少直資學校經過短短十年八載,已經 富.可.敵.國。最出奇的,是他們還可以因為預算的「錯誤」而加學費。這些學校的財富已經多至超乎想像的地步,錢多了,自然可以買物業做宿舍、可以炒股票、可以把學校變成準國際學校、可以把校舍建得像大學一樣。不要忘記,他們仍然是收政府資助的。這些學校都已發展成小王國,教育局無心又無能節制監管,變成中上層階級的私人俱樂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一年前的基督教臻美黃乾亨小學暨初中學校的亂局只是冰山一角,在監管不力、指引不清的情況下,換了是誰來辦學,結果也會跟現在一樣,造成一個又一個的獨立王國。不過,財政問題要解決不難,看現在的情況,政府和立法會大概會很快大力加強監管(例如可能成立法定監督機構或者新的官僚體系),是次審計風暴揭發的問題應該不難控制。不過真真正正的問題不在財政,而在這個整個制度本身正在有系統地製造階級世襲,阻礙社會流動。

     

    有人會說,沒有人迫你報直資名校,你大可以參加派位去那些官立和津貼名校。問題是大部份的傳統津貼名校都變了直資,在派位機制中僅存的官津名校的學額便更加僧多粥少,這是個零和遊戲啊!那些以為基層學生沒有受影響的言論,其實和「何不食肉靡」分別不大。

     

    今時今日,如果我和妹妹是小學生,生於基層,沒有什麼省鏡的portfolio,也沒有懂得訓練孩子面試的家長,我們能有的機會肯定比以前少。說到這裡,我們應該回到一個老問題,就是教育制度的目標應該是什麼...

     

    是名為「更靈活運用資源」之名,用公帑直接資助中上層家庭的學生入讀名校?

     

    還是以最低的門檻讓所有學生不論貧富,有機會通過努力讀書入讀他們理想的學校,得到階級流動的機會?

     

    如果你問我這個制度應該怎樣改,我會建議政府收回直資學校的部份學額,以成績分配給派位制度內的學生,這有點像私人參建居屋,部份單位要交給政府分配給有需要的人一樣。這很合理,因為政府仍然是為這些學校提供大筆資助的。

     

    我說這些話不是因為酸葡萄,如果我有子女,我也有能力把他們送進這些直資學校。可是作為一個過來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實在看不過眼。我深信教育係不應該只為某個階級服務,而係應該為這個社會的所有人服務。

     

    後記: 

    1. (28.12.2012) 看著家妹的母校早就轉了直資、太太的母校趕尾班車轉制,很多朋友的母校華仁書院堅持不轉,感觸良多。關於直資的問題,過往我寫過很多篇了。也許很多人會不同意或者不明白我的觀點,但我相信至少有些很有心的辦學團體和教育同工,是和我持相近看法的。

    我曾經在不同場合跟姓唐的和姓梁的痛陳這制度的問題,前者好像聽不明我說什麼,後者就講了一大堆好像很好聽但實際上說了好像沒說的回應。跟他們談當然是一點用處也沒有,我也不可能天真得以為會有用,但我們可以怎樣?社會似乎也不太明白當中的問題所在。 

    我在《給未來特首的信》裡面的那封信(全文連結),開首提到的也是直資制度問題,再引申到香港的階級矛盾問題。我能說的全都說了,希望能引發大家思考這個問題。

    2. (29.12.2012) 有朋友認為把部份直資學額撥作統一派位的建議太守舊,那等於認同直資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其實我的建議是考慮到直資這個潘朵拉盒子打開了之後,把制度完全取消的阻力已經大得難以想像,才會提出這個折衝方案,盡量減輕傷害。我的基本立場是,這個制度根本從一開始就不應存在(感謝董建華、梁錦松、羅范椒芬等人)。長遠來說,直資制度還是應該大改,令它重回促進社會流動、減輕階級矛盾的正軌。

     

    延伸閱讀:

    教育「市場」 官僚「滯後」(龐永欣)
    作者是直資學校前校長,這一篇非常值得閱讀 

    直資學校違規是誰之過?(都是那些日子)

    挑名校直資化(Michael Mo)

    有關縮班爭議及直資風波(tommyjonk)

    給特首的信:直資與社會矛盾 (kursk. 2012.12.28後加)

     

     

     

    相關報導:

    直資政策助長教育門第(信報)

    77直資校僅1清白 問題學校全曝光 男拔涉低估盈餘申加費(明報)

    NOW新聞-世襲

     

  • 直資政策助長教育門第(信報)

    (轉載自信報)

    上面的標題是我改的,原標題為《聖保羅男女「雙料犯罪」 孫明揚助長「教育門第」》

    25/11/2010 獨眼新聞 紀曉風

    ... 每人年收學費3萬元的聖保羅書院小學,與收6萬元的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被教育局踢爆涉嫌「雙料犯罪」,未撥出足額款項供清貧學生申請不止,所撥款項最終真正用上的更少於一半。事實上,被審計署點出未撥足相關款項的直資學校中,三分之一正正就是傳統一線名校。

    教育局昨突全數披露違規直資學校名單,卻未披露學校違規「事實之全部」,加上直資學校管理問題如今已經「爛過爛尾樓」,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教育局作為監管當局,如今卻累得一眾直資學校受盡千夫所指。且看一直闊佬懶理但求蒙混過關的局長孫明揚,下周一首度到立法會帳委會接受聆訊時,可以如何「微調」怎樣「優化」這個「直資爛攤子」矣。

    男拔女拔鬥「核突」

    不認不認還須認,隨審計署主動出擊重點審查的四間直資學校名稱及相關失誤悉數曝光,立法會帳委會提早昨日閉門會議討論下周一聆訊詳情,教育局終抵受不住公眾壓力,昨晚突然披露涉及審計署不同指控的所有直資學校名單。直資學校議會早前辯稱,問題只涉部分學校,就此不攻自破。無論傳統名校、前老牌私校以至愛國學校等,或多或少均遭揭發有不同程度的管治問題。直資學校問題有如連珠炮發,但歸根究柢,都在這類學校未有履行教育天職,藉轉直資大搞「貴族化」。名單披露,審計署早前公布的二十二間未依當局規定,撥出從家長所收的學費收入一定份額,供無能力繳付學費學生申請的學校中,即有八間屬傳統一線名校,佔整體比例近三分之一。聖保羅男女中學及其附屬小學,與聖保羅書院及其附屬小學等,悉數上榜。

    與此同時,審計署公布有十四間獎助學金真正運用率低於50%以下的學校中,聖保羅書院小學與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等四間傳統名校亦榜上有名。換言之,這兩間著名小學自始對清貧學生應有資助便「撥不夠、用不盡」。

    問題更嚴重的是,審計署報告明言,有一間學校獎助學金撥款不足額,多達100萬元以上,另一間學校甚至連一分錢獎助學金也沒動用過。但教育局披露相關名單時卻未有同步交代,令公眾難以掌握究竟哪一間學校對清貧學生的荷包如此「口密」,更令人關注是否有部門受到某一方面的壓力。

    有消息更指,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早前更未向家長透露還有1500萬元營運儲備,便要大幅加學費25%。另一傳統名校拔萃男書院(中學部)累積儲備,原來較預測超出六倍共約2700萬元,依然申請加學費。拔萃女書院甚至至今依然未向審計署提交08/09年度賬目供審核。

    教育局懶到出汁

    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吳迅榮批評,現時的爛攤子,直資學校及教育局均有同樣責任。部分學校固然未跟從教育局指引規定,加學費前要提供足夠資料供家長研究是否同意,教育局更有責任每年監察學校財政,但多年仍未揭發問題,反映監管不足。

    事實上,審計署已批評,在07/08及08/09兩個年度,本有19間學校按教育局指引提交學校評鑑報告,教育局應在下一學年10月底前,把有關結果上載到局方網站,但結果連同由顧問進行的評鑑,教育局延遲上載五次,平均遲一至六個月。老紀翻查教育局內部編制,竟未見該局有分部或小組,專職負責直資學校管理。

    吳迅榮早前接受NOW新聞台節目《香港貧窮問題系列—世襲(教育)》訪問時已直指,香港階級分化正因直資名校持續增加而不斷複製,漸成世襲之勢:「對一些以前可以進入這些學校(指名校)的人,現時因為這種要求(指高昂學費)而不能入讀這些學校,減少社會流動機會,令他們無機會由一階層流動至另一階層。在教育機會均等而言,出現不平等。」

    想當年,不少傳統名校都曾有服務貧富大眾傳統。拔萃男書院第六任校長施玉麒法政牧師1955年至1961年間主政時,有感學校貴族色彩濃厚,於是放鬆收生尺度,廣招貧苦、單親、殘疾兒童入讀。看來不但商界須負起社會責任,「半學半商」的直資名校亦須考慮。

  • 通識課談中國國情潛規則

     

    今天上通識現代中國,臨落堂前有個六七分鐘的「卡啦位」,未夠時間開新課題。有學生想我說說趙連海的事,於是我跟他們講一下事情的最新發展--就是如無意外,他將會保外就醫。

    接著便要解釋什麼是保外就醫。我一直跟同學說要全面理解中國國情和解讀相關新聞,便要了解中國的潛規則(雖然這些潛規則不會出現在教科書和公開考試)。保外就醫,表面上是指你是個罪犯,但國家認為你健康有問題,於是放你出去醫病。背後的意思就是繼續把你關起來,會令政府尷尬,但他們又不想把你無罪釋放,於是便說你有病,然後放你出來。

    接著有學生問,「點樣證明你病到要出黎醫?」

    我答,「國家話你有病,你就有病可以放出來喇!」

     

    然後我跟他們說,保外就醫常會用在釋放在囚的異見人士的,例如魏京生。

     

    Oh my God... 我說了魏京生,於是要解釋一下魏京生的故事,那就是發生於他們的教科書的第一頁的年代--那個偉大的開放改革的初期,而那時候的領導,就是鄧小平。魏京生大哥以為中國已經走出了文革的黑暗時代,於是貼大字報要求第五個現代化(學生們已很熟悉什麼是四個現代化),即是要求民主改革。於是便被監禁了。一關便是十幾年,然後被保外就醫,送出了國門。

     

    另一位被保外就醫的是王丹。王丹不用介紹了,他們知道王丹為什麼被監禁。

     

    有時候,保外就醫是迫當事人收聲的工具,例如趙連海案。對於中共政府來說,罪是定了,不可能推翻,頂多就是讓你保外就醫,把你軟禁,要你收聲。

     

    這時候,有學生問,「為什麼新華社會言之鑿鑿說他一定有罪呢?」

     

    Oh, 那是另一個潛規則啊。這個嘛,內地有所謂「定調」,即是就著一些問題或事件,新華社的新聞稿或者人民日報的社論就是中央的意思,定了調的話,全國各傳媒和黨政單位就要跟著這定調做事。新華社說趙連海罪有應得,他就是罪有應得。整年事都是給全國上下看的,就是你跑出來維權的下場會如何。

     

    其實,內地的司法制度跟香港很不同,把一個趙連海關起來一年不審判、宣判之後不讓他見律師,這些都是匪夷所思而且不合法的。不過內地就是有這個司法上的「彈性」。

     

    其實,有彈性的東西多的是... 我口多說了「例如勞教啦,剛剛有個女仔在Twitter說了不和諧的東西,就被勞教了」。

     

    Oh, 要解釋什麼是勞教.... 「其實勞教是行政處分的一種,是公安機關不用經法院審訊就可以把人關進勞教所一段時間進行”教育”,即是好像你們去訓導室接受教育一樣...」(有學生說,阿Sir你是不是指這裡是大陸?)「不是,不是,學校的處境和一個真正的社會很不同的,我只是打個比喻讓大家容易明白而已.... (汗)」

     

    勞教所關的是什麼人呢?基本上什麼人也有,很多都是輕微的犯事者,例如風月場所被抓到的人,但一個網民在Twitter up野要勞教,真的令人心寒。

     

    (鐘聲響起)

     

    其實因為說得快,上面的對話只是講了六分鐘時間。學生們的專心程度是超出意料的,因為平日課程裡面的「現代中國」裡面的大小政策和口號對他們來說,太正面、太悶了。那些政策,他們是應該知道的,不過他們想知的,不只是那些偉大的建國大業。因為課程緊迫,而且不想學生覺得我太有立場,所以不會多講潛規則。不過後來發現,如果不提潛規則的話,很多教科書裡面的東西根本解不通,也很難解釋為什麼書本和現實世界見到的現代中國差異那麼大。於是我才開始花些少break time前後的三幾分鐘跟他們講那些解讀國情的方法。

     

  • 第二次韓戰?

    今日既新聞,令我諗番起呢本好多年前睇過既漫畫《第2次朝鮮戰爭》。

    作者係日本軍事漫畫大師小林源文(其實佢既作品內容都幾右翼)。呢本《第2次朝鮮戰爭》講金正日因為糧佞危機,無端端打南韓,最後戰無不勝既主體思想政權俾美日聯軍登陸攪掂咁。其實北韓邊有可能冇飯開到要打南韓?我睇咗戰爭史既書咁多年年,真係想像唔到一個成日飢荒同埋冇得上網既國家可以打贏一個有美國駐軍既國家,呢個國家仲要係出Samsung既國家。以北韓咁既科技同資源,就算俾你人海戰術打到晒成個南韓,聯合國反攻你都冇可能守得住。冇飯開唔駛打仗既,扮想打仗就得喇,萬大事有天朝照住,最唔想北韓死既就係大陸(其次可能係日本政客)。

    響南韓服兵役真係唔係人咁品,分分鐘冇命。n年前響交流營識得一班南韓既大學生,個個都係硬漢,佢地服兵役真係唔係講玩。

    北韓呢d真係邪惡政權,對內對外都係害人害己,早完早著,不過佢有個獨裁老大哥睇住,大家一齊做大小不良。

     

    講開南北韓打仗,我諗起《聯合安全全地帶》"JSA (Joint Security Area)",呢套戲我好鍾意,佢某程度上係講緊南韓人對北韓果種兄弟相殘既無奈,個故事既鋪排做得好好。

     

    另外有一套《太極旗飄揚》,呢套既開場既情節,連我地既TVB既義海豪情都要向佢致敬。講既都係兄弟相殘既無奈,我估呢個係南韓人既心結吧。(而南韓間諜片就興男女間諜為咗愛情背叛北韓政權)

     

    唔係想抽南北韓衝突既水,而係真係有感而發。寫blog就係咁,有感而發咪寫囉,唔駛一定要考慮咁多既。

     

  • 維權範文"請用法理來說服我"

    (寫於趙連海保外就醫消息傳出之日)

    趙連海被保外就醫了,結果正義還是沒有伸張過,黨還是永遠偉大正確的,受害者永遠是尋釁滋事的,群眾永遠是不明真相的。

    看趙由受害人變成被告,由被剝奪上訴機會到被保外就醫,不禁想起鄭詠欣同學在09年寫給溫家寶的公開信《請用法理來說服我》。鄭同學這一封信寫得合情合理、不亢不卑,令人印象深刻。事隔一年多,可悲的是,每一年都有令人髮指的打壓維權人士的冤獄,這封信幾乎可以變成範文,只要把許志永博士換上新的維權人士姓名便是另一封有血有淚的公開信。 

    這代表了什麼?代表了根據我國國情,以國家暴力、司法暴力打壓維權人士和異見者,根本就是常態。 

     

    我相信,兩年之後,這封信仍然長用長有,只需把新的領導人的名字換上就可以。 

    我們能寄望胡溫幹什麼?沒有。 

    我們能寄望這個政府做什麼?有,就是它快點接受人民的審判。 

     

     

    圖:趙連海太太李春梅 (2010年3月法院門外)

     

     

    ==============================

    請用法理來說服我 ──為許志永老師給溫家寶總理的公開信

     

    (明報)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05:05

    【明報專訊】前言

    今年4月,與中六級通識教育科的同學到北京考察交流,我們走訪了「公盟」,許志永博士與我們一行30名同學談了個多兩個小時。 

    學生知道了維權律師們正為「結石寶寶」、「黑磚窰」的受害者、川震豆腐渣工程遇難者家人、不少上訪者等等,進行法律訴訟;也知道公盟也教育社區市民法律知識從而參與社區內的管理工作。 

     

    公盟裏除了律師學者,更多的是比學生們大不了多少的大學生和年輕人。他們所做的,其實不過是個志願機構或是壓力團體的角色,可悲的是,在內地這卻成為了走鋼線、打擦邊球的活動。然而傾談間,許博士仍有信心地告訴同學,維權活動和民間社會未來的活動空間是樂觀的。想不到數月後,繼公盟被「抄家」之後許博士更身陷囹圄,於是,同學們的憤慨是必然的了。

     ─張銳輝老師

     

    溫總理: 

    斗膽用這個標題,因為我現在的心境,與龍應台教授執筆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給胡錦濤    先生的公開信》時有類似的感受;龍教授的文章,溫總理想必已經讀過了。我雖然只是一個高中學生,對國事的了解、對文字的掌控,當然不比龍教授,但仍希望能透過自己手上微弱的筆,表達對政府處理「公盟」及許志永先生的手法的不滿。 

    溫總理,提起你的名字時,人們都會說你是平民總理,辦事以民為本,站在人民利益那方。有些小朋友還會被你的親民作風所吸引,叫你一聲溫爺爺,視你為模仿的對象。 

    但是當我一想起你任內被捕、被禁、被整頓的媒體和異見人士,如劉曉波先生、程翔    先生、《冰點》雜誌、《南方都市報》等等時,我卻又不得不質疑你作為純真善良小朋友學習對象的資格!難道我們國家的教育,是要教小朋友與其他人意見不合時就要對付對方,而非講求中國人千百年來堅持的仁義觀? 

    近日被政府盯中的是許志永先生和他所領導的「公盟」。公盟是由一群關注中國發展的律師及學者所組成的民間組織,他們透過學術研究就國家的法制改革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推動國家實現民主法治。他們另一項為國人所熟知的工作,是為一些弱勢群眾如上訪者、被徵地者、毒奶粉案的受害者等等提供法律援助,幫助他們透過現有的司法制度去取得公義。單從近日稅局搜查後曾獲得幫助的民眾紛紛勇敢地到公盟辦事處聲援一事,任誰也看到「公盟」是站在人民那邊的!為何溫總理你所領導的政府仍要做出這件不合民情的事呢? 

    據我所知,「公盟」的工作是非牟利的,他們曾經想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但遭到當局拒絕,被迫申請為有限公司。在國際社會,這種團體並不需交稅,而其捐獻者更能獲得免稅優惠。但由於公盟的成員是守法的律師,明知制度的不合理仍舊依規定納稅。在被稅局指控漏報稅    項時,亦坦誠地承認錯誤。為何溫總理你所領導的政府仍要向他們徵收最高的罰款,並過分地在公盟辦事處以「搜證」為名而檢走所有維權資料呢?更令人感到無法理解的是,許志永先生突然在召開第二輪聽證會之前,遭公安與便衣從家中帶走,並扣留在看守所中,不能與家人及律師聯絡,同時更要公盟關閉其網頁,這實在是對公民基本權利的無理剝奪。 

    溫總理,你經常說要「依法執政」、「依法治國」,我想請問你一下,執法機關是根據哪一條法例去帶走許先生的?我對中國法律的認識十分膚淺,但仍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我國憲法的第35條列明,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民有言論、結社的自由,第37條更清楚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就我對上述條文的理解,我認為許先生現在應該可以自由地留在家或身處辦公室辦事的。 

    今年4月,我和其他同學到北京考察交流時,有幸在未被搜查的公盟辦事處與許先生談論中國政治。看見他願意無私地為中國在法治民主領域上努力,並對於中國的未來充滿了希望,令我深受感動。猶記得考察時,我們曾到過永定門內國務院信訪辦的門前,親眼目睹不少惡形惡相的截訪者和情况可憐的上訪者。因此,在傾談中有同學便問了許先生一句「為何中央政府會容忍那些截訪者存在呢?」你知道許先生怎樣答嗎?他說上訪人數遠遠超過信訪部門所能承受,所以中央政府亦唯有容許截訪者存在,以免信訪部門的工作量極嚴重超標。在訪問中他多次提醒我們中國政府已很努力,要對政府有多點耐性。 

    許志永先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充滿理想但不狂妄,他看到很遠的目標仍堅持穩重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他不怕只有一點一點微弱的力量在慢慢地付出,堅信中國終有一天能實現法治民主與自由。 

    溫總理,我真的十分不解為何你們的心如此的狠。為何要用這方法去對付這樣一個體諒政府、理性論政的學者呢?他所做的事只是在現有的遊戲規則下安分守己地為弱者去爭取憲法賦予的權利。他做的事情無一不是愛國為民!為何中央連這樣的一個人物也不能放過呢?為何不容許他和公盟透過公開公正的司法程序去處理這事呢?  

    溫總理,看着你為四川地震災後工作努力、關心礦工工作環境之時,我總想叫你一聲「溫爺爺」的。但當看着這麼多不合法不合理的事情在中國發生,我實在叫不出呀!但願有一天這樣的事情能夠圓滿解決並不再發生,我相信那一天海內外同胞才會由衷地振臂一呼「中國萬歲」的!

     

    身體健康

     

    香港中七學生

    鄭詠欣 敬上

  • 不如索性叫趙連海躲貓貓吧

    趙連海律師被炒 上訴渺茫 (明報 22/11/2010)

    因「尋釁滋事罪」被判監兩年半的趙連海,一審上訴期今日屆滿。他的2名代表律師李方平與彭劍,今早到北京    大興看守所,爭取與趙連海見面。

    看守所向他們轉交了一張聲稱是來自趙連海的字條,上面寫著「解除代表律師辯護人身分」的字眼,意即不再委託他們辦理這宗案件。

    雖然字條上有趙連海的簽名,但李方平對字條的真確性提出質疑,並聲稱會繼續代表趙連海。趙連海被判刑後,李方平至今沒見過趙連海,也沒能和他通過電話。

    然而,李方平亦表示,由於當局指他們已被解除辯護人身分,恐怕當局受理他們代趙連海寄出的上訴書的機會甚微。[全文連結]

     

    ******************************

    遊戲規則是他們定的,球場是他們的,裁判也是他們的。明明遊戲規則說可以再落場,但他們現在駛橫手把人家半路阻住,連場也進不了。這代表了他們理虧,就算遊戲規則是他們操縱的,也不敢讓你進場打波。

    這麼害怕,不如索性把趙連海殺了,然後說他玩躲貓貓死了,那就一了百了,不用再挖空心思不讓他行駛公民的上訴權。

     

    事到如今,我們對中國政府還可以有什麼希望?

    我只希望他們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