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12

  • 為什麼我不敢玩Diablo?

     

    有一種game我是盡量不會接觸的,那就是沒有結局(或者要玩很久很久才到結局)、沒有回合,而且要求玩者不斷投入時間打怪、做任務、升level的遊戲,那主要包括長篇角色扮演遊戲(例如Dragon Quest系列、Diablo系列、Fallout系列)、集體網上角色扮演遊戲(MMORPG,例如World of Warcraft、Pocket Legends、天堂和Ultima Online等和Diablo系列)和大部份Facebook games。這些遊戲全都會要求玩者定時做一些任務以得到獎勵如賺經驗值、建築物和寶物等。這種設計很聰明,因為它會令玩者透過定期的獎勵回饋產生依賴情緒,就好像Skinner box實驗的白老鼠一樣。所謂的Skinner box實驗,就是讓白老鼠可以透過定時按制取得食物,使其出現重覆的行為。

    有論指電子遊戲可能就是一種終極的Skinner box,不過在箱裡重覆行為的是我們。

    有劇情結局或者回合制的遊戲至少有玩完的一天,於是導致上癮的獎勵機制會有終止的時候。可是現在很多MMORPG和Facebook games,只有不斷的提供獎勵機制,而沒有終止的一天,那是最危險的,因為這根本可以是無限的花費時間,而且真的很容易造為心理上的依賴徵狀。玩這類遊戲,動輒花費超過一百小時,甚至數百小時,曾經玩過的朋友應該會知道我沒有誇大其詞。幾百小時,那等於一個碩士課程的上課時數。

    我不是那種連怎樣玩也不清楚就覺得全部遊戲都是罪大惡極的古板教書先生。相反,我的機齡比很多學生的年紀還要老。我由早期的RPG到現在的MMORPG、Facebook games、手機升level遊戲也試過(有的是真的試玩,有的是為了感受一下其設計有多大的成癮元素),所以我十分明白當中危險之處。我一直不敢試的是Diablo系列,因為當年Diablo I推出的時候,我在大學宿舍看著同一層樓的樓友,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玩,其他遊戲他們可不會那樣瘋狂,所以我知道我一定不可以試。設計愈成功的MMORPG遊戲,就愈危險。

    到現在,我也是跟學生講,想升大學,最好不要玩Diablo。

    其實不只是學生,若果我們成了Skinner box的白老鼠,我們把數以百計的小時時數花在螢幕前面,犧牲的不只是時間,而是本來應該用來跟家人相處、參與社交活動、培養個人識見,甚至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時間。如果,我是說如果,你覺得自己脫毒無望的話,或者應該先脫離無止境的遊戲快感。

    不要到了某一天,你猛然醒覺自己的父母已經老邁、錯失了追求更高理想的時機,又或者身邊已經沒有人,那時才後悔。時間不會等人,當你發覺已經太遲。

     


    (Skinner box實驗。圖片來源)

     

     

    參考資料:

    The Medium of the Video Game 編者:Mark J. P. Wolf

    (補充:關於遊戲是否一定會有Skinner box的效果,學術上仍有討論空間。不過遊戲的重覆獎勵導致依賴,那是每一個沉迷過電子遊戲的人也體驗過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後記:

    謝謝留言的朋友的指正。我把Warcraft和Diablo歸類為MMORPG是不正確的。正確來說,World of Warcraft才是MMORPG,Diablo是屬於長篇的RPG遊戲,而Diablo III雖然是網上遊戲,但還是可以單人進行和有結局的。

    文章中的斜體字是新加上的,而刪除的地方則以劃線表示。

    至於我有沒有玩過Warcraft這問題,其實是有的。我玩過Warcraft I,當時還要是用modem直接撥電話跟朋友玩的。後來的就沒玩過了。

    有人問我有沒有玩過一些經典傑作,言下之意是我這一篇只說遊戲的禍害,有把全部遊戲妖魔化之嫌。經典(甚至是偉大)的遊戲當然有很多,Half-life系列、Civilization系列、Fallout系列、Call of Duty系列、Simcity系列、Resident Evil系列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偉大作品,有的甚至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不過就是因為有過沉迷的經歷,尤其是長篇RPG、MMORPG和social games,所以想提出來。那就是本文的重點了。

     

  • 拉布反高潮之後

    回復帝制

    拉布一役,來了一個反高潮。會議開到了接近破曉時分,曾鈺成突然行使主席的權力中止辯論,要求翌日開始表決修訂動議。而且把響鐘召集議員投票的時間由5分鐘改為1分鐘。這樣快刀斬亂麻的處決拉布行動,根本是公然踐踏程序正義,視民意和制度如無物。

    曾鈺成運用的議事規條第92條,賦予他很大的權力灰色地帶,容許他隨時可作出中止會議的決定。既然主席有如此大的權力,那麼以後什麼都是他說了算就可以了。他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剝奪了議員的表達權,也剝奪了公眾的知情權。曾鈺成說中止辯論是因為幾位拉布的議員要說的都說過了,所以不用再說了。那是他曾鈺成一人說了算的嗎?就算拉布的四位議員最初十多篇演詞是內容相似,但不代表之後他們所有的修訂都是相似的。強行中止辯論,令提出修訂動議的議員沒有機會解釋其修訂內容,那麼議會的基本的議事功能還存在嗎?

    梁國雄申請禁制令,理由是曾鈺成的決定不符合規條,結果梁的申請不獲受理,還要支付廿萬堂費。如此一來,立法會主席可以以其無限大的權力隨時中止辯論,拉布這一個反抗不公義制度的最後武器也被和諧掉。功能組別、分組點票,再加上主席可以隨時中止辯論,這種議會跟法國大革命前的三級會議沒太大分別。當年代表新興資產和知識階級的代表被禁止開會,於是跑到網球場繼續開會,宣佈了著名的《網球場宣言》,是為法國大革命的先聲。雖然今天我們沒有《網球場宣言》,可是當人民對合法的制度愈失望,便愈傾向將抗爭升級。

    今天的香港,從半殖民地倒退至殖民地。不,應該是比殖民地更不堪,今天的香港,彷彿恢復了帝制一樣。

     

    無恥政團 x 金毛老臨

    曾鈺成濫用權力強行中止辯論之前的「支持拉布vs反拉布」聲援行動裡,建制派找來的,除了熟悉的一車一車的阿叔和師奶,今次還多了一班很有周星馳味道的金毛少年。這班少年的造型十足十MK和新界的低級社團成員,竟然向支持拉布的示威者擲水樽和高聲挑釁。記者追訪他們,他們甚至會襲擊記者,然後被警察拘捕。大出洋相的不只金毛少年,記者跑去問那些叔叔關於他們支持的議題,一問就露底了。

    後來,記者追查到原來有某個勢力找判頭請人示威,有的300元,有的被扣起了中介費用,實際上收到的遠低於300元。這種低手的做法,其實頗為配合土共平日常常串錯字或者製作嘔心視頻文宣的公眾印象。請人示威的內情曝光後,民建聯竟敢說他們是被「插贓嫁禍」。他們可以說人不是他們找來的,但他們明明有議員跑去跟那些人合照,那就不是插贓嫁禍了。他們只能說那是他們背後的勢力手法太拙劣令他們尷尬。他們說是被插贓嫁禍,只會顯得他們比想像中更無恥。

     

    最醜陋的不是建制派,而是民主黨

    這一場抗爭,最醜陋的不是建制派,他們無恥是必然的,而他們再醜陋的行為我們也見識過不少。這次最醜陋的肯定是袖手旁觀的民主黨。

    是的,拉布是讓黃毓民、陳偉業和梁國雄搶到了曝光率,本來廣義民主派的其他人也是持觀望態度的。後來鄭家富加入了,公民黨在某種程度上支持。有人一定會說那是拉布三子的策略,就是第一個跑出來抗爭,佔了道德高地之後,其他廣義泛民不加入的話就會失分。可是,這就是政治,況且拉布要抗議的,就是剝奪被選權的惡法,那就是大眾的事了。與其說三子是搶了身位的話,倒不如說其他人從來都不覺得需要作出抗爭。當日遞補機制間接引發廿幾萬人參與七一遊行,廣義民主派就懂得利用民氣,到了方案作了小修小改之後就打算投個反對票就算。三子出來為大眾爭取,那是他們作為代議士的責任,其他人有盡這個責任嗎?

    民主黨張文光和李華明說過,面對替補惡法,他們會做的是投反對票。而劉慧卿說因為他們跟三子(包括鄭家富的話就是四子)不是同路人。這就是民主黨的真面目--面對惡法、面對不公義,他們會做的就只是投反對票。他們投了反對票,故事就完了。他們在立法會內不是多數,投個反對票,姿態上反對了就一家便宜兩家著,又可以扮反對黨,又不會得罪某些人。就是他們這種行事方式,令過去十多年令香港的民主法治人權被逐步蠶食,而他們卻只是當個口頭上的反對派。

    曾鈺成濫用主席權力中止辯論,還要強行把投票的點名時間由五分鐘縮短為一分鐘,民主黨也沒有反對。理論上分組點票制度下,民主黨反對的話,點名時間就不能縮短。可是他們做的是--繼續。袖。手。旁。觀。

    似乎民主黨的取態是這樣的:「替補惡法到表決時我投咗票反對,阻止唔到唔係我既責任。建制擺明破壞程序正義,我當睇唔到,因為被針對的不是我們民主黨。」

    他們視而不見的是,程序正義被踐踏,不是人力,長毛,鄭家富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事。

    我們可以怎麼樣?我們唯一能夠做的,或許是用選票來懲罰他們,就算還有不少人喜歡他們所謂的「溫和民主」路線,我們就遊說身邊所有人不要再支持民主黨,看民主黨可以損失幾多票--尤其是三十多歲或以下,會上網的選民的票。這些票就是廣義民主派的潛在票源。

     

     

    延伸閱讀:

    終止辯論開壞先例 助日後侵權惡法強行通過 (香港人權監察)

     

  • 喪屍文化與通識

     

    美國疾控中心的喪屍應變指引

    早陣子《蘋果日報》以「喪屍隧道」作頭條來形容露宿者和吸毒者聚居的行人隧道(註1),引來了不少批評,指其把露宿者這個弱勢社群妖魔化,鼓吹對他們的歧視。報紙在頭條用了喪屍一詞,或多或少說明了「喪屍」這個本來是流行文化的概念,已經深入民心。

    有趣的是,今年五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官方網頁的災害應變指南,竟然加入了"Zombie Apocalypse"(喪屍大災難)一項(註2),內容包括萬一發生喪屍災難的時候應該如何應變,例如避免遇襲和感染、如何預備補給品、如何尋求協助等。更加耐人尋味的是,疾控中心還煞有介事的簡介喪屍是什麼,以及中心已經如何準備好應付喪屍危機等等。這個網頁一出,引起了不少討論,因為那是美國政府專責處理疾病危機的權威機構,那可不是民間惡攪(試想像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網頁提醒市民小心喪屍),有人甚至猜想會不會是真的有喪屍危機出現。當然,其實美國疾控中心這樣做其實是一種宣傳手法,希望大眾會注意面對公共衛生危機(例如SARS或者致命流感暴發)時的應變意識。

    原來喪屍不單是一個流行文化概念,它還可以是一個文化全球化、公共衛生,甚至是身份認同的課題。
     

    喪屍文化的由來--美國文化如何影響全球文化

    所謂喪屍,是英文zombie的翻譯,本來是指海地一帶被巫術控制的活死人,也有說是以草藥毒害成沒思想的活人奴隸。最早的喪屍電影是1932年的 “White Zombie”,但這種巫術系的喪屍電影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

    今時今日我們講的喪屍,已經不是講那種巫術弄出來的活死人,而是指會吃人的活死人。喪屍電影的真正流行始於1968年的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活死人之夜)(註3),那是一套低成本的獨立電影,導演是George A Romero。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成功引起了觀眾的注意,也令喪屍片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恐怖片種。George A Romero在70和80年代,還拍了 “Dawn of the Dead” (生人勿近) 和 “Day of the Dead “(喪屍出籠),這兩套電影的評價不差,連同《活死人之夜》被稱之為活死人三步曲,三套也有重拍版本,同學最有印象的可能是2005年版本的 “Dawn of the Dead”(活死人凶間)。

    另外,70年代至今比較為人熟悉的喪屍片,還包括Zombie系列(香港譯名不詳)、“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嘩鬼翻生)系列、 “28 Days Later” (28日後)系列、 “Resident Evil”(生化危機)系列等等,甚至連香港也有一套《生化壽屍》。這四十年間,大大小小的喪屍片不下數百套,由最初只有B級片(即低成本怪片)進化到不乏荷里活大製作。

    1996年的經典遊戲Biohazard(生化危機,因為Biohazard在美國已被註冊,所以美國版生化危機名為Resident Evil)系列大受歡迎,令喪屍電玩遊戲長賣長有(近年最紅的包括Dead Rising和Left4Dead系列)。世界各地的喪屍電影、電玩、小說、漫畫,甚至電視劇長推長有,也令喪屍在全球流行文化中佔有一個獨特的位置。這可以說是美國文化普及至影響全球流行文化的一個好例子。

     

    喪屍與公共衛生

    大部份喪屍片的情節都是喪屍危機爆發之後,人類一是被感染變成其中一份子,一是因為社會制度崩潰而自相殘殺,而國際之間合作應付這種公共衛生危機失敗的情節,就是同學們熟悉的公共衛生危機--不知名傳染病爆發,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政府一時間找不出疾病的源頭,然後出現大規模爆發,導致大量死亡個案,與此同時,疫情令醫療系統超出負荷,社會開始對政府不信任,甚至出現社會秩序問題。現實中的例子就是香港開埠初年的鼠疫問題、1919年的流感疫情,以及大家記憶猶新的SARS。

     

    喪屍電影的批判性以及社會含義

    上文提過的喪屍片名導演George A Romero的名句是"Zombies are the blue-collar monsters."(喪屍是怪物之中的藍領階級),它們在恐怖片界別的特點有別於吸血殭屍和鬼魂之類,是以量取勝,而且通常沒有個別性格的角色。不少拍得認真的喪屍片,通常會帶有一些批判社會現象的訊息,例如《活死人之夜》批判種族歧視--警察以為黑人男主角是喪屍(在1968年以黑人做主角已經是一個突破),所以射死了他;《生人勿近》和《活死人凶間》諷刺消費主義--喪屍會走到生前常去的地方,即是大商場,在裡面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而大商場也成了故事主角們避難和補給的地方;至於《喪屍出籠》和《28日後》,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文明崩潰的問題。

    不論想諷刺什麼問題都好,其實絕大部份喪屍片的主旨,都是描繪現今社會對某個階層或者族群的恐懼,通常在喪屍故事裡面,社會大眾(包括主要角色)最初都以為喪屍是行動不便的老人、流浪漢、病人、吸毒者、精神病人、暴力罪犯等處於社會邊緣位置的人,當他們突然發難襲擊人類的時候,便會造成死傷和感染。最經典的例子是《活死人之夜》裡面,女主角Brabara的哥哥見到有個精神恍惚的老人行近的時候,還戲弄她說「他們要來抓你了!」( “They’re coming to get you, Barbara!” ),原來那老人就是喪屍!

    另外,幾乎在大部份的喪屍片裡,都會出現對喪屍憐憫而出現的死傷。這種情節的含義是喪屍代表了一種心懷不軌的族群,他們雖然有人的樣子,但會突然間對人類社會安全造成威脅,對他們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喪屍、他者與身份認同

    喪屍片的出現,有說是越戰及後越戰時代,美國社會對於所謂文明社會的信任帶來的安全感有所動搖的反應,也有說是反映了對於邊緣化族群(例如有色人種、弱勢社群、潛在罪犯、吸毒者等)壯大的恐懼。這種有人的外表卻威脅社會安全的「東西」,也就是主流社會恐懼的「他者」。喪屍彷彿成了一種沒太大罪惡感、比較政治正確的投射,讓社會主流集體發泄恐懼。製造「他者」的理論,同學可能在身份認同部份有所涉獵,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恐懼的他者就是共產黨和某些少數族裔;對於70至90年代的香港人來說,那就是新移民和「省港旗兵」(內地來港犯案的悍匪)。

    至於今時今日的香港,被恐懼的他者又是哪些族群呢?這是值得同學們深思的。


    (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令喪屍片正式成為一個獨有的恐怖片種。)


    (改篇自同名漫畫的The Walking Dead是首部以喪屍為主題的電視劇。因為市場反應佳,現正指攝第三季。)


    (喪屍電影流行,令喪屍文化滲入電子遊戲世界。當中以Biohazard系列最為成功。日本原作稱為Biohazard,在美國因為此名字已布樂隊註冊,所以命名為Resident Evil。)

     


    1蘋果日報7/8/2011報導:《道友露宿 烏煙瘴氣 冇人敢行 浪費二千萬 喪屍隧道》

    3Youtube上有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的合法高清足本,是黑白及沒有字幕的。請留意,影片屬美國的家長指引級別。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85C2JnZOY4k

     

    (原文刊登於香港電台通識網。本文圖片為筆者所加)

     

    延伸節目:

    三師會 - 英雄電影和喪屍電影


  • 三師會 - 英雄電影和喪屍電影

    今集我們講一個和全球化有關的題目--英雄電影和喪屍電影這兩個比較特別的電影類型。

    上半部份講的是英雄電影,包括超級英雄(Superheroes)和城市英雄片。當中涉及文化全球化、國際關係、軟實力等議題。

    下半部份講喪屍片如何由小眾文化走向大眾,當中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市場化的過程。

     

    延伸閱讀:

    kursk:喪屍文化與通識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link
    3. 三師會@mobileradio.hk [link]
    4.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 其實不難明白

    梁文道的《其實不明白》,引來了一輪聲討。梁文道不好意思把話講得太白,他說的是中共在香港動員到的人台型太差,而這班人好像跟香港會要求民主人權的那一班人格格不入。這些中共動員的基本盤,對世界的認知跟其他人好像不太一樣,那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出身、教育水平、圈子之類。

    梁文道說的「不明白」,出處是一個被動員去反拉布的人,回答記者他在反對的東西時露了底,說了句「其實我們都不是很明白」(第一段),大出洋相。梁以這句soundbite造文章,在第三段以包括他在內的「我們」作為主語,說「其實我們都不是很明白,招來這些群眾的人到底在想什麼」,他說的是他和他覺得跟他想法接近的群體,會覺得這班人很陌生,也不明白其背後的勢力為什麼攪公關攪得如此不濟。

    在第四段,梁說建制派「為了騷擾遊行,建制派租下維園球場搞聯歡派對。那天台上一群中年女性正在扇舞」,那其實很符合我們的建制派支持者的聯想--即是屋邨師奶。他說「遊行隊伍之中有人按捺不住,朝着舞台高聲喝罵。我看見一位女子僵住了笑容舞步,非常愕然;我今天只是來跳舞的,為什麼罵我?其實我們都不是很明白。」,最後那句「其實我們都不是很明白。」主語是指梁和他所屬社群。以良好的意願去理解,梁的意思是他和很多香港人其實不明白這班建制支持者的心態。

    梁文道說「其實不明白」,是一個十分含蓄的說法。背後的意思是,現在香港至少有兩個想法南轅北轍的族群,這兩個族群彷彿活在不同的世界。他看到那班金毛,還有那班不知所以的阿叔阿嬸,想說他們賣相太差、實在太無知,而利用他們的勢力太核突,但不好意思說出口,於是兜一個大圈來說。

    梁的文章一出,估不到老社運黎則奮(Q仔)會在FB status大罵,他這樣寫道:

    梁狼當政,文人無道,曲學阿世,文過飾非。在大陸混飯吃的文人,面對少數派和民間以拉布對抗強權,不仗義執言也還罷了,還為做媒反拉布搵食的小腳色說項,企圖轉移視聽,混淆是非,用心之誅毒,令人齒冷。可嘆八十後見識少,竟以此類文痞為偶像楷模,難怪媚俗傳媒吹之捧之,樂此不疲。人間何世?香港淪落至此,共業有以致之。

    平日Q爺很少會這樣批評自由派人士的,他的不滿不是沒有道理的。過往香港發生不公平的大事件,梁文道都會寫出一些振奮人心、情理兼備的好文章。可是在陳冉事件,他站在一個世情都被他看透、什麼事在上面都見怪不怪的角度去評論,已經令很多人失望。今次主法會出大事、拉布抗爭被曾鈺成濫用主席權力霸道阻撓,而疑似西環動員這班賣相極差的「支持者」挑釁支持拉布的市民,他只是又擺出一副冷眼看眾生相的態度,很難不會令一些過去認為他是同路人的人再次失望。

    梁不道當然明白這些景象的含意,更明白中共是如何建立其群眾支持,也明白香港如何走向絕路,可是他大概已經不想/不好意思/沒有興趣說了吧。

    我能夠理解的,是昔日視梁為意見領袖或重要的同路人的人的失望,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才會出現批判的聲音。

     

    要閱讀梁的文章背後的故事,應該細讀安裕在翌日在明報的《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他提到

    「於中共而言,群眾是可以操控的群體,不同於精英知識分子的難以駕馭,毛澤東「臭老九」之說並非無因。今天香港偶然見到類似的群眾,拉布辯論也有疑似族群冒現,有報道說有人收了錢吃了茶禮,可見六十年後的今天群眾的可操縱性仍然存在,當一車一車的人送到政府新總部時,我可以想像那種場景——開始做嘢,時間一到,望風即歸。這是一種群眾,另一種是怨氣滿腔的巿民,樓價貴經濟弱,我敢寫保票這些都會在梁振英上台一百天內拿起處理,能否確實解決是後話,但這三個月肯定是熱火朝天大幹快上。九十年代末,大陸經濟到了瓶頸,農村「打白條」情况嚴重,總理朱鎔基狠狠打了一大頓,社會穩定下來,紅色江山巋然不動。」

    在無恥的統治階級,用盡手法愚弄「群眾」,其最忠實的擁護者是最無知的一群。至於覺得事不關己的那些人,其實不比他們好得到哪裡。

    梁文道看透世情,退一萬步想,其實他也沒有義務事事關心。他一直看透世情,大家不當他是意見領袖就行了。

     


  • 民建聯成功爭取Android改名

    民建聯一向俾人冇學識既印象。
    其實呢個唔係印象,而係事實。

    請找出下圖的錯處。

    (圖片轉自 Fung Kwan Yin)


  • 十九站生活 - 天國與地獄

    21/5/2012

    (1)

    今天試試用電腦響地鐵車廂寫文,充分利用十九站的時間。點知中途唔夠電,所以今日的試驗結果是失敗。  


    (2)

    Kenshin Himura: 今日(20/5)活動:到動漫廢物網台為『戀愛小天后』最後兩集錄音。

     


    (3)

    把道德議題與政治捆綁,模糊保守選民視線,是美國右翼的慣常做法。香港有很多人也是一樣,政治經濟上的不公義視而不見,但對於性別和性議題就每每上頭。

    轉自NO to Obomney For President 2012

     


    (4)

    20/5/2012是拜仁球迷由天堂掉進地獄的一天,包括我在內。下圖是Muller在八十幾分鐘入球之後的一刻,可是這興奮只維特了幾分鐘。 

     

  • 成功爭取劉德華參演Iron Man 3

    今次真係成功爭取!睇黎真係要開番個成功爭取系列。

    2010年我已經響blog度要求Iron Man 3加入劉德華 (強烈要求未來警察加入Iron Man 3),而家真係成事了。

    新報:劉德華落實參演Iron Man 3

     


  • 十九站生活 - HK's autonomy could be given away bit by bit by...

     

    19/5/2012 


    (1) 

    Kursk按:民主黨才不是香港民主的同路人。用選票來懲罰他們,是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算還有不少人喜歡他們的「溫和民主」路線,我們就用向所有身邊的人講到口臭都要講到佢地唔好再支持民主黨,睇佢地可以損失幾多票--尤其是三十幾歲以下,會上網既選民既票,呢D票將來會係廣義民主派既新票源。

    【前言:以下觀點,今天一直思考,其中包含大膽估算,有些部分寫得語氣肯定,只為方便行文——畢竟我是個寫小說的。貼文旨在引發討論,歡迎指出錯誤或進一步推演。】

    大家聽了劉慧卿為何不參加拉布的訪問,不必動氣。甚麼「非同路人」、「反粗口」,不過是障眼法,引開注意力,掩飾他們暗助這個出缺草案通過的事實。

    民主黨得入中聯辦,乃因有五區公投;他們的談判籌碼,自然包括堵塞辭職公投——或者至少堵塞缺人的小黨搞辭職公投。

    至於民主黨的報酬是甚麼?兩年前普選聯談判那陣子,明報安裕的文章已經揭示:民主黨領導層最大的關心,不是香港將來有沒有真正民主,是他們這個「泛民第一大黨」的位置坐不坐得穩。民主黨難以公然脫離支聯會背景,入仕無望,那麼搞偽兩黨制議會,當萬年反對黨(扔不爛的Nokia),是其目前的最佳盤算。

    假如是,民主黨將不會再積極爭取香港民主,只會靜待中國出現政治變化,假使有日真的變天,就可挾著「香港昂... 

     


    (2) 

    用了流出版的Flipboard for Android幾天,我想說的是 --- 實在是十分好用,介面和畫面都好好睇。希望將來西瓜靠大邊,Android多會多人用到唔駛下下都蘋果用左n年先有Android版。 

     


    (3) 

    Kursk按:這是我們所有人的官司。

    Lam Fai Fred's photo:

    由於長毛因申請司法覆核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裁決終止辯論失敗,需支付20萬訟費,希望大家可以幫幫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捐款支持社民連
    方法1: 以銀行過戶捐款
    匯豐銀行戶口 172-5-055782 (供日常營運之用) 

    方法2: 以支票捐款
    將支票親自交回或郵寄至本會 ,支票抬頭請寫上「社會民主連線」。
    地址﹕香港九龍通州街123號國貿中心1樓E室

    如有查詢,請電27355338社民連總部。
    方法1: 以銀行過戶捐款
    匯豐銀行戶口 172-5-055782 (供日常營運之用) 

    方法2: 以支票捐款
    將支票親自交回或郵寄至本會 ,支票抬頭請寫上「社會民主連線」。
    地址﹕香港九龍通州街123號國貿中心1樓E室

    如有查詢,請電27355338社民連總部。

     


    (3)

    Kursk按:Sad but true. Chris told you so.

     

    (4)

    「他當時並未參與任何肢體衝突。他也不是當日在電視鏡頭中,與保安推撞、叉頸然後衝開會場大門的那位「V煞」(戴著「V煞」面具的示威者)。他說,自己當時早已報了名入場,當「V煞」衝進場的一刻,他已安坐於會場之中,並沒有參與衝入會場的過程。他只是在論壇結束後,在台上用大聲公(揚聲器)說了幾句話,就被指是與率眾帶頭衝擊會場的人「共同行事」,最後因為擾亂公眾秩序罪名成立,判監三星期。」

     


    (5)

    飛影's photo

    無法無天,建制派出動大量戴口罩紋身疑似社團人士、MK仔、MK妹,到場挑釁,用水樽掟支持拉布示威者,制造混亂。

    一名反拉布的17歲金毛青年離開示威區時突然發難,衝前推撞、腳踢在場採訪的記者,女警上前阻止時,他更發狂襲警,後來被制服拘捕。 。

    反拉布為賺$300
    昨下午有數十名金毛青年加入反拉布示威行列,大部份貼着反拉布貼紙及戴口罩,逗留約三小時後一起撤退。有在場記者聽見留守的示威者當中有人問:「500蚊,咁快走?」
    該批青年沒有即時離去,在立法會外行人路停留多時。有記者問他們為何示威,一名紋身青年答:「反拉布囉!」記者追問為何反拉布,他拋下一句「唔知呀」便閃避鏡頭。現場示威者異口同聲指拉布浪費公帑,不過又表示反對替補機制議案。現場流傳部份反拉布示威者「日薪」300元。


    (6)

    何培蓉:「我只是一個普通人,雖然也有民主自由的理想,但是我做不了太多。在我的眼裏,光誠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爭取自由的例子,關心光誠是我唯一能做的。」

    4月21日中午11點06分,我收到郵件:「鳥兒已經出籠,怎麼辦?」 「您胸懷天下,心懷民主;我沒有,我眼中只有一個小小的陳光誠,只有一個人的價值。」

     

  • 十九站生活 - The worst illiterate is the political illiterate

     

    18/5/2012 


    (1)

    Kelvin Sit's photo:

    [請廣傳] 終止辯論做法:  外國議會 vs 香港立法會..  一目了然...


    (2)

    民主黨係Nokia呢個比喻,本人十分贊同。政改方案可能就係引入microsoft技術同資本了,結果nokia windows phone, 完全脫離群眾。 


    (3)

    Kursk按:下次可唔可以落本少少,請d型男索女model?

    蘋果日報 2012-05-18

    《蘋果》記者卧底直擊臨記收$300扮示威 反拉布是數十萬元製作 

    《拉布戰之千人做戲》

     


    (4) 

    今次講明叫f.5 ECON 的學生留意歐債危機。唔算放水, 因為呢單野實在太大鑊, 同埋成個宏觀經濟既課程咁多課都出得。 


    (5) 

    Kursk按:香港的中產。尤其是一些中產megachurch裡面,有些人有意識地向會眾灌輸這種想法。

    //在各種無知中,最差勁的是「政治無知」。他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他從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他彷彿懵然不知,種種生活費用,如大豆價格、麵粉價格、租金、醫藥費等,全都與政治決定息息相關。他甚至對自己的政治無知引以為傲,挺起胸膛,高聲說自己討厭政治。這愚人並不知道,基於自己的政治冷感,社會出現了淫業、棄童、搶匪--更可悲的是出現了貪官污吏,他們對剝削社會的跨國企業阿諛奉承。//中譯:Constance Cheung
    Next time someone says to you, "I'm not political" read them this quote

     


    (6)

    HardysXtreme Yiu Cheong's photo

    【議會內不抗爭,等如甚麼都不做,因為這個香港立法會本身就是狗屎垃圾!】

    議員提出的個人議案或法案修訂,都要經過分組點票表決,分組點票在只有讚成票沒有反對票下仍遭否決的例子並非幻想情節,2006年「解決婦女貧窮」的議案,表決結果本是32票贊成0票反對,但在功能組別沒有過半數支持下,沒有兩個組別同時過半數,結果出現議案在沒有反對之下否決的荒謬情況

    此外,所謂過半數,是以出席議員計算,有時立法會未必全數議員出席會議,功能組別的議員出席率越低,可控制以過半數否定議案的機會越大

     


    (7) 

    呢班人我六點九左右親眼見到,同尋日一樣都係叔叔嬸嬸,加好多喜劇之王金毛仔。果班金毛真係好社團feel。後來,有旅遊巴駛到,佢地就散隊了。

    cablenews.i-cable.com

    大 約 二 百 名 市 民 下 午 再 到 立 法 會 大 樓 抗 議 議 員 拉 布 , 該 批 市 民 聲 稱 是 自 發 前 來 抗 議 , 不 屬 於 任 何 團 體 。 他 們 在 立 法 會 大 樓 外 面 叫 口 號 , 又 跟 在 場 的 幾 名 支 持 拉 布 的 社 民 連 示 威 者 對 罵 , 要 警 員 將 他 們 分 隔 開 。 警 員 指 他 們 的 集 會 未 經 申 請 , 已 經 作 出 警 告 。