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sk按:昨天上載了三師會講直資問題的節目,我在結尾時提出了直資醫院的類比,很高興同一時間有人在報紙上提出同樣的說法。
其實外國有不少私立學校,他們不是政府資助的,一般人進不了只好認命,唯有入讀公立學校。直資學校(尤其是名校)就是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的間的半碼子產物--他們既可像外國私立學校般收生,但同時間接受政府資助。
打個比喻,醫院也是分為私家醫院和公立醫院,不想輪候太久的人,會支援昂貴的醫療費用進私家醫院,因為公立醫院提供的服務輪候時間通常都十分長。如果政府現在容許攪直資醫院,大筆津貼他們,但讓他們收取昂貴費用,這就是變相把公帑資助付得起錢的人,讓他們享受更多的好處,以公共行政角度來說,公帑運用是有機會成本的,直資制度使用的公帑津貼辦學團體大攪貴族學校也是同一邏輯。
============================
[轉載] 公共資源半私有化
新思維網絡 陳智傑 (信報 30-11-2010)
幸好香港沒有「直資醫院」這回事──公立和私營醫院涇渭分明,公立醫院的公費醫療,以全民和平等的方式照顧所有香港人;財力有餘的市民,則於私營醫療市場尋找進一步的服務。如果政府容許部分知名的公立醫院「直資化」:讓他們先按病人求診數目取得公帑資助,再以改善醫生對病人比例、提供多元服務為由調整診金、藥費和住院費,並加開醫生巡房費、「名醫」及「特效療法」額外雜費等,相信香港早已「民變四起」。
不過,同樣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務、同樣是與市民福祉息息相關的公共政策,社會對教育事務的輿論,似乎顯得有點弔詭。政府每年撥予教育政策的撥款,至少佔總體公共開支兩成或以上,較醫療衛生的公帑份額還要高;但輿論對把用於教育的公共資源「半私有化」(維持公帑資助,卻局部免除監察措施) 的直資政策,卻一直鮮有認真地檢討。別忘了:直資學校每收一名學生,每學年便可獲得二萬八千多元 (小一學生) 至五萬六千多元(中七學生)的公費資助;而門庭若市的「直資名校」,他們所獲得的經常性公帑資助額更未必會低於一般津貼學校。
一所每學年都可獲得相當份額的公帑津貼的學校,在財政度支、學費調整和開徵收費上是否應擁有近乎私立學校般的自主權?為何有直資中學一年的學費,竟然較大學本科生的學費還要高?是否只要有「大部分家長」的支持,學校便可理所當然地加學費?高昂的學費及難以預測的雜費,會否使基層家庭於報讀前三思?
望子成龍大於一切
雖然隱伏多時的直資學校管治弊病終見天日,並惹來傳媒及立法會的跟進;但我預料「公共資源半私有化」這政策問題,將不會受到公眾太大的質問。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望子成龍大於一切的華人社會傳統。只要家長對名校趨之若鶩、又有人於傳媒不斷把「私營化的彈性」等同於優質教學(難道官校和津校的老師就做不到多元教學嗎?),直資政策便會繼續發展下去,最多便於賬目交待上作出一些修修補補的監察要求。公帑是否運用得宜、公共資源「半私有化」會引致甚麼社會後果,在望子成龍的主流心態下,可能真的不是太大的問題。難怪在直資學校的管治問題東窗事發後,仍有家長替肇事學校說好話、部分家長更對於學校在盈餘和儲備充盈下加學費表示理解──只要他們相信學校能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學,有關公共政策的社會問題,大概都是次要的。
而最讓我嘆為觀止的,是有直資學校中人竟然公開批評審計署「以會計方式查數」──所謂的會計方式,就是以標準、具透明度的出納記賬方式,顯示一所機構的財政健康狀況,並及早發現不尋常的資金和資產轉移。會計方式會因行業而微調,但普遍適用於商業機構、政府及公營部門、公私合營機構以至非政府組織,但何解唯獨直資學校便要特別看待?
也許在「會計記賬」這技術層面上,直資學校是否有問題仍有商討之處;但公共論述對今次直資學校風波的焦點,無理由只停留在「會計問題」的技術討論。校政監管、服務招標程序、是否撥出足夠資金作為獎助學金,只是探討直資政策問題的引子;直資學校的政策,會否或是否已引起「公共資源半私有化」、影響基層家庭選讀學校、以至長遠來說會否使公帑津貼一些收費高昂的「類私校」,更是社會應該開始認真反思的問題。另一方面,政府亦應開始蒐集直資學校的入學及派位資料、收入來源與開支比例、學生家庭背景、學費及雜費等數據,研究這些數據於直資政策實行以來的變化,嘗試分析直資政策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
一小撮學校富起來
學生的家境差異和名校所享有的優勢,也許是難以改變的現實;但公共政策──尤其是公帑運用的政策目標,理應是設法收窄、而非擴大這些差異。檢討直資政策,誠然無法改變望子成龍、爭入名校的風氣,但可以反思早期教育改革中「拆牆鬆綁」的主張。學校按自己「有本事」收多少學生作為公帑資助的準則,並對校政及財政有更大的自主權,原意是希望改善教學質素;但這卻會促成「強者愈強」、「一小撮學校富起來」的局面。
原本已經名氣大、報讀人數多、不愁捐款的學校,除了從收生數目獲得相應的公帑資助外,更有自由度從家長及外界汲取更多資源、精益求精,反過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名氣,吸引更多表現優異及家境富裕的學生來報讀。與此同時,讓學校有更大的收生自主權,原意是希望改變「成績就是一切」的思維,但卻衍生出「名校面試訓練班」、把子女操練為琴棋書畫樣樣皆能的「多元課外活動天才」作為入學優勢等怪現象──這就是我們希望見到的多元教學嗎?
窮學生家境清貧、沒錢培養「多元」的課外活動興趣,是不幸;但把「家境」和「多元興趣」直接或間接地制度化為升學優勢,則是政府或學校的錯。這次直資風波,正好讓社會反思這些可能已經出現的問題。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