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ugust 2011

  • "中大迎新營玩死新生"的邏輯

     

    要先說一句,願李博士一家節哀順變。

    在港大的時候有上李博士的課,算是他的學生。李博士的講課十分精彩,作為學生的得益不淺,所以看到老師家中有事,感覺十分震驚,而且對蘋果這種不負責任的報紙感到特別憤怒。

     

    不論看蘋果本身的內文還是其他報紙的報導,逝者遺書和生前都沒有提及迎新營的問題,蘋果怎能起「中大迎新營玩死女生」這樣的標題?這不單​對大學不公平,也是對逝者不尊重!還有,動新聞訪問張民炳,他憑什麼​評論「迎新營如果犧牲性命...很難接受」?

    其實又是那個問題--年年報紙都會找大學OCamp做新聞​,今年剛巧有新生在OCamp之後輕生,無良報紙有理冇理就把​兩者的時序性強行說成是因果關係*。這種做法,無恥得令人​齒冷。

    其實報紙的邏輯謬誤不是少見,以報紙編輯的識見不可能不知道有問題,例如經濟日報說「八十後教壞司機阿叔害死好警察」​,以同樣既邏輯,李克強來香港令到曾蔭權趕工害好警察跌至重傷,甚​至係中國收回香港主權害死好警察。很明顯這些邏輯都是荒謬的,可以偏偏很多讀者喜歡看,所以報紙才會樂此不疲。

    個別大學的迎新營有沒有問題,不是本文討論範圍,那日後大家可以根據事實來討論。本文只是想指出報紙為了標題好看,妄顧最基本的邏輯和求真的新聞道德,那是可恥的。

     


    (蘋果日報16/8/2011頭版,圖片實在令人心酸,所以筆者打了馬賽克)

     

    註*: A發生之後,B發生了,所以A導致B,稱為「後此謬誤」。

     

     

    延伸閱讀(一而再,再而三...): 

    喪屍頭條,民粹小報

    我們需要小學雞A1頭條嗎?

     

  • 看新聞不如上微博

     

    現在看微博比看電視和報紙新聞的內地報導更貼近現實了。昨晚一直在追大連福佳化工事件的時候,看到成都網友貼出這樣的連橫圖,那時候大家都問是什麼事,只知似乎是因為停電問題引發群眾上街。那時候還是半信半疑,到今天再看另一網友的帖子,就知道是真的了,不過今天看香港的電視和報紙都沒有提過,當然大陸的傳媒更不會提及... 

    上了微博差不多兩年,由最初的大開眼界到現在的見怪不怪,不過說見怪不怪還是鑊鑊新鮮鑊鑊甘。大陸的群眾性事件由兩年前只在窮鄉僻壤發生,到現在一級大城市、省會、自治區首府都可以發生上萬人的的抗議事件,其規模和民眾的拼博程度,很難想像那是動輒要拉要鎖的大陸。我這樣說不是說大陸很自由,相反,每次發生這種事件之後,中共還是會秋後算帳拉人的,但內地人民仍然敢跑出來反對,而且波及的大城市愈來愈多,次數也愈來愈密,那有什麼含義?大家可自由聯想。

     

    這是星期日晚的連橫圖:

    成都網友筱桐雨 (14/8/2011 23:14):

    1. 武阳大道与青羊大道交接处,交警,特警,火警都来了。

    2. 现在的实况,人群还没散,往日拥堵的2.5环清净了。

    3.人群开始散去,鬼节的晚上成都迎来难得的凉风,希望大家都回去睡了,有了这风,来不来电都行。

    4.有个跳占的被拎走,有一部分人追去……

    有个跳占的被拎走,有一部分人追去……

    警察叔叔集合了,鸣金收兵!直播结束,各位看客晚安!

     

    今天網友的匯報(原訊息發報者@金德89三十四的帳戶已經不見了):

    @外貌协会会长【转】@金德89三十四:2011年8月14晚8时左右,成都市武侯区五大花园发生群众自发性的上街示威、阻断交通事件,参与人数5000余人。据悉,该次示威活动是因为成都市供电局选择性对该地区进行多次,长时间停电引起的,当地群众说“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因此大家走上街头抗议”。

     

     

  • 大連反了

     

    話說今天航空母艦回到大連軍港,大連人民也太過不顧全大局了,竟在這個時候動員幾萬人去堵市政府廣場,抗議福佳大化的PX項目--究竟我國軍威和石化工業重要,還是你們這班黎民的安全健康重要?

    在一個媒體被嚴格控制的地方,竟然有過萬人同時跑到市政府外抗議,在此之前微博和天涯上也收不到風,可能他們是像廈門PX事件一樣是靠sms傳播訊息吧。

    聽說今天幾個微博平台封鎖了來自大連的用戶IP,而且視頻平台有關這次抗議事件的影片刪得超快,不過紙還是沒包住火,訊息還是散得很快。

     

    ************************** 

    "轉載大連來的訊息:

    我們幾萬人在市政廣場游行靜坐宣誓請願!反對建毒氣場!政府屏蔽​ 我們的3G網絡,發不出去!轉載!!請幫我們轉去Faceboo​k。國內新聞微博全部刪除了我們轉載。"

    更多相片:2011.8.14 大連反PX散步 (轉網上圖片)

    今天的大連反PX化工廠集會-- 新聞報導看不到這種畫面, 是真的嗎? (來源: http://weibo.com/2003875113/xj​t5zub89)
    圖片轉自微博
    大連的示威還沒有結束(圖片轉自微博)
    現場影片:
     

    連結:

    1. BBC中文網: 大連數千人上街抗議PX石化項目

    2. 有線新聞: 遼寧逾萬人促福佳大化搬走

     

  • 網上遊戲如何把你變成老鼠?

     

    多年接觸不同種類的電玩,有很多反思,一直很想寫一篇類似的文章,不過這篇引用的資料豐富得多了。

    試過不同的games,多人上線的、單機的、web-base的、Android的、Facebook的也試過不少。讀書的時候玩過一段時間多人上線的RPG(MMORPG),浪費了好些時間,明白當中的運作原理和危險之處之後便不再玩。近年Facebook games開始流行,短時間試過三幾種,每種試一兩天,發覺那比多人上線遊戲更危險、更易沉迷甚至上癮,所以敬而遠之。

    其實多人上線RPG遊戲和Facebook遊戲導人上癮的技倆差不多,都是鼓勵你長時間login,不斷以定時的小恩小惠吸引玩家回來,而且以一直升level、升級的道具和新的任務來鼓勵玩家永遠玩下去。這些遊戲大部分都沒有爆機或者結局的,所以理論上玩家上了癮的話,是可以長時間沉迷的。

    現在我玩的主要是單機的遊戲,是有結局或者有完結的那種。鋪鋪清,當作工餘減壓,不會沉迷。

    轉貼以下這一篇,希望大家都對online games有所警惕。

     

    (刪除了部份不太關事的圖片和相關標題)

     

    **********************************************

     

    你是如何一步步“沉迷”于游戏的

    编者按:关于游戏“沉迷”,兔子同学曾在“在这个游戏里,你只有一条命”一文进行过探讨。不管是否“沉迷”,下面这篇文章依然值得我们借鉴。欢迎大家继续各抒己见。

     

            嗯,最近呢,报纸的头条说又有人因为沉迷游戏而死了。

            这是怎么了?我不是说电脑游戏是海洛因。我当然知道这些沉迷在游戏里的人在现实中可能很受伤或很孤独,但是沉迷魔兽世界这个现象或者专家叫兽说的沉迷网络游戏还是比较严重的。所以我就想问问——是不是有些游戏故意设计成让你不断地去玩,即使你一点也没享受?

            当然有,而且他们的那些招数有时候真的挺令人毛骨悚然的!

     

    1、把你当小白鼠 

            如果你曾沉迷于某个游戏或者知道那么个人沉迷,那么你肯定觉的这篇文章(编者:好像需要翻墙)很恶心。 

            这篇文章是一个在微软的游戏研究员写的,内容是说怎么让游戏钓住人,能让玩家喜欢。这个人比较厉害,有行为学和脑科学的博士学位。

            书中说:游戏中每一个事件都是一个一个设计好的时间段、活动、奖励的集合。这有无数的方法让这些元素可以结合在一起构成各种各样的游戏事件的探索

            这篇文章中没有任何一个“好玩”、“有意思”的字眼,因为那玩意跟他没有关系,反而写的是游戏事件的探索。

            他的理论基于B. F. Skinner。这个人发现,控制生物的行为只需要用简单的赏罚措施来训练目标。

            他发明的Skinner box斯金纳箱 ,用来控制小动物,比如拉一个杆或者按按钮就可以得到食物。 

     

            这玩意的发明导致了游戏研究者 Nick Yee 把《无尽的任务》称为Skinner虚拟实验室。

            问题在哪?

            现在游戏的本质已经变了。曾经一个游戏要50块钱,厂商也不会特别关心我们究竟玩多久。游戏只要做的好玩以此来确保我们还买下一作。

            但游戏的商业化逐步向前使基于用户群的游戏比如MMO大型多人在线,需要用户一直玩下去并且一直付钱直到地球爆炸,太阳毁灭,春哥去世。

            不过他们没有办法创造一个足够大的探索的空间或者故事背景让你玩个好几百年,所以他们必须得改变游戏的机理,让这些玩家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能坚持一直做重复无聊的事情。所以这些游戏设计师就用了Skinner方法。

            这个目前在游戏设计方面是一个很大的争论。《时空幻境》的设计者 Jonathan Blow认为Skinner这种模式的游戏机理是一种剥削形式。它不是那种“好玩的游戏”,而是设计出来让玩家定期辛勤地劳作,通过Skinner用来控制生物的奖赏惩罚制度把他们牢牢地栓在电脑前不断地猛击鼠标键盘。

            你想问为什么这种方法会奏效,那些奖励都只是一些电子代码啊?!那么请看下面。

     

    2、设计一些虚拟精神食粮供你吃

     

            大多数游戏成瘾都基于以下这个事实:

            你的大脑把游戏物品当成真实存在的东西。事实上,游戏物品确实有价值。

            有人冷嘲热讽玩游戏的人:就为了一件虚拟的武器你能浪费你所有的人参?其实这些人想错了。如果某件东西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技术,那么不论这件物品是用钻石做的,还是二进制码构成的,还是牛肉做的,他都是有价值的。

     

     

            我不经意就耗费500小时在《塞尔达》的瓶子上。

            这就是为什么韩国最高法院规定虚拟货币是可以合法跟金钱兑换的。现在全世界虚拟货币总额高达50亿美元。

    这没有什么好值得争议的。毕竟人们还花很多钱去买钻石,尽管我们都知道钻石只是好看点而已。一套装备也很好看而且能保护你不受那些兽人的伤害。这样说来这两样东西都是一样的,你只是花钱买一个概念(idea)而已。

     

                   

            生日快乐!这是送你的。

            问题在哪?

            当然了,事实上过去25年里在基本每个游戏都要你收集物品,以便通关。这也没什么特别的。不过由于玩家把游戏里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财宝一样,所以那些故意让人上瘾的游戏让你无穷无尽地去收集东西,尤其某些东西甚至在游戏里没什么用。

            游戏开发者明显故意利用我们贮藏和收集物品的动物本性,让我们永远刷怪刷怪刷怪。 这种方法很见效的,不信你看这儿就有一人,尽管边儿上坐着一个性感尤物却执着刷怪做任务。

            从那篇微软员工写的文章上来看,游戏开发者知道他们设计物品来对待玩家就好比在skinner实验箱给小白鼠奖励一样。这是为了……

     

    3、让你主动按按钮

     

            想象一个关在笼子里的一个小白鼠,噢,既然我自己也老玩游戏,当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小白鼠。那就想象是精灵鼠小弟行了吧。

            如果你想让它不停地按按钮,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不在它按按钮的时候奖励它食物,它显然就不会再去按了。最牛逼的办法就是设定个程序根据按按钮的次数按照不定的几率掉落食物,那么它马上就会不停地按按钮。实验证明了这点。

     

     

            这叫“变动的暴率”,这就是为什么在魔兽世界里,怪物掉的东西都是随机的。这就跟六合彩勾住人是一个意思。“也许再玩一次就大奖呢?也许下一个怪就掉我的装备了呢?”

            在中国,网络游戏《征途》用的方法可谓是世界上最狡猾的。这个游戏满世界都是各种各样随机开出宝物的箱子。你想打开这些箱子,你就得用KEY。怎么获得这些KEY呢?当然花RMB买了,跟***的游戏币一个意思。

     

     

            当然那显然不是这样游戏最离谱的地方。

            除了赌博元素外,你跟其他成千上万的玩家还有个排名,互相攀比看看谁开的箱子最多。有个妹子就说她曾经花整个晚上在开箱子——开了1000多个箱子就为了得当日日常奖励。她最后也没有得到,因为总有人比她开得多。

            问题在哪?

            你是不是能到想象那个妹子坐在电脑前,看着她的人物在箱子前,不断开箱子,点对话,看同一个动画效果无数次? 

     

            如果不懂她在做什么的话,你会以为她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她怎么可能从一个好妹子变成了一个窝在家里的宅?”

            BF Skinner管这种过程叫塑形。用小奖励,一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把你控制住。

            在魔兽世界里,你想要来套T10,首先它有五件,然后你还要至少400个冰霜徽章。这些冰霜徽章也要花时间在特定的怪物上得到,然后你还需要用“印记”换更好的T10。

            所以你又得回去原来的地方继续刷怪,日日夜夜,不停地点着鼠标。Boobies be damned.

            一旦你明白了,你还管这些叫“游戏”吗?这更像是挠蚊子包,越挠越痒,并且还变得更恶劣了……

     

    4、让你一直点击鼠标,直到永远

     

            小白鼠和人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人可以选择别的游戏,如果一个游戏真的只是开箱子随机得物品的话,我们最终就会玩别的去了。人类需要一个长远的目标来坚持继续向前。

            让人沉迷的游戏用以下科学方法拴住玩家:

     

            由浅入深的吸引玩家

            首先,设计好“食物”让玩家很快聚集过来,然后随时间减慢“食物”的供应速度。这就是为什么MMO一开始都是升级容易,然后需要的付出和时间与等级就按比例增加了。一旦玩家感觉到升级迅速的快感后,之后减缓的升级速度实际上增加了升级的快感。微软的游戏行为学研究人员发现玩家升的级越高,他们玩得就越狂热。

     

            减少玩家的休息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存档点设置的特别特别远,或者鼓励玩家做一个长线任务(比如WOW的25人本),一旦开始了,就很难主动停止,否则就前功尽弃。

            不过肯定有玩家不吃这一套,所以这里有个从另外一个角度做的游戏:WII上的超级马里奥兄弟,游戏中关卡比较的短,给人的感觉就像吃一包薯片一样。吃了一片儿,意犹未尽,又吃一片儿,直到整袋吃完。

     

    这盒薯片中藏着库巴和被绑的公主

     

            顺便说一下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不会看一篇一整段3000字的文章,却会读那些分成细小段落的文章的原因。

     

            不玩你就输了

            这是一个比较操蛋的阴招。为什么因为小白鼠按键就奖励它?为什么不是设计成如果它不按,就惩罚它?

            行为学家叫这个“avoidance避免”。他们设计这样的笼子,每隔30秒就给动物一个电击,除非它按那个按钮。动物也学得非常非常快,永远在按钮旁边,不停地按着按钮,一次又一次。

     

            到时间了就要疯了似的收割农作物,因为它会枯萎会腐烂。在《UO》你的房子或者城堡会变旧,在《动物之森》中,在镇子会长满野草,假如不经常登陆的话你的房子会爬进蟑螂。这是操蛋游戏设计史的里程牌设计,让玩家不停地玩玩玩,而只为了避免失去他们曾非常努力得到的东西 。

     

            上述每一个方法都有不足。为了让人沉迷于这个游戏,他们就把这些方法全部结合起来,加上“固定暴率,随机掉落”(算算有多少在魔兽世界里)做成一个游戏。让小白鼠们,一会跑去按这个按钮,一会跑去按那个按钮。

     

            问题在哪?

            之前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强迫性的点击,收集物品能不能称为一个游戏?那么这引出一个大问题:什么是游戏?

            嗯,我们玩游戏是因为我们满足于掌控游戏世界,尽管对我们现实世界没有任何意义。它也能帮助开发我们的大脑(尤其是孩子们),还可以看看自己的能力而且即使失败了也没什么后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在我们玩游戏时奖励我们一种我们称做“快乐”的感觉。其实海豚也是这样的(编者:此链接需翻墙)。

            所以我没有谈及像吉他英雄这样的游戏。它们也故意让人上瘾,不过用的路子是大家都明白知道的。我们很自然会想要玩得越来越好。同样地,像使命召唤6这样的游戏只是面向那些缺乏运动细胞的人的一种体育运动,它遵循一个最简单的规则,人人都想赢。(译者注:使命召唤网战里的升级解锁系统、死后回放,这显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那些让你“一直按按钮,直到饿死”的游戏迷失偏离到了另外一种境界。就像其他人指出来的一样,这种游戏的意思就是在你操作NB,完全掌控这个游戏后,还得玩下去。即使体验最后一丁点新鲜事物后还要玩下去。显然点击鼠标获得一张宝物的图片不能用“好玩”来定义吧?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作家炮轰几年前暴雪“发明”的成就系统。那些成就捆绑着一些毫无意义的任务(比如钓上1000条鱼)。这不是新剧情,不是新游戏元素的实践,或者新的游戏手法。只是一个网络上的脚踏车。

     

    如同小白鼠的人类

     

            当然游戏设计师和各种下面回帖的一定准确的指出:没人逼你这么做。为什么人类会自愿的把自己当成小白鼠呢?这是因为……

     

    5、让你把Skinner箱当作自己的家

     

     

            你喜欢自己的工作么?

            考虑到有那么一部分人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上班的时候,那我猜答案是否定的。

            尽管听起来还是比较震惊的,什么“某人所有课都挂了,就因为一直玩魔兽世界”,其实只是因为这位爷,不喜欢上那些课而已。这跟什么暴雪是黑社会控制着玩家没什么关系,游戏只是填补了他们的空缺而已。

            为什么我们中有太多人有这个空缺呢?通过Malcolm Gladwell,我们知道任何人满意他的工作需要三件东西,我打赌你们中的大部分人连两件都没有:自主权、复杂性、努力后的回报

     

            多数人,特别是年轻的玩家,在工作中得不到这些甚至是在任何事情中都没有。不过那些最让人上瘾的游戏可是特别地把这三个东西给我们了,或者至少,三个美好的幻象。 

     

            自主权

            游戏里你可以选择哪些任务做哪些不做,或者开心农场里种自己想种的物种。甚至你可以选择自己的身材,种族,天赋。

     

            复杂性

            奇怪的是玩家会去做一些单调的打装备的工作。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感觉这是在打装备。比如搞T10( 游戏内的职业套装,一般说来,数字越高,装备性价比越高)的时候要做的那系列复杂的工作,这让玩家心甘情愿去刷。

     

            努力后的回报

            这是最重要的,一旦你在魔兽世界升了一级,这时候我操屏幕上就出现一巨大耀眼闪亮光的金光闪瞎你的狗眼。

     

     

            这些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直接切实地看到生活给我们的回报。生活给予我们的不是那种即刻的满足,更像是一种长久的成就感。我们要怎样玩命努力工作才能得到这些东西,或者在过程中有东西能衡量我们跟未来的距离吗?我们是要生活给予我们的呢,还是要屏幕上显示出来升级的光芒呢?

            最绝的就是他们让玩家用游戏单调的地方换取游戏有意思的地方。比如那种先得做一系列任务,才能进团队副本的,或者“我就打个点卡钱”。实际上这种无聊的刷怪行为,确实可以增加之后的成就感,并且也帮你把对不学习或不工作的罪恶感挤走。毕竟你花费时间做了点什么。“昨天我花一天的时间打钱,真无聊,还不如归置归置屋子呢。今天我总可以参加G团(打进团,一般指通过重复某种单一的游戏获得的收益团体)了吧!”

            问题在哪?

            游戏设计师 Erin Hoffman说得很好:“沉迷游戏不是说你愿意做啥,而是你不愿意做什么,你用玩游戏逃避了你不愿意做的事。” 她说一个简单的FLASH游戏 Bejeweled 都可以让人沉迷进去,这是因为你不想工作,你想干别的。

     

     

            事实就是我们很多人都乞求钻进Skinner箱,乞求成为小白鼠,乞求别人的奖励。因为现实生活给我们的回报真的是太长久了,又太幸苦了。所以,游戏跟看体育,看电影,或者看星星一样就是逃避生活的工具而已。

     

            危险在于现在游戏设计特别高效地向你灌输成就感,比学业或者事业中要大得太多了。我们不是说游戏会毁了这个世界,或者沉迷游戏在年轻人中是一种瘟疫。不过我们以后可能会有一整代的人,在麦当劳在肯德基工作,即便他们有很好的天赋。他们不满意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浪费20年的光阴在玩游戏上,然后又逃避现实,逃避自己的“不满意”,去花更多的时间玩游戏。如此往复。

            不过有个事实,就是如果你认为某个游戏让你现在很上瘾,那随着游戏的发展,即使过上十年也只不过让你更离不开它而已。

     

  • 新民黨當司法獨立是什麼?

     

    新民黨說「司法獨立誠可貴,港人福祉價更高」,那是什麼意思?

     

    1846年,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寫下了有名的《自由與愛情》: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Liberty, love!

    These two I need.

    For my love I will sacrifice life, for liberty I will sacrifice my love." 

    三年後,他為了民族的自由在對抗帝俄的戰爭中犧牲了性命。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意思是愛情比生命更重要;「司法獨立誠可貴,港人福祉價更高」說的是港人「福祉」比司法獨立更重要。

    所謂的港人「福祉」是什麼?看新民黨近日的言論,那就是把外傭有可能申請香港居留權的影響誇大成世界末日,把外傭申請居港權醜化成白食白住,掠奪港人福利的吸血鬼一樣。「福祉」就是那世界末日的開支。

    既然港人「福祉」價更高,可以放棄的是什麼?就是司法獨立。

    司法獨立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而是一個文明社會的基石。司法獨立就是香港的司法制度不受政治干預,也不會因為政治需要或者金錢利益而破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

    想不到標榜高學歷、自稱代表中產的新民黨,為了那點實際好處,連司法制度也可以棄之如敝屣。今天他們可以因為不想外傭司法覆核而揚言放棄司法獨立 ,他日可以因為其他不知什麼理由又把司法獨立拋棄。

    今天我們因為恐懼外傭可能勝訴而大言不慚說放棄香港社會的基石,將來我們還可以靠什麼來保護自己的權利?

    他們以選擇性檢控和莫須有罪名對付請願者,我沒出聲,因為我沒有去請願;他們鼓吹放棄司法獨立,剝奪外傭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我沒出聲甚至支持,因為我不是外傭;明天他們把弄釋法權和利用不再獨立的司法制度把香港弄得像上面一樣之後,當我的利益被侵犯的時候,已經沒有人會理會我。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司法獨立誠可貴,港人福祉價更高」.... 那麼,若為_ _故,兩者皆可拋?

    那會是什麼?看看下面的宣傳單張,大概可知一二。

     

    (圖片來源:新民黨網站,紅線為筆者所加)

     

    延伸閱讀:

    活在琺瑯質也可以累積的城 (tommyjonk)

    煽動恐懼,抹黑法治,香港點算? (kursk)

    梁愛詩賊喊捉賊再解 (galileo_c)

     

  • 煽動恐懼,抹黑法治,香港點算?

     

    其實至少七八成香港人一聽到「菲傭」兩個字就已經上晒頭,咩法律​、公義都唔會理,甚至連入境處申請做永久居民有好多限制都唔會理​。總之就係一聽到係菲傭就上頭。

    而家人地係根據《基本法》24條打官司,官司贏輸唔係申請司法覆核既人既錯,走去怪責冇得唔接官司既大律師李志喜更加係無稽兼無賴。咩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打官司贏輸係睇法律理據,唔係睇香港人歡迎咩人贏。菲律賓人係咪人?如果係既話,就有權爭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保障。

    如果大家覺得唔應該係咁寫,係應該打完官司不論贏輸都開始著手修法,既然咁有民意基礎,應該修改《基本法》24條吧?有民意基礎之下修憲係一件正大光明既事,有乜問題?相反,人大釋法唔同修改《基本法》,釋法係佢本來字面唔係咁既意思,你而家用人大既權力夾硬加個解釋上去,咁樣等於繞過要香港立法會,直接由橡皮圖章人大去更改基本法既內容,呢個絕對唔應該郁D就做既手段。

    我記得十幾廿年前香港傳媒真係將中環既菲律賓人聚集當負面新聞大​做特做,港英政府亦有「鼓勵」佢地去特定既學校or社區中心玩,​ 唔想佢地去攪到「高貴」既中環唔高貴。當時香港社會對外傭既態度近乎係法西斯,而家大家接受人人都有權去中環行人專用區坐,已經好大步,不過仲有好大進步空間,但係果d帶頭製造歧視同仇恨既政黨,完全不可原諒。

    新民黨、民建聯、自由黨大鑼大鼓,又登大版廣告、又周街派單張,煽動香港人對外傭既恐懼同仇恨,好多人要搵食冇時間深究,又或者一聽到外傭就上頭,可能真係會俾呢D咁既所謂政黨煽動。之前家暴條例、淫審條例、最低工資,都冇恐懼外傭既效果咁強。或​者可以咁講,香港終於有一個真正挑動選民不分貧富自動向左走向右​走既議題。呢個係建制派千載難逢既機會製造恐慌仇恨,拉攏中間偏​泛民支持者歸邊,兼且抹黑司法制度既權威。

    過去咩人最鍾意抹黑司法獨立同埋法律界?正正就係文匯報同大公報,對於土共黎講,法律根本只係管治既手段,法治精神如果令行政唔方便,就抹黑法庭同律師係港英餘孽同狀棍。對於佢地黎講,最理想既司法制度就係聽話既司法制度。

    睇得到呢篇既朋友應該都係有知識既一群,希望大家真係認真去諗一諗成件事。如果你覺得件事好複雜,唔明或者唔想理既話,冇理由既,至少你都睇到第七段喇。

    如果外傭贏左官司有權申請入藉,咁佢地都係響同其他外藉人士同一條隊申請,咁問題就係根據咩人口政策去批,而唔係佢地係咪菲傭印傭。如果我地仲希望個社會係有法治精神既保障既話,就請尊重呢一場官司。如果《基本法》真係有修改既需要,咁就應該政府同民間一齊推動修改,唔好下下就叫人大釋法。同時,唔該大家真係冷靜諗一諗果幾個政黨既宣傳究竟係講緊事實,定係製造仇恨?

    堂堂一個自由黨,以對手黨員打官司既專業操守抹黑該政黨,根本冇專重大律師既專業,枉稱係代表所謂既工商專業階層;堂堂民建聯同新民黨,煽動歧視同仇恨,前者欺騙基層市民,後者煽動中產保守情結,跟西方那些惡名昭彰的右翼政黨有什麼分別?

    各位朋友們,向左走定向右走,大家自行定奪,我只係想提醒大家,唔好被排外情緒或者對外傭既主觀印象影響自己對問題既判斷。

     


    (自由黨廣告)


    (民建聯宣傳單張) 圖片來源:網上搜尋

     

     

     

    延伸閱讀:

    梁啟智﹕從居港權看民主價值

     

    唔好意思,呢兩日工作勞累,用咗口語寫字。請大家見諒。

     

  • 民建聯又一"成功爭取"大龍鳳

     

    黃達東係民建聯既委任區議員,近兩年響美孚新村活動,最近頻頻做宣傳,應該是打算出選該區。

    上面既宣傳單張充分說明了民建聯強項:有人放水,就扮成功爭取,而最urgent最災難的​事就將不明真相的市民蒙在鼓裡:

    1. 孚佑堂本身冇車路連接,要起樓除非要無恥管理公司(匯透或者其分身公司匯透地產)整條路出黎,再好似石油氣庫隔離條公家路咁賣俾祥達D咁既打手公司先可以起樓。黃達東同民建聯只係扮「成功爭取」一D冇乜可見危險既​野,就大鑼大鼓響度邀功。

    2. 鄭家純曾經係民建聯監察委員會(根據09年明報報導)的成員,石油氣庫單野根本就係新世界旗下既匯透攪既好事,亦即係黃達東既黨友旗下公司既好事。

    3. 所謂翻新孚佑堂,錢還不是從美孚的管理費

     

    如果有機會見到黃達東,我會問佢​石油氣庫單野攪到今時今日,居民被恰到幾乎要玉石俱焚,佢做過D咩?佢有冇同佢個黨既好朋友鄭家​純反映過任何野?

     

  • 劉若英要結婚了

     

     

    劉若英要結婚了 (刘若英在官网上宣布已经结婚:谢谢大家的关心-搜狐娱乐)。

    平日不理娛樂版的,不過今次不由自主地按了share。

    認識不少七八十後上班族朋友的playlist都會有兩三首劉若英的歌,可能是有所感觸、也可能是找尋繼續上路的勇氣、也可能是純粹喜歡。大概最多人喜歡的是《後來》吧,這些年來就是總會在iPod/K房/boutique/腦海聽到。

    後來不要播了,播幸福的路吧。喜歡她的朋友,應該為她感到高興。

     

     

     

  • 喪屍頭條,民粹小報

    沉迷及研究喪屍文化多年,看到蘋果出一個這樣的標題,忍不住說幾句。

    喪屍文化

    所謂喪屍,是英文zombie的翻譯,本來是指海地一帶被巫術控制的活死人,也有說是以草藥毒害成沒思想的活人奴隸。最早的喪屍電影是1932年的White Zombie,但這種巫術系的喪屍電影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

    今時今日我們講的喪屍,已經不是講那種巫術弄出來的活死人,而是指生化危機裡面那種會吃人的活死人。喪屍電影的流行始於1968年的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活死人之夜),那是一套低成本的獨立電影,導演是George A Romero。以低成本製作而言,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令喪屍片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恐怖片種,George A Romero在70和80年代還拍了Dawn of the Dead (生人勿近) 和Day of the Dead (喪屍出籠),被稱之為活死人三步曲,堪稱喪屍電影的經典作品,三套也有重拍版本。另外,70年代至今比較為人熟悉的喪屍片,還包括Zombie系列(香港譯名不詳)、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嘩鬼翻生)系列、28 Days Later (28日後)系列、Resident Evil(生化危機)系列等等,甚至連香港也有一套生化壽屍。這四十年間,大大小小的喪屍片不下數百套,由最初只有B級片(即低成本怪片)進化到由youtube電影project到荷里活大製作也有。1996年出品的經典遊戲Biohazard(美國名稱是Resident Evil)系列大受歡迎,令喪屍電玩遊戲長賣長有(近年最紅的包括Deadrising和Left4Dead系列)。世界各地的喪屍電影、電玩、小說、漫畫,甚至電視劇*長推長有,也令喪屍在流行文化中佔有一個獨特的位置。

    喪屍文化有什麼特別?喪屍界的開山大導George A Romero老師的名句是"Zombies are the blue-collar monsters.",在恐怖片界別,有別於吸血殭屍和鬼魂,喪屍是以量取勝而且通常沒有個別性格的角色。不少拍得認真的喪屍片跟其他恐怖片種不同,它們通常會帶有一些社會性的訊息,例如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講種族歧視--警察以為黑人男主角(在1968年以黑人做主角已經是一個突破)是喪屍,便射死了他;Dawn of the Dead諷刺消費主義--喪屍會走到生前常去的地方,即是大商場,在裡面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Day of the Dead和28 Days Later,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文明崩潰的問題。

     


    (Dawn of the Dead 1978- 諷刺商場消費主義)

     

    對非我族類的恐懼

    不論想諷刺什麼問題都好,其實絕大部份喪屍片的主旨都是描繪現今社會對某個階層或者族群的恐懼,通常在喪屍故事裡面,社會大眾(包括主要角色)最初都以為喪屍是腦退化的老人、流浪漢、病人、吸毒者、精神病人、暴力犯等社會上處於邊緣位置的人,當他們突然發難襲擊人類的時候,便會造成死傷。最經典的例子是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裡面女主角Brabara的哥哥見到有個精神恍惚的老人行近的時候,還戲弄她說「他們要來抓你了!」"They're coming to get you Barbara! (片段在下面)",結果是那原來是喪屍。另外,幾乎在大部份的喪屍片裡,都會出現對喪屍憐憫而出現的死傷。這種情節的含義是喪屍代表了一種心懷不軌的族群,他們雖然有人的樣子,但會突然間對人類社會安全造成威脅,對他們仁慈就是對人自殘忍...

    大部份喪屍片的情節都是喪屍危機爆發之後,人類一是被感染變成其中一份子,一是因為社會制度崩潰而自相殘殺。喪屍片的出現,有說是越戰時及後越戰時代,美國社會對於所謂的文明社會的信任帶來的安全感有所動搖的反應,也有說是反映了對於邊緣化族群(例如有色人種、弱勢社群、潛在罪犯、吸毒者等)壯大的恐懼。這種有人的外表卻威脅社會安全的「東西」,也就是「主流」社會恐懼的他者。喪屍彷彿成了一種沒太大罪惡感、比較政治正確的投射,讓社會主流集體發泄恐懼。

     

    報紙FB化、高登化、民粹化 

    拍電影讓觀眾發泄是一回事,把真人相片刊登,配以「喪屍隧道」的頭條標題是另一回事--那是為了做標題黨吸引眼球,而把侮辱性的字眼硬套在報導對象身上。這是哪門子報格?在隧道露宿的人,就算懷疑是吸毒者也是人,他們不是食人的怪物,為什麼蘋果硬要拿他們來示眾?近幾個月蘋果日報的封面就是這般貨色,小學雞頭條如是、喪屍頭條如是,沒人說那條隧道沒有問題,但正正經經探討問題會死嗎?我知批評蘋果沒報格是多餘的,但看著一份如此有影響力的報紙FB化、高登化、民粹化,我們怎能犬儒地坐視不理。

    隊道有喪屍?找來生化部隊把他們全都殺光吧。這倒符合蘋果那種窮人抵死,應該自生自滅的極右經濟思想。

     

    參考: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1968)的經典場面:"They're coming to get you Barbara." 

     

    *註: 曾經有段時間,我很著迷於追看外國網站的喪屍短篇小說。其實高登也不時有不同的喪屍小說,不過內容好像有點千篇一律。近年甚至連電視劇也有,HBO的Dead Walking是改篇自同名漫畫的。 

     

    延伸閱讀:

    經典再現-Dawn of the Dead (1978)

     

    活死人凶間 Dawn of the Dead (2004) (2004年的舊文)

    28日後 (2003年寫的舊文)

    我們需要小學雞A1頭條嗎?

     


     

  • 第一次跟女孩子看電影(續篇)

    話說昨天開post,讓大家猜猜當年小弟中四,第一次跟女孩子出街去看什麼戲。

    提示:

    • 我是讀單性學校的。

    • 我是在補習班認識那位朋友的。

    • 我是被邀請的。

    • 那位朋友說有免費飛。

    • 那種電影不是正常人看的。

    • 那種電影不是正常的中四學生看的。

    • 那種電影不是正常的女性會邀請男性看的,所以我對這個活動完全有任何非分之想。

    • 那次出來的時候,該位女性朋友多帶了一位女同學出來。

    • 我跟那位女性朋友只出過街一次,而那是我第一次跟女孩子出街。

    • 那套戲一說出來,跟我同類和年齡相差不多於正負十年的朋友應該知道有這套戲,但會啤一聲。

    後加的提示:

    1. 那是1992-1993年間的電影。
    2. 屬於長片。
    3. 票房肯定非常低。
    4. 有朋友估過而比較接近的答案是黑太陽731、Schindler​'s List和宋家皇朝, 但仍有一段距離。
    5. 不是甜片。
    6. 這個提示可能有點誤導--但那真的是一個系列三集的其中一集。

     

    好了,要開估了。

    答案是:

     

     

     

     

     

     

     

     

    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 那位朋友說有免費飛--中資機構員工每月都有贈劵看愛國電影。

    • 那種電影不是正常人看的。

    • 那種電影不是正常的中四學生看的。

    • 那種電影不是正常的女性會邀請男性看的

    • 那是1992年的電影。

    • 屬於長片(三小時)。

    • 票房肯定非常低。

    • 有朋友估過而比較接近的答案是黑太陽731、Schindler​'s List和宋家皇朝, 但仍有一段距離。--都是歷史片,不是甜片。

    • 真的是一個系列三集的其中一集。--「大決戰」系列包括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三集。

       

     

     

    大家即管噓吧。

    講明係反高潮的。

     

     

    話說當年我們一行三人去到南洋戲院,點知... 戲院裝修,結果大家便散水了。大家都是單純對樣版歷史好奇的同窗學友,所以沒戲看便各自回家了。

     

    很多年後,我買了大決戰VCD全集回家,花了幾年才看得完,每次看到這些樣版戲的時候都會想記內地網上流行那句「只怪當年中正剿匪不力。」

     

     

     

    Youtube有足本播放,有興趣時間心情的朋友,可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